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忏悔录》:生命是一场空虚,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复制链接]
作者: 纤竹无泪、拒泪 | 时间: 2023-6-2 03:17:43 | 有声读物|
0 15

8297

主题

8297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91
发表于 2023-6-2 03:17:4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不有趣灵魂

来源:玩你自己(ID: Gosoul624)

所谓意义,就是让我们活着的东西。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1869年,《战争与和平》出版,托尔斯泰成了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之一。

屠格涅夫声称,除了托尔斯泰,没人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托尔斯泰的名气也达到了他前所未有的高峰,而此时的他,刚过四十。

尽管名声已经如此巨大,但托尔斯泰并没有在荣誉的殿堂里休息,而是继续攀登文学的巅峰。

在1873年,他开始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经过12次大幅度修改,书终于在1877年出版了。

此书一出,托尔斯泰的名声简直到达了人生的顶峰,可他却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里,差点出不来。

他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无比痛苦。

要不是他还未完全丧失的信仰拉着他,他可能已经拿着绳子“自挂东南枝”了。

这世间很多人一痛苦就堕落,但托尔斯泰因痛苦而忏悔,他写下《忏悔录》,寻找生命的意义,不断追问人生。

最后,他找到的人生的一片乐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是真正的富二代。

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信徒,大多数时候都听从教义活着。

在托尔斯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对自己接受的教义毫不怀疑。

直到18岁之后,托尔斯泰对这些虚无的信仰充满怀疑,但他依然努力提升智力水平,努力让自己变得健康,他渴望出人头地。

所谓出人头地,就是变得比别人更有名、更有钱、更有地位,往后很多年,托尔斯泰都在为这些东西努力。

后来他参军,他英勇作战,很快就成为战争英雄。

可是他发现,很多战争,其实都是不义的。

他写作,也很快声名鹊起,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他又发现,很多作家自诩为人类导师,却连自己都没活明白,写作也只是争名逐利。

总之,这世间很多事情,都不该是这样的,然而,事情却实实在在地这样发生了。

人生到底应该怎么活?

我们从小就接受了很多冠冕堂皇的教导,可人生是自己的,该怎么活,其实只有自己才清楚。




人们向往光明,可世人的行为却多是龌龊。

托尔斯泰想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是当他如此表明自己的理想,得到的却是嘲讽。

奇怪的是,当他沉湎于情欲,追名逐利,并在此方面取得成功时,却总能赢得赞赏。

他成了有名的作家,统治着数千农奴,当上了威严无比的领主,人们不管他做这事的目的是什么,却总是称赞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为他鼓掌。

用托尔斯泰的话说就是:

“我的贪图虚荣、追名逐利、渔猎财色、骄傲自满、性格暴躁、挟私报复,一切行径都得到了人们的吹捧。”

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他越来越像一个“成年人”,懂得了权衡利弊,也试着追求世人热衷的一切。

在托尔斯泰看来,人们所吹捧他的那些,恰恰都是他所认为的罪恶,但他为了这些罪恶的东西,奋斗了10年。

因为虚荣和金钱,他开始创作,并赢得了赞赏,被称为杰出的艺术家和诗人。

可托尔斯泰觉得,事实并非如此。

他呕心沥血的创作,只不过是把生活中极为丑陋的一面隐藏起来了而已,作家要引领人们去过更好的生活,可他自己的生活,虽然有名有利,却充满罪恶、欺骗。

这不是好的生活。

他开始讨厌自己,并清楚地意识到,很多作家,都是一群以高尚来掩盖自己真实的追名逐利的小人,但他不知道如何改变,或者说他不敢改变,还是任由日子这样过下去。

继续写作,而且作品越来越出名,稿费越来越多,直到《安娜·卡列尼娜》出版,他变成了举世闻名的作家。

他身边的很多人,都觉得他的人生应该是圆满的、幸福的。

可他突然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活下去了,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

他迷失了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他已经如此成功,有数千俄亩土地,数百匹骏马,还要追求什么呢?

