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战国四公子中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实?原因有这三点

[复制链接]
作者: 红盏绿汤,分外妖娆. | 时间: 2024-6-28 00:03:27 | 历史|
0 102

3178

主题

3178

帖子

953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34
发表于 前天 00:0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史记》中,司马迁描写为战国四公子都立了传,但却只以“公子”称呼信陵君。司马迁虽称平原君为“浊世佳公子”,但也提到了他身上的两个重大缺陷:其一为利令智昏置赵国于险境;其二为没有识才、爱才之心,养士只不过是为了装点门面。事实上,孟尝君和春申君两人身上亦存在没有识才的眼光及爱才之心的问题。此外,春申君更是因贪图利益导致身死族灭,孟尝君亦曾联合秦、魏、赵三国攻打齐国。下文即从识才养士及维护宗国利益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识才的眼光和所养之士的作用
侯嬴为“大梁夷门监者”,朱亥为“市井鼓刀屠者”,毛公为“藏于博徒”,薛公为“藏于卖浆家”,他们都将自己隐藏在最底层,但信陵君并不因他们身份低贱而轻视他们,这无疑充分展现了信陵君的识才眼光和爱才之心。而侯嬴、朱亥、毛公、薛公四人亦在信陵君遇到难题之时为其指明方向,其中侯嬴和朱亥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毛公和薛公力劝信陵君驾归救魏,前为大义后为国家利益。
反观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三人,他们要么无识才之眼光、要么无爱才之心、要么根本不愿听取门客的意见,而他们所养之士的作用往往亦并非体现在大义或维护国家利益层面。
平原君“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但他却并非真正的识才、爱才之人。毛公薛公在赵国多年被他无视,毛遂在他门下三年亦未引起他的注意。不仅如此,当躄者(腿有残疾之人)要求平原君杀掉笑躄者时,平原君表面上装作轻色重士,心中却骂躄者为“竖子”。当门客因此“去者过半”之后,平原君又杀死美人以谢罪,不难看出他的一切行为实为个人利益所主导。

孟尝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他择士的方式可谓是是来者不拒,因此门客中不乏鸡鸣狗盗之徒及为非作歹之人。而他其实亦缺乏爱才之心,《孟尝君列传》中曾以两个“怒”字表明这一点:其一为魏子三反而不致一入时,孟尝君“怒而退魏子”;其二为得知冯谖烧券书之后,孟尝君“怒而使使召谖”。而孟尝君所养之士的作用,往往只局限于为他个人服务,如鸡鸣狗盗之徒帮助孟尝君逃离秦国,魏子自刎而死以证孟尝君无作乱之心,冯谖使薛地之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

《春申君列传》中称“春申君客三千余人”,但对这“三千余人”的描写非常之少,而且仅有的几次描写都是负面性的。其一为“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说的是赵国使者想在楚国人炫耀,春申君令门客打扮得更为珠光宝气,以此使赵国使者感到羞愧。其二为“朱英知言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朱英是传中唯一一位为春申君献良言之人,但春申君却根本不听取他的意见。由此不难看出,春申君养士只不过是为了装点门面。
二、最终的价值取向:是否维护宗国利益
在《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将信陵君的一生和魏国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突出信陵君养士的根本目的乃是为了大义及维护宗国利益,而信陵君所养之门客亦正好为为大义及维护宗国利益服务的。因此司马迁称赞道:信陵下士,邻国相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颇知朱亥,尽礼侯嬴。遂却晋鄙,终辞赵城。毛、薛见重,万古希声。
而平原君虽被称赞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却听信冯亭邪说贪图小利以致使赵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因此司马迁叹道:(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

综观孟尝君的一生,皆是为个人利益而奔波,而其所养之士与他的关系亦是靠私利所维系的。而他更是因一己私利而令秦相穰侯向秦昭王进言攻打齐国,吕礼因此逃离齐国,但齐国以因此而陷入险境。因此司马迁总结道:靖郭之子,威王之孙。既强其国,实高其门。好客喜士,见重平原。鸡鸣狗盗,魏子、冯暖。如何承睫,薛县徒存!
春申君的一生则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尽心为楚国利益奔走,后半部分则为维护个人利益而置宗国利益于不顾。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竟将怀有自己骨肉的女子献给楚王,最终使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因此在《春申君列传》的结尾,司马迁将春申君与嫪毐、吕不韦联系在了一起:嫪毐亦为乱于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

值得注意的是,《春申君列传》后半部分的原创度其实极低,所用材料和《战国策》中《楚考烈王无子》一子几乎完全一致,这其实亦可看出司马迁本人的态度。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