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时代

[复制链接]
作者: 红盏绿汤,分外妖娆. | 时间: 2024-6-22 01:06:46 | 历史|
0 44

3169

主题

3169

帖子

950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07
发表于 6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时期,在充满战乱的400多年中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也创造了很多不朽神奇;乱世出英雄,春秋战国是各种思想碰撞、学术涌现的活跃时期,这些举世贤明为了后世留下许多传世名作和千古佳话,被后人称颂。
从天下共主到诸侯称霸
1、春秋纷争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大周王朝;王朝建立初期,在总结了夏礼、商礼后,形成了周礼,形成了以礼乐治国,分封天下的新格局。周朝的治国以宗法、亲缘来约束诸侯的方式过于理想化,在周朝建立之初大多数的姬姓诸侯王是真正做到了戍守疆土、拱卫王朝;可是随着各诸侯国的不断发展,血脉亲情已经逐渐疏远,诸侯国君是自己领地内真正的王,想要谋求更广阔的领域,所以对待周王室的态度也慢慢出现变化,更别提那些异姓诸侯王了。

与此同时,在稳定大周江山后,继位的周王们也不复先辈们的雄风,王室疲软也让诸侯王们有了更近一步的野心,诸侯王们都开始琢磨着如何在不与周王室撕破脸的情况下走上属于自己的富强之路;毕竟一旦与周王室关系紧张,可能会遭到来自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围剿,当时的诸侯国君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谁也无法做到独当一面。诸侯国之间互有联系,也有互相交好的,但都是迫于当时的形式,联姻和结盟都只是解一时之困,表面上守望相助,暗地里各怀鬼胎。

最先开始称霸之路的是齐桓公,他拜管仲为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而齐桓公所在的齐国正是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的封地,齐地富庶,多年累积,再加上几代齐王励精图治、推陈出新,齐桓公从一位流落在外的王子成为了雄踞一方的霸主,齐国也是各诸侯国中最早称霸的诸侯国。而在春秋时期,真正代替周天子行使王权的是晋国,晋国在这一时期称霸百年之久,在此期间各国都不敢与之正面交锋,不少诸侯国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架构和规模,也具有一定称霸的机会,但与晋国相比都无法撼动其霸主地位;即便后来晋国势头颓然,其他诸侯国相继问鼎中原,也没能超越晋国。

2、三家分晋
晋国失去霸主地位后,就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危局中。晋国在称霸中原的过程中,晋国卿族的势力也随之水涨船高,晋王一心搞实业,自以为君臣同心;没想到纵容了下臣,到底是埋下了祸患,后来甚至威胁到国君安危和统治。这些卿族有不少也是姬姓氏族后裔或是功勋彪炳的有功之臣,在他们的支持下,晋国得以称霸百年;但是百年间卿族们也没闲着,也在想着如何以晋国为跳板让家族更上一层楼。身为一国之君的晋王们自然也察觉到卿族们的动向,身居高位不会轻易交出权柄,所以王族与卿族之间开始权力上的拉锯战。
王族与卿族之间不睦已久,但是卿族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毕竟蛋糕只有那么大,有人占的多了,少占的人自然就心里不平衡了,久而久之有了矛盾;矛盾多了自然出了怨怼,生了仇恨,不少有名望的晋国卿族在各种明争暗斗中被踢出局了,这些被迫出局的卿族势力又被完胜的卿族重新瓜分,继续扩大势力,卿族中的范氏、中行氏就是这样退出晋国历史舞台的。六卿变四卿,智氏成了晋国朝廷的第一权臣,他看到的晋国的问题想要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联合韩氏、魏氏以晋王之名攻打赵氏。

结果,关键的时候韩、赵、魏三家联手将智氏击败,三家分了智氏的土地;晋国国君已经无力阻拦干涉,这三家也没客气,将晋国国君的地盘也分的七七八八。此时的周王室和晋国一样风雨飘摇,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国,此时的晋国王室仍在,不过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了,昔日称霸中原的大国陨落。中原势力重新划分,春秋时代结束了,战国时代开启了。

