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真是阴狠毒辣之人?战国竹简出世,改写了传统认知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4-5-4 09:22:55 | 历史|
0 90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27
发表于 2024-5-4 09:22:5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473年,勾践率越军入侵吴都,吴王夫差被围困姑苏山。之后,吴国公孙雄赤身裸体,一路走到勾践面前,请求勾践放开吴国,就像夫差放开越国一样。
面对公孙雄的求和请求,《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不忍,欲应允”。但范蠡极力劝说勾践灭吴,声称“天不服,自有后果”。勾践又说:“我要听子的话,我不忍他的使者。”范蠡于是直接下令出兵进攻,声称勾践已将政务交给他,并驱逐了公孙雄。夫差,勾践打算流放夫差,赐给他百户,但是夫差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于是他自杀了,吴国正式灭亡。
据史料记载,勾践是一个不择手段、恶毒无底线的人。他对别人残忍,对自己更残忍。为了赢得吴王的信任,勾践几乎不择手段,哪怕受尽屈辱,为夫君卖命,他也能忍受。在此期间,勾践做出的每一个正确决定都必须出自范蠡或文种之口。他几乎不是说“诺”就是说“善”,而一旦赢了,勾践立刻背过身去,准备除掉范蠡和文种……显然,对于这样一个心狠手辣、心狠手辣的人来说,是很难的。比喻“勾践不能忍而欲之”。对应“许纸”等人的温柔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了。
那么,勾践灭吴时,为何态度如此温和,甚至准备放走吴国呢?本世纪初,清华大学获得了一批简,即“清华简”。其中,《越公传》给出了颠覆性的解读,大幅改写了勾践的形象,史籍上的又一记录被推翻。

据史料记载,夫差打败越国后,勾践主要做了以下两件事:
首先,勾践善于忍,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忍王”。投降吴国后,勾践不忘国耻,吃尽苦头,几乎抛开了所有作为王的尊严。这也是各史书上的突出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勾践很看重范蠡、文种这样的人才。他做出的每一个正确的决定,都必须出自范蠡或者文种之口。除了说出“承诺”和“善意”之外,他并没有做出任何决定。他展现出来的只是范蠡。还有文种的足智多谋。

夫胶之战后,勾践被困于会稽山时,《史记》称勾践无主,向文种询问计谋。文种建议派使者带着厚礼、态度谦恭地求和。 ”又说:“吴王若不同意,你可以亲自去侍奉吴王,以效忠于吴国。最终,贪图享乐、宠幸奸臣的夫差答应了勾践的求和请求。然而,《岳公传》中的记载却有着颠覆性的不同。文种出使前,勾践警告如下:
“如果你是受惠者,你就会给天地带来福祉,就不会断绝越国在人间的命运。勾践继位越国也是如此,他领导了越国。”同姓越人,共同侍奉吴国为臣,男女侍奉,四方诸侯敢违抗吴国吗? ