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人类与糖的相爱相杀

[复制链接]
作者: 纤竹无泪、拒泪 | 时间: 2023-7-20 02:01:44 | 有声读物|
0 24

8297

主题

8297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91
发表于 2023-7-20 02:01:4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糖饮料还能喝吗?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则消息把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推上风口浪尖,报告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B类致癌物)之列

有人立刻放下了手里的无糖饮料,自动售卖机也贴上了“0阿斯巴甜”的标示;有人放宽心态,“赶紧喝一口无糖可乐压压惊”……

哪怕没有这样的发现,我们对糖的态度也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奶茶、可乐是年轻人续命的“快乐水”;

一方面,戒糖、断糖已经形成了新的养生流派,从“断糖丸”到“戒糖面膜”,都在试图阻断糖带来的伤害。

糖作为人体能量最重要的来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对待糖的态度,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盐糖脂》一书中,普利策奖获得者、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聚焦卡夫、可口可乐、雀巢等食品巨头,讲述食品公司是如何利用盐、糖、脂肪来诱惑我们的。



迈克尔·莫斯|中信出版集团



有一种说法,评价一份甜品好吃,我们会说:很好,不甜;评价一份甜品不好吃,会说:不好,太甜了。

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甜得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其实这不是玩笑,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在人的味觉里,的确存在一个让你觉得刚刚好、从而逐渐对糖上瘾的甜度值。

而这个数字,更成为无数食品商的致富密码,让你对甜食欲罢不能。

“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是美国一家独立科研机构,这里聚集了300多位化学家、神经学家、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他们研究的主题只有一个:我们的味觉、嗅觉,与食物味道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中叶,一位研究员发现,人们对甜度、咸度、酥脆感的奇妙组合有一个喜好范围,当人们对三者的好感度达到最高点时,就称之为“极乐点”



基于这个发现,研究中心对盐、糖、脂肪这三种原料和配方进行了精确的计算,为了保证新出品的食品、饮料能够激发人们的欲望,他们绘制出一系列复杂的图表来寻找“极乐点”,或者能带给消费者如临仙境般感觉的糖、脂肪或盐的精确使用量。

根据这个范围,食品商在加工饮料、糖果、饼干等甜食时,就会按照一定的浓度来添加配料,让人吃一口就感觉很快乐,于是越吃越多。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卡夫、雀巢等国际品牌,都曾经赞助过这家研究机构,以便最快速地拿到一手研究资料,以便研制更多让人们一吃就停不下来的食物。



你一定体会过这样的时刻:

上了一天班,又累又饿,先来一瓶冰可乐,再来一碗蛋炒饭,就能恢复体力;

心情不好,一颗巧克力入喉,丝滑甜蜜的口感,瞬间就快乐了;

压力大的时候,一包薯片咸香酥脆,能够让人暂时忘记烦恼……

每当吃到为身体直接提供能量的糖类,大脑就会产生内啡肽,内啡肽则能让人产生愉悦和满足感。

如此一来,人们就会不断寻找糖类来满足自己的求生欲和满足感,也就形成了“糖上瘾”。



丁香医生曾计算:喝一杯果汁,等于摄入了19勺糖;吃4块夹心饼干,等于吃掉6.5勺糖;一罐大果粒酸奶,等于9.1勺糖;100g的草莓味冰淇淋,是5勺糖;一大杯混合水果奶昔,可能就等于40勺糖。

实际上,除了主食、牛奶等食物中天然含有的糖,3岁以下孩子身体所需的额外添加的糖量为零。

因此,世卫组织建议,禁止食品生产商在3岁以下婴幼儿食品及饮料中添加游离糖,也就是糖浆、蜂蜜、果汁、浓缩果汁或甜味剂等等。



糖上瘾带来的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健康噩梦,要甜不要糖,糖精、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剂就成了最好的代糖,而最近几年关于无糖饮料能不能减肥,也有很多争议。

美国普渡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做过一项实验,发现喂养人造甜味剂的大鼠反而比喂养真糖的大鼠更胖了。

后续研究证明,当大鼠尝到甜味后,便会立即开始分泌胃液,准备迎接卡路里的到来。

正常情况下,食品的甜味与所含热量成正比,于是每当大鼠尝到甜味后,它的消化器官便会不自觉地根据甜度来调整胃液的分泌量,胰腺也会相应地调整胰岛素的分泌量。

人造甜味剂打乱了这一正常的反馈机制,大鼠被弄糊涂了,于是正常的能量平衡被打破,大鼠吃下更多的食物以“弥补”这种亏空的感觉,其结果反而变得更胖了。

换句话说,人们在严格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人造甜味剂或许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

但是,如果控制某人仅仅饮用无糖汽水,但接着他就忍不住诱惑吃了两个蛋糕,那自然是不会有任何减肥效果的。



为了解决消费者既想吃、又想减肥的矛盾,雀巢与可口可乐合作推出了一款宣称“可以让你减轻体重”的绿茶饮料。

它的标签上赫然标着:“卡路里燃烧器。”承诺“你喝得越多,就越瘦”。

随后,一些维权律师把这两家食品巨头同时告上法庭,指控他们的商业行为具有欺诈性。

在营养专家强烈抗议的影响下,这款饮料的销量一落千丈,两家公司也停止了关于它能减肥的宣传。

雀巢公司“消化实验室”的科学家安福兰·俄克恩也坦率地说:“人们总是希望有灵丹妙药,如果我们能够发明一种药,可以让人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而且又不长胖,这最好不过了。可惜我们根本做不到。

世界上没有100%安全的食品,无论它是来自天然还是人工合成。

相比于代糖的安全,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健康的饮食方式。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