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1、战国七雄
随着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打破了各国之前小心翼翼的称霸,诸侯王们的野心和气势都显现出来。战国七雄中的秦、楚、燕、齐都是从春秋时期过度到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是新锐王国,其中魏国率先开始变法,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一国。气势如虹的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将魏国的事业推向高峰,之后的魏国没能坚持住变革措施,又走回了老路,迎头追上的齐国和秦国将魏国的势头及时按住,又吸收重用了魏国出走的贤能们,回报魏国重击。

被气走的魏国奇才吴起来到楚国,又成功的帮助楚国崛起了,雄踞南方;韩、赵两国的关系一直维系着,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问题,没有稳定的大后方支援,凭借着兵器优势与赵国联手灭了周边的几个小国,也算没太吃亏。齐国是富甲一方的老牌东方强国,秦国在西部地区在商鞅变法的新政下蒸蒸日上,战国七雄中唯有燕国势弱,不过燕国靠近北方和齐国相近,其他大国对它也没什么太大兴趣。各诸侯王开始逐渐称王,开始了合纵连横,秦楚、齐秦开始了中原地区的争斗;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再加上战神白起的加持,在对韩、魏的作战上占有上风,并重创楚国,西秦虎狼之师所向披靡。燕齐两国一北一东没有直接参与到与秦国的对战中,所以没什么消耗;赵国也开始了变法,在赵武灵王参与改造胡服骑射后,赵国的战力也直线提升。

战国后期,各国战损严重,只有秦国在对外作战中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战斗力,六国曾达成统一战线共同制约过秦国,不过六国联盟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无法真正的做到一致对外,所以在楚国背弃契约后,秦国开始蚕食周边的国家,扩充版图。这时的中原地区是大乱斗的状态,各国互有胜负,即便是秦国在各国绝地反击中也偶有失误,齐国更是在围攻中被占领了都城,即便后来夺回王城,齐国也是元气大伤,无法再与秦国争锋了。自此之后,秦国将打击对象转移到了赵国,长平之战后,双方都消耗巨大,赵国不仅惨败,更付出了40万的兵士,之后便一蹶不振,信陵君和春申君的援兵虽然解了邯郸围城之困,但赵国也失去了最后与秦国争雄的机会。

2、时代落幕,秦皇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终结,铁矿的开采,冶铁技术的进步,让铁制器皿进入了各个领域,对军事和农业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兵器之王,虽手握利器,却只能跟随大国的脚步,可见掌握技术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国力给予支持才能发挥技术的作用,否则也只是给他人做嫁衣。在农业方面,铁制农具和农耕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粮食产量也逐渐提升,井田制的土地制度也不再适合当时快速进化;井田制瓦解后,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各国的变法革新中被认可、确立。
旧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被建立,能够迅速适应和坚定实行的王国必然会走到了最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在进行变法,各种学术流派在各国的变法中进行着试验,但主持变法的国君和臣子一旦病逝,后来者无法平衡新旧势力的关系,法令不一,不能继续执行,将王国再次拖回变法前的泥泞中,所谓的变法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的,等到有人意识到前人变法的苦心想要再次补救时,已经为时晚矣;而秦国是各国变法中唯一坚持下来的,尤其是秦惠文王,他在秦孝公之后继位,顶住了各方的压力将商鞅变法中政策贯彻执行,许多政策在多年后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让秦国走出西陲,东进中原。

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在秦国横扫六国中结束了,持续了400多年乱斗的中原渐渐趋于平静,新的时代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开始了。从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秦王朝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创立了封建王朝的新体系,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时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各诸侯国在变法的过程中都在向这个方向靠拢,最终秦国技高一筹完成了统一,这也得益于秦国不是姬姓王国,对于宗法、礼乐、分封等制度并不是深度执行,反而在变法的时机和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参考文献:《春秋》《战国策》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