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最后的霸主越国是如何衰亡的?为何它始终无法融入中原文化圈

[复制链接]
作者: chavop1-sp | 时间: 2024-6-24 02:19:18 | 历史|
0 46

3039

主题

3039

帖子

911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17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越国走向战国后的史料钩沉(7)
在与齐国的争雄失败后,“越王翳”率领琅琊的越人向南退回到吴地,并与留守南方的越国贵族发生了激烈的矛盾,进而引发了“王弟豫”连杀三位王子,促使“王子诸咎”兴师将其逐走又弑父自立的事件。但,这并非是越国内乱的结束,而是后面一系列内乱事件的开始。“诸咎”杀“越王翳”,是在前375年七月,但不久,到了十月,“诸咎”又为越人所弑(大约是王弟豫的余党所为),这帮人还顺便杀了“越滑”(可能是诸咎之子或其死党)。
于是,越国走向了君位空虚的危机之中,王族子弟想要立“错枝”(或作“孚错枝”,当是其人名之越语译音,此人在《吕氏春秋》《庄子》中被称为“王子搜”,可能是“越王翳”的另一位兄弟)为君,不料这位王子却逃到了一处产有丹砂的山洞(丹穴)中。最后,外面的人焚烧艾草,用烟熏洞口,他被逼了出来。这位想当逍遥派的王子,被人强行拉上马车,只好向天高呼:“老天啊,能不能让我别当国君啊!”然而,他虽然想当逍遥派又被强行拉上君位,却只坐了两年宝座,就又被人干掉了,大概还是因为不能控制好南归派与留守派之间的平衡吧。越国大夫“寺区”于是拥戴“越王无余”(《竹书纪年》作“初无余”,《史记》作“之侯”,可能也是“越王翳”的儿子,大概年龄幼弱)为君,我猜可能是吴地留守派占了上风,所以才会前后拥立一些弱主上台。
然而,“无余”也仅仅在位12年,到了前361年,他大概是因为得罪了“寺区”的余党,被“寺区”的弟弟“思”所弑杀,《竹书纪年》记载此事时称无余为“莽安”,大概是他的越风谥号。其后“思”立“无颛”为君。这段时间越国内乱频仍,甚至世系都不能确认,算是乱到了极点,可能在这段时间里,越国南渡、留守两派,也在像当年晋国曲沃代晋一般在打内战吧。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越国内乱平息的这一年,中原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和一件小事。大事是,越国的老朋友,沿用“晋国”称号的魏国,正式把都城从贴近盐湖的安邑,迁到了东方的大梁,开始重视东方而不是一味敲打西面的秦国了,虽说去年刚刚被秦国打败了一次,还让相邦公叔痤被秦国人给俘虏了。魏国迁都一事,我看主要也是因为魏国开始有一点畏秦情绪并且觉得东方利益更大,于是开始舍西就东了。一件小事是,公叔痤从秦国被放回来后可能是因为重伤卧床不起,而他门下的一位卫国公室子弟,为了逃避杀身之祸,却跑到了秦国,因为他的主公曾经在弥留之际告诫魏惠王:“我有一个门客有奇才,愿您能够重用他,若不能用他,就将他杀掉,别让他跑了。”但此时魏国已经不再像文侯武侯时代那么开放了,公族子弟开始占据了许多要津之位,此人只好逃往秦国,他,便是秦国变法的总设计师,后来魏国人的丧门星,商鞅。

不过,商鞅刚去秦国的时候,也只有一点小打小闹的成就,对魏国没什么影响。而魏国在迁都后第二年,却开辟了一项大工程,这项工程后来也对越国产生了影响。这项工程,据说是由大商人白圭所承包的,就是引黄河水入圃田泽(此湖泊今已消失,位于今郑州、中牟之间,从前周宣王死于此湖之畔),这条河道,就是《清明上河图》里那条货运繁忙人流熙熙攘攘的“汴河”,也是元改河道以前大运河的一部分。后来魏国还把这条河道向南延伸到了淮河,从而与越国控制的邗沟勾连起来,这条运河,就是后来刘邦项羽约定的分界线,鸿沟。

眼看着中原诸侯又是变法又是大兴土木,而越国却只是在江东好好待着,真是奇哉怪也。这段时光越国也无国事记载,大概越国人能做的也就是在长江和淮河上打打酱油防备楚国,同时也搞点海运补充一下北方的旧基地吧。而且,这段时间,从前越国照顾的一大帮泗水至黄河之间的小邦(鲁国、卫国、宋国、邹(邾)国之类),也转而投靠魏国寻求保护去了。魏国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些小国,还在宋、卫各指使了一次卿大夫下克上事件,即宋国之戴氏取宋(前356年)与卫国之子南氏取卫(前343年)。
而同一时期,自魏国注意力东移以后,越国人的老对手齐国却日渐被孤立,甚至北面的燕国,西南的鲁国都能进入齐国境内抢掠几座城邑。不过,魏国也跟三晋中的另外两家韩、赵渐生嫌隙,谁叫魏惠王本人也是大晋国主义的最后一个载体呢?甚至,魏军在前354年还一度占领了邯郸,魏国人为了掩人耳目,在《竹书纪年》中甚至还称“邯郸四曀,室坏多死”,把人祸替换成了天灾,这一巨大破坏也引发了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说起齐国的霸业,除了名将田忌及其门客,身有残疾的关键先生孙膑以外,还有一位越人助力。

这一记述多见于汉朝人的记述当中,譬如刘向编的儒学小故事合集《新序》就提到“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邹阳为梁孝王上书,称此人为“越人蒙”,大致“蒙”为名,“子臧”为表字)。《盐铁论》还提到“越人子臧、戎人由余,待译而后通”,可见这位谋臣与从前秦穆公的由余一样,还需要翻译才能让中原士大夫听懂他的发言,不过这可能是盐铁会议中中央大夫派的夸张,因为由余虽然出自戎狄,但他其实是给西戎打工的华夏人的后代,这位“子臧”恐也是如此。不过由于越国后来长期处于王族秉政的状态,甚至范蠡的后人也只是得到了“苦竹城”这一小块封地,“子臧”这种外来之臣就更没机会了。大概也是因为看到南迁后接连不断的弑君,所以这位他才会跑到齐国去效力。
不管怎么说,越国在中原人眼中,原先就是个蛮夷式的国家,中原诸侯都流行变法加强集权了,越国还在玩王族政治的老游戏,不加强人才建设也不引进人才,一点都不长进,越国不是蛮夷,谁是蛮夷?反正,越国南迁以后,大抵上就已经被中原诸侯彻底“开除夏籍”了。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平沙无垠”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