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读一本书?

[复制链接]
作者: 纤竹无泪、拒泪 | 时间: 2023-5-1 04:18:54 | 英语家园|
0 55

8297

主题

8297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91
发表于 2023-5-1 04:18:5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润主创团队

来源:进化岛(id:jinhuadao)

01

读得快,理解得透,记得牢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列夫·托尔斯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是我们都向往的状态。

但如何做到读万卷书?

首先需要明确阅读的目标。即,明确我们为了什么而读书?

是为了了解知识,增长见闻,还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理解力、洞察力。

如果是前者,我们会发现现在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了。那开卷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最近chatGPT4.0、文心一言的新闻一直在轰炸大家的注意力,也让很多人不由焦虑。

在不久的未来,我的工作会不会被取代?

当它可以参加雅思、SAT、律师资格证考试,并取得高分;当它可以分析财报、解答数学题,并井井有条时,我们是不是就无所事事了。

AI不会让人失业,但会熟练掌握AI并用于工作的人或许会让你失业。

这就是运用知识、技能的不同态度,造成的不同结果。

就像托尔斯泰说的,只有靠积极的思维得来的才是知识。

读书绝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新知,更多的在于思考。

受到诗人艾略特《岩石》的启发,后人整理了一个知识分层模型,叫做DIWK模型。

即,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和智慧(Wisdom)四个层次,以此逐级向上,需要的能力也越高。

而从繁杂的数据和信息中,提取出智慧,恰恰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茫然阅读,是无效的。

那么如何检验我们是否有效开卷呢?

夏老师给出的标准是,读得快,理解得透,记得牢。

怎么做到这三要素呢?

我们先来看读得快。

02

像查字典一样读书

塔勒布在《肥尾效应》中,讲述了如何根据对「未来的数学期望值」、而非「自发的乐观情绪」进行决策和投资,同时通过肥尾分布及其效应的推导,探讨了运气、不确定性、可能性、人为错误及其相关的风险与决策这些话题,对我们每天处理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想要读得快,就要带着问题去读书。

就像查字典,很少有人会抱着一本字典从头读到尾,通常是为了查阅某个字才去有针对性地翻阅。当然,像莫言一样年少时通过《新华字典》接受知识者只是属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个例。

就像读说明书,为了知道怎么操作这台机器才会有针对性细细阅读。

就像学生时代读阅读理解,先看题再读文章,是一种快速锁定内容的方式。

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在很早期阶段就已经采用过问题引导方式去阅读了。

只是很少迁移到日常阅读中。

那这些时候,没有了试题,没有了明确的查找项,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关键问题呢?

不妨试试参照咨询公司做咨询的逻辑。

麦肯锡的分析法可以帮助定位关键问题。

1)首先是,陈述问题。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清晰地、具体地表述出来,切忌泛泛而笼统的概述,当然也不是一堆事实无意义的罗列。

这一步可以帮助我们对目前遇到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找到症结所在。

比如,我英语口语不好。但具体哪里不好呢?

是不会用地道的俗语?还是说话有口音?是不知道怎么用合适的单词表达自己的意思?还是不知道怎么把单词变成句子?

需要具体、具体、再具体。

无症下药,不一定有效,还可能对人有害。

2)接下来就是分解问题。

先将收集到的问题尽可能细分,麦肯锡常用的就是MECE原则。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典型的比如,将文学作品分为fiction(虚构文学)和non-fiction(非虚构文学)。

比如,说英语时不会用地道的俗语。能怎么拆呢?

或许能分成对语境理解不够,对英语俗语积累不够,对英语语法掌握不够,对英语表达习惯了解不多等等。

怎么检验问题分解完毕?看看全部解决子问题后能不能解决大问题。

如果能,就穷尽了。

好,现在面对这些子问题。

3)我们要淘汰掉非关键的部分。

根据重要性排序,并果断删掉那些对结果影响小的部分。

比如,要想快速提高英语口语中的俗语运用能力。可能语法掌握不那么重要且紧急,所以删除。

4)再对剩下的问题做一次诊断,并确定关键子问题。

什么是关键子问题?

就是解决了它,现有目标就能迎刃而解的问题。

比如,我们认为要快速掌握俗语,首先需要解决俗语积累不够的问题。

确定了关键问题后,我们就能对症下药了。

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阅读前确定好问题呢?

夏老师还分享了定中短期目标的方法。

03

列一张自己的目标清单

德鲁克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布了一篇文章,论述了如何做自我管理。

其中,他提到了“反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

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

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

德鲁克自述采用这种方法已有20余年,每次都有意外的收获。

提前9-12个月列下对自己近期工作、生活、成长方面的期待其实也是在寻找问题的过程。

夏老师分享了自己未来的目标清单:

1)成为一个内在自足的人;

2)做一家优秀的MCN机构;

3)识别下一个商业项目;

4)打造一支自治的团队。

带着这个清单,再去读书时你发现所有的书都变成了解惑者,都成了“答案之书”。

所谓心诚者灵,心有所望,好事就会发生。

这不是玄学,而是因为带着问题去阅读时,人的精力聚焦了。

平常的阅读,变成了寻宝。

平时的枯燥,变成了开一个个盲盒。

当然会别有收获。

我们常说,1000个读者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

恰恰是因为每个人在读书时都带着不同的问题,所以读同一本书的感受也各有不同了。

说到千人千面,还有一种提高阅读兴趣的方法,建议你试一试。

04

代入书中的内容

那就是把自己代入到书中的内容。

还记得年少时候躲在被窝里面津津有味地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吗?

