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卖油翁》,最后一句话为何被删掉?你看它都说了些啥

[复制链接]
作者: 红盏绿汤,分外妖娆. | 时间: 2024-6-27 13:12:47 | 读书|
0 28

3178

主题

3178

帖子

953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34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材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因此国家对教材的编纂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语文科目,它不但是知识的载体,亦是文化传承的工具,所以内容要精挑细选,遇上一些有歧义的语句,还要进行修改删减,比如我们熟悉的《卖油翁》,最后一句话就被删掉了,背后的缘由,让人意外。

《卖油翁》是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经常沾沾自喜。这天,有一个卖油的老人从靶场经过,看到他十箭中九,却只是微微点头,并没有大加赞叹。陈尧咨有些不高兴,讽刺老人是外行不懂射箭。老人回了一句“没有什么高明的,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被这番话激怒,他觉得老人轻视了他。
老人没有与他过多争执,俯下身来取出一个葫芦,在开口处放置一枚铜钱,然后慢慢往里面倒油。将其灌满之后,老人将铜钱举起来,上面竟没沾一滴油。陈尧咨啧啧称奇,老人回应道:“只是熟练罢了”。陈尧咨这下再也不敢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恭敬地将老人送走。文章最后一句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意思是:这与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有什么区别呢?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述的是有一位厨子,为文惠君展示屠宰牛,期间发出的切割声符合古乐的节拍。文惠君觉得很惊奇,就夸赞厨子的手艺高超。厨子回应称自己已经熟悉的掌握了牛身上每一个部位的结构,知道哪里是坚硬的牛骨,哪里是筋肉的空隙,毫不费力的就能将牛拆解,随身的刀使用了19年,却没有一丁点磨损,就好像新的一样锋利。
这篇文章以牛的身体暗喻复杂的社会,以拆解牛警示人们,应当找寻一条最合适的处世之道,以避免四处碰壁,遭受伤害。表明了只要掌握客观规律,就能不受牵绊,从而获得自由。这一点与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有异曲同工之妙。

《轮扁斫轮》同样出自庄子之手,讲的是齐国有一个叫轮扁的工人,能依靠斧子的劈砍制作出车轮来,常被用来比喻一个人手艺精湛。这两个典故都极具正能量,鼓励大家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从而成为能力出众的精英,完全符合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之所以被删除,与其作者庄子有莫大的关联。
庄子本名庄周,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贵族,他自幼与众不同,喜好闲云野鹤,曾经被宋国国君任命为管理漆树园的官员。后来宋国发生政变,庄子看到官场的黑暗,顿生厌恶之情,于是便辞官南下,四处云游。公元前333年,楚王打算攻打越国,庄子闻讯后,赶赴王宫当面劝说楚王罢兵言和。

有人很看不起庄子的穷酸样,便故意在他面前炫耀财富,庄子则讥讽对方靠谄媚取得利益,根本算不上高明。后来,庄子遇见了惠施,两人虽时常拌嘴,但又互相视对方为挚友。公元前310年,惠施不幸病故,庄子非常伤心,一度变得沉默寡言。
出游的这些年让庄子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听到了许多新奇的观点,领悟到不少人生哲理,他将这些编撰为文集,流传于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庄子》一书。其中除了一些寓言小故事之外,更多的是叙事宏大的说理散文,比如我们熟悉的《逍遥游》,词句铿锵,感情丰沛,读之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些并不能掩盖庄子的消极的处世态度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他觉得社会黑暗无比,所以应当无限远离,在山水中找寻自我,探求“天道”。如果无法出世的话,那就要尽量少与旁人接触,逃开纷纷扰扰的人情世故,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这显然与当下积极的意识形态相冲突,很容易教坏分辨是非能力不强的学生,所以《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才被删除掉。

国家的考量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中小学正是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一旦出现差池就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应当多进行正向教育,让他们变得乐观向上,斗志昂扬。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庄子的文章不适合列入教材,我们完全可以将其选进大学生的教材中,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不同的观点,提高思辨能力,增强个人素质!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