托尔斯泰不知道,他只知道,他曾经努力追求的一切,全部都失去了意义。

有些人一辈子不追问生命的意义,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有些人对自己觉得无意义的生活,是难以忍受的,他们需要意义,需要找到确信自己活着的东西。




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也没法继续追求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而死亡,又在托尔斯泰的身后投下巨大的阴影。

他想寻找人生的真相,却在死亡的阴影中发现:生命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虚无。

他往前一看,死亡将所有一切都带走,一点都不留下。

此时的托尔斯泰,发现面前除了死亡,竟然什么都没有,在死亡面前,其他任何存在,都经不住考验。

那时候,他成天都防备自己,以防哪天突然上吊自杀。

为此,他常劝自己说不忙去死,因为“如果实在理不清生活的头绪,任何时候自杀都来得及。”

但他还是得把绳子藏起来,以防脱衣入睡前悬梁自尽。

他也不敢带着枪出去打猎,以防开枪自杀。

但在他人眼里,托尔斯泰不到50岁,身体健康,吃嘛嘛香,功成名就,家庭和睦,儿女优秀,良田万顷,什么也不必做,躺着收租金,都吃不完,世人赞美他,亲朋羡慕他,这样的人生,只能是幸福的。

然而,托尔斯泰却深深厌恶自己的生命,觉得这是上天跟他开的一个恶劣的玩笑,这里面的一切都残酷而愚蠢。

既然所有一切,都终将被死亡带走,那么为何还要活着呢?

人人都要面对死亡,但还有那么多人认认真真地活着,没有因为死亡就在前方而去死,托尔斯泰想搞清楚是什么东西让人活下去的。

他四处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

他在科学中寻找答案,却发现科学只能描述现象,却不能解释现象为何会产生,一旦深入生命内部,科学就显得很无知,不涉及终极问题的研究。

他也在哲学中寻找,还是找不到,哲学知道有一种本质的、永恒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指明那到底是什么,不仅如此,很多哲学家还都表明,世间一切都是虚空。

他自己是作家,他以为应该会有某些作家,知道人生的意义,知道生命的本质,但最后他发现,几乎所有的作家,都跟他一样,毫不知道。

有些人生问题,看似简单,我们花一辈子却都不一定能找到答案。




每个人都会有看不到人生意义的时刻,在那些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时间里,人们是怎么继续生活下去的呢?

自从知道知识无法给自己答案,托尔斯泰对生活的探索就开始了。

他开始观察周围的人,思索他们如何生活,观察他们是怎样处理人生意义这个问题的。

他发现,大多数人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无外乎无知、享乐、毁灭、懦弱。

第一种处理方式,无知。

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然就没什么能困扰他了,因为在他眼里,这些困扰别人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在这样的人看来,肚子不饿,口不渴,身体没病,人生就没有问题,简直就是完美。

但人生需要的,可不仅仅是面包,所以有哲学家说,宁愿做痛苦的人,也不愿做快乐的猪。

第二种处理方式,享乐。

有些人看见生命的虚无,知道死亡是唯一的结局,就开始不管不顾地享受起来,除了享受,他们不愿再去想那些让他们痛苦的事情。

他们高高兴兴地吃喝玩乐,享受每天的物质生活,这些人明知道人生不仅如此,却还是甘愿退化到猪的状态里。

第三种处理方式,毁灭。

有些人看到生命的荒谬和罪孽,看清楚人生的无意义和虚无,就选择毁灭自己的生命。

就像诗人海子,带着最爱的几本书,离家出走,卧轨自杀。

在他们看来,死亡才是解脱,而活着就是受罪,而且是很没必要的受罪。

托尔斯泰也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他不敢,所以他选了第四种。

第四种处理方式,懦弱。

托尔斯泰虽然明白生命的罪恶和荒谬,知道将来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但他还是努力活着,不让自己自杀。