还记得看柯南动漫时不由自主的猜测嫌疑人身份吗?

这些就是代入。

你把自己当做了小说中的某个主角,把自己当做了要断案的侦探。

而因为代入,你会格外专注。

这是在读小说这些情节类的作品中,非常容易进入的状态。

但是在读严肃类作品时,如何代入呢?

刘澜老师在《极简管理学》中提出了四问学习法,听、想、变、用。

听,我听到了什么?或者也可以是我读到了什么?

比如,读到心理账户时,你是不是开始好奇这个知识点到底是什么?

想,把我这个角色放在哪里?

比如,读笛卡尔根据蜘蛛网发现坐标系时,你是不是也会不自觉地抬头看看天花板的棱角呢?

变,我需要变成什么?

当你发现书里面讲的内容和你的常识认知有冲突的时候,就是你可以变化的机会。

用,我可以用在哪里?

通过吸收、联想、调整和应用四个步骤将知识化为己用。

而这四步骤就处处强调了代入感。

你可以是一个书里的观察者,一个参与者,或者一个辩论者。

不断地与作者、角色沟通,这未尝不是一种阅读的乐趣呢?

这在学术中一个词叫做,文本互动。顾名思义,就是读者把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的主观世界产生了互动。

举例来说,讨论前段时间很火的剧《狂飙》中的主角高启强的性格放在当下职场,会有哪些领导力层面的体现?

这就是文本互动。

通过代入的方式,找到阅读的乐趣。

不知不觉间一本书就翻完了。

我们可以用一个热词来形容这种状态,沉浸式。

我们还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进入心流。

做好阅读准备,进入状态后,我们再来看看提效的方法。

05

提效,提的是效果

说起提效,你脑子里会不会第一时间蹦出这些如雷贯耳的金句呢?

用好碎片时间,成为顶尖高手!

一天读完一本书,高效阅读法!

没有时间读书那就听书吧,365天每天听本书!

夏老师说,这些都不对。

读书不在于快,读书要讲方法,要讲效果。

提效,提的不是速度,而是效果。

怎么样理解得透?怎么样记得深?

夏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些他的建议。

1)学会总结概括。

读完一本书不论多厚,只有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才是自己的。

否则就只是别人思维的跑马场。

当你花20分钟听完一本书的时候,知识只在脑子里短暂停留,空有多巴胺的分泌,但过几天就忘了。

有什么办法内化?

试着自己用3-4分钟的篇幅把对方讲书的内容再复述出来。

2)用整块时间,而不是碎片时间读。

夏老师建议读书的最小颗粒度是1小时起。

整块的时间,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但很多人会说,现在时间多奢侈啊,哪有大段留白的时间呢?

如果一天抽不出一个小时,那就在周末抽出2个小时。

不必因为拘泥不重要的所谓固定时间和形式,而去妥协那些不必要的因素。

3)读一读,停一停,写一写,画一画。

读书就像爬山,一气呵成的是少数,走走停停是常态。

读书也是一样,每读几段都要停下来休息休息,写写画画,记记笔记。

不断交替输出-输入的用脑方式。

很多人都会习惯用思维导图来记笔记。

但这个工具是输出的时候用的,而不是输入时做的。

读书时的写写画画,用注脚、旁白的方式标注在书上就好。

书上的斑驳才能说明书的知识的吸收。

4)形成思维地图。

读书要形成知识体系,和过往的书形成接口。

新读的书像是原来知识体系的庞大知识之树的嫁接的新芽。

所谓“牛人都是抱团取暖,个人都是单打独斗”。

脑子里有一个地图,遇到问题时未来可以在哪里寻找。

5)费曼学习法,找一名学生,当一回老师。

费曼他注意到知识有两类,前者注重了解某个事物的名称,后者注重了解某件事物本身的原理。

而大多数人往往都停留在前者,即处于不求甚解的状态。

对此费曼提出了一个确保知识获取更扎实、透彻的方法,也就是费曼学习法。

他提出的检验知识获取的方式就是,假设自己是老师,试图教会一名什么都不懂的新生这个知识点。

而且,还需要把自己的解释记录下来。

这样当下次,你还对这个知识点感到困惑的时候,就返回去重新学习。

并再次把这个求解的过程记录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用打比方、举例子的方式,不断加深理解。

直到弄懂为止。

6)找不到好的方法?先别犹豫,试起来。

没有绝对正确,只有合不合适。

尽量少的在没有行动之前讨论,在行动后马上讨论。

行动前讨论只是假设,行动后的讨论就是验证。

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吗?

不,二则已。

06

最后的话

1)带着问题去阅读,在确定问题时你可以采用麦肯锡的关键问题法也可以借助德鲁克的反馈分析法;

2)把自己代入书中,做到听-想-变-用;

3)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复述读到的内容,像费曼一样当一回老师;

4)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为孤立的知识找连接点。

当然,读书的节奏丰俭由人,读书的方式也千人千面。

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

祝你,开卷有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