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的秦国三帅,最终如何一雪“崤之战”的前耻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4-4-25 10:48:14 |
0 97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704
发表于 2024-4-25 10:48: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大国邦交,从来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即使当初如“秦晋之好”,也终会因国家利益而刀兵相见。
01
国虽大,忘战必危。
春秋时期,五霸争雄。随着齐国的衰退,秦国迅速雄起。
一代霸主秦穆公用五羊皮换来了名臣百里奚,大秦开启了睥睨天下的雄霸之路。
百里奚又推荐了自己的恩公伯乐蹇叔入秦,二人分别被封为左庶长和右庶长,均拜为“上卿”,并称“二相”。
百里奚有个儿子名叫孟明,蹇叔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西乞术,一个叫白乙丙。
关于春秋以前人们的称呼,这里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现代人的称呼为“姓名”,或者“名字”。如果放在古代来说是有分别的。“姓名”是“姓”+“名”,“名字”是“名”+“字”。
古代人完整的称呼里包括姓,氏,名,字,号,甚至还有属地封地等。
比如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姜尚,是姓+名,这是标准的“姓名”。吕尚,是氏+名,姜子牙就是姓+字。
而本文蹇叔的儿子白乙丙,蹇氏,名丙,字白乙,称呼为蹇丙,是氏+名,称呼为白乙丙,就是字+名,这就是后来“名字”的由来。
同样,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乃是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历史上通常称呼其为孟明视,是字+名。如果追根溯源,百里奚跟姜子牙还真是同宗。所以百里奚自称“姜子牙在世”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百里奚与蹇叔并称“二相”,他们的儿子们则合称为“三帅”。将相凑齐了,秦穆公就该准备发展霸业了。
所谓“秦晋之好”的由来,就是秦穆公曾经两定晋国。第一次是把夷吾的儿子扶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成为晋怀公。这是一定晋国。然后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怀公,这个女儿史称“怀赢”。
第二次,晋文公重耳周游列国回来。秦穆公又把重耳扶上了国君大位,重耳就成了晋文公。重耳派人杀了怀公。这个时候,秦穆公又把已经嫁给怀公的“怀赢”重新嫁给了晋文公,史称“文赢”。
那时候,男人的名字构成比较复杂,而许多女人在历史记载中都没有名字。就比如秦穆公的这个女儿,姓赢,没有出嫁之前,应该统称为“秦赢”,嫁给怀公,就成了“怀赢”,嫁给文公又成了“文赢”。其实文公在周游到齐国的时候还娶了一个齐国宗室女子,则被称为“齐姜”。因为那时候重耳还只是一个公子,没有自己的君号。春秋时候女子的称呼就这么乱,所以重复的名字也会很多。
之所以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文赢,是因为她在将来秦晋交恶之后,发挥了一个关键作用。
由于有“秦晋之好”的渊源,晋文公重耳在一些事情上还是很注重与秦国的关系,不会轻易撕破脸皮。
秦国有“二相”“三帅”,晋国也是人才济济。当初跟随重耳一起流亡的许多都是国士无双的人物,最重要的就是狐偃,赵衰,还有后来脱颖而出的先轸。其他人物如狐毛、魏犨、介子推等也是各有千秋。
晋文公活着的时候,始终维持着“秦晋之好”的关系。这期间,秦国与晋国其实也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事情的起因就是晋国的邻居郑国。

02
郑国与晋国是同姓国,国君都姓“姬”,乃是天子姓。
在晋国看来,郑国是晋国的势力范围。郑国如果有事,晋国首先就会出手。因为秦国是晋国的友好国,晋国有事也会请秦国一起帮忙。
这不,郑国又不太听话了。晋国准备教训一下这个小弟。晋文公邀请秦国一起帮忙出兵。
郑国面对秦晋两个大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就在这时候,秦国内部发生了争议。有人提醒秦穆公,郑国跟秦国不接壤,咱们帮助晋国平定了郑国,真正得到实惠的是晋国。这将来晋国这边没事了,万一哪天他又想扩张领土,还不侵略咱们秦国呀?干脆,咱们就派人在郑国先驻扎下来,才是长远之计。
秦穆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于是将攻打郑国的计划改为了扶持。他派人长期在这里驻守了。
面对秦穆公的无理,先轸主张一定要回击,不能惯着他这个毛病,否则后患无穷啊。
重耳还是觉得,毕竟有着秦晋之好的传统,不能因为这点事就跟秦穆公撕破脸皮。就这样,郑国的事情给秦晋关系留下了隐患。
就在公元前628年,郑国国君郑文公死了,郑穆公继位。而晋国的晋文公也死了。晋襄公继位。
秦国在郑国留守的人送来密报,说现在郑国大乱,正是我大秦灭郑最好的时机。
秦穆公也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他有自己的想法,灭了郑国之后,用郑国土地来交换晋国土地,以实现自己的春秋霸业。
秦穆公的想法遭到百里奚与蹇叔的双双反对。蹇叔告诉他,大王如今最应该做的是先去悼唁晋文公,加固“秦晋之好”才是正理。怎可乘人丧事而攻打其友好邻国?