所谓懦弱,就是苟且偷生地活着,活又活不好,死又不敢死,也是大多数人所采用的方法。

对于有些人而言,活着,是一件令人敬畏的事情。

因此,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托尔斯泰通过推论发现,生命毫无意义。

但他转念一想,这只是个人的看法,虽然得到了某些伟大思想家的证实,但绝不能代表全人类。

理智虽然起到重要作用,但生存意识也影响着每个生命,托尔斯泰也发现,他所去考察的,都是那些有钱人,贵族子弟、知识渊博的学者。

然而,和这世界相比,这样的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这个圈子是那样的狭小。

这极少数的人,绝对不能代表全人类,而生命的意义,应该在全体人类当中去寻找。

随后,他将目光散开来,看向芸芸众生,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创造了并且正在创造着生活,而且能够为自身和所有人负责。

而他自己呢?他觉得自己过的是一种腐败的生活,是在剥削他人的劳动,靠他人的劳动供养着,是坐享其成的寄生虫。

他发现,真相不在别处,就在那些最平凡的人之中。

他开始接触这些人,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信仰,这些人虽然活得很辛苦,但他们默默地面对痛苦,坦然地应对死亡,他们不会很矫情地想到活不下去了。

托尔斯泰明白了一个道理,劳动赋予了生活永恒的意义。

我终于从特立独行中解脱出来,看见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拯救了我。

我明白了,如果我想认知生命,参透生命的意义,我就不应该像寄生虫一样生活,而应该过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真正人类赋予生命的意义,和生活融合,从而来阐述和验证生命。

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生活,开始像普通人一样劳动,自己为自己负责,他亲自耕地,种植,走出离群索居的困境,像一个农民一样劳动。

奇迹般的,他摆脱了死亡的困扰,也不再被自杀困扰。

他又重新相信上帝,相信人类存在最大的意义就是自我完善,完善自己的生命,完善自己的道德,让自己变得更好。




找到生命的意义,知道自己为何而活之后,托尔斯泰活过来了。

生命之火再次在他身上燃烧,他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下地劳作,自己锯木头,面朝黄土背朝天。

他周边的人都很不理解,觉得他那是浪费时间,因为他的脑袋,应该是用来写作,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做贡献。

他说:“看到这样聪明的灵智力量用在锯木头、煮汤、缝靴子上,我不能不感到忧郁。”

就连大作家屠格涅夫,也写信劝他回去写作。

但托尔斯泰不干,他不会放弃写作,但也不会放弃劳动。

《复活》出版后,罗曼·罗兰说:

“透过这部作品,能够见到托尔斯泰闪耀的眼睛,他那双灰色而锐利的眼睛,能够立刻看穿人心,并且能找到人性的精神所在。”

他的精神“复活”了。

然而,生活中有些事情,往往所思和所做并不能完全一致,而是充满矛盾,但他一辈子都在努力使自己知行合一。

八十多岁时,他还说:

现在我已经80多岁了,费尽精神想要获得心灵的平和,想要尽力调和横亘在我的信仰或良心与生活之间的隔阂。

每个人若能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求仁得仁,这一生,便算不错了。




托尔斯泰逝世110多年了,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精神的财富,就算我们不去寻找,光是沿着他给我们指明的路前进,也足够我们走一生。

然而,每个人的生命,都只能自己去完成。

而托尔斯泰能告诉我们的,也不过就是在这唯一的生命历程里,有些东西,需要自己去寻找。

他只不过是在路上亮起了一盏灯,每个途经的人,都会在这里看到一些东西。

《忏悔录》这本书,也只是这个智慧的老人自己的探索之路,他将自己曾经历过的东西娓娓道来,好坏都不加掩饰。

和卢梭的《忏悔录》比起来,托尔斯泰的忏悔更亲切。

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比起来,托尔斯泰的忏悔更贴近我们。

听他讲完之后,我们还得再想一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说过:

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之间的不同最大,就是你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是我们要干多大的事业,不是要有多大的成就,而是我们成了我们,在这一生中,我们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并没有虚度自己的人生。

所谓意义,就是让我们活着的东西。

未必多么高尚,但那就是我们在这世界走了一圈,所留下的最美好的回忆。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