秦穆公说,你这个老头懂什么?殊不知,兵者诡道也。我们兵贵神速,迅速拿下郑国,等晋国发丧完毕,早就大事已去。
秦穆公不听二相劝阻,执意发兵。他让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挂帅,蹇叔的两个儿子白乙丙和西乞术为副帅,组成了讨郑大军。
出征的时候,百里奚与蹇叔面对儿子们大哭。秦穆公大怒,怒斥二人,你俩身为二相,居然哭我出征大军,是动摇军心吗?
二相说,我们不是哭主公的大军,是哭我们的儿子呢。
白乙丙见父亲蹇叔哭得伤心,就悄悄对父亲说,要不我找个理由就不去了。
蹇叔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虽死犹荣,我儿去吧。
对于二相的劝阻,唯有大帅孟明视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此战必胜。
就这样,在“二相”的哭送中,“三帅”踏上了征讨郑国之路。

03
秦国讨郑的消息早就传到了晋国。先轸元帅定下妙计。他准备先放过秦国大军,等他们讨郑回来再进行伏击。伏击地点定在了地势非常险要的崤山。
秦国大军一路急行军,就来到了滑国一个叫做延津的地方。在这里,秦军前哨遇到了一个前来劳军的牛贩子。此人名叫弦高。
弦高是郑国人,听说秦国攻打郑国的消息,他也是急中生智。假意来劳军,然后告诉孟明视,我们主公让我告诉大帅,郑国周旋于大国之间,边防戍守从来不敢懈怠。如今听说大帅前来讨伐,特派我来劳军。郑国君民已经严阵以待。
本来是来偷袭,结果人家已经提前有了准备,这要打起来必定成为持久战。孟明视想到此,只好退兵了。
大军回国途中,经过崤山。由于提前没有防备,被晋国先轸打了一个瓮中捉鳖。秦军死伤无数,三帅也尽数被先轸活捉了。
这个时候,咱们前面提到的文赢该出场了。
先轸元帅的意思是要把三帅杀了祭祀太庙。
文赢急匆匆来找晋襄公。反复以秦晋之好劝说襄公。文赢很聪明,她把战争责任都推到孟明视身上,告诉襄公,这个孟明视一意孤行,挑起战争,你放他回国,秦国国君也会杀了他。如果你此时杀了他,只能激起秦国的愤怒和仇恨,到时候就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了。
在文赢的百般劝说之下,襄公最终把三帅放回了秦国。
听说三帅被放走了,先轸元帅怒不可遏,直接啐了襄公一脸唾沫。说道:你这孺子听信妇人之言,亡无日矣。
再说三帅,急匆匆如惊弓之鸟,仓惶惶如漏网之鱼,终于跑回了秦国。
秦穆公是个明白人。他主动把这次失败的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因此继续任命孟明视三人为三帅。
而三帅的父亲百里奚和蹇叔,则因为自己不能劝阻国君,都主动辞职不干了。
再说晋国的先轸元帅,因为自己愤怒之余啐骂国君,虽然国君不惩罚自己,但他抱定必死之心。在一次与翟国的战役中,单车冲入敌阵中解甲被乱箭射死了。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主动向秦穆公请战,要报三年前崤山之仇。
结果晋军早有准备。这次是先轸的儿子先且居挂帅。晋军以逸待劳,在崤山再次大败秦军。
比上次好一点,三帅总算没有被俘逃回来了。再次见到秦穆公的时候,孟明视觉得自己怎么都活不了了。谁知道,秦穆公没有责罚他们三人,依然安慰,依然重用。
经过了两次“崤之战”的失败,孟明视开始思考自己以前错在哪里。他更加勤勉工作,再也不提打仗的事情。甚至有一次,郑国公子归生率领四国军队主动侵扰秦国边境,大家都认为孟明视应该会主动请战,结果孟明视就是不请战。大家都觉得,孟明视已经丧失斗志了。只有秦穆公说,孟明视这是在韬光养晦。
公元前624年夏天,孟明视终于又来找秦穆公请战了。他说,这次再败,我也没脸回来了。穆公说,我国已经三次被晋国打败,如果不胜,我也没脸回来了。
穆公的意思是要跟随孟明视亲征。
孟明视自己当先锋,一路攻城拔寨,拿下了王官城。晋国方面也召开紧急军师会议。赵衰说,秦国这次是举全国之力要跟我们玉石俱焚。而且君主亲征,咱们应该避其锋芒,让他们胜一仗,暂时平息一下两国争斗。先且居也说:困兽犹斗,何况大国?秦君与三帅都是又好战又好面子,他们不打胜仗绝不肯罢休。我同意子余(赵衰,字子余)的意见。
孟明视大军又打到了崤山。这次晋国没敢设一兵一卒。孟明视把以前两次秦国死在这里的将士尸体全部收殓埋葬,宰牛杀马,隆重祭奠。
这次“崤之战”,秦军大胜。秦晋各自固守边关,秦晋战事终于暂告一段落。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风林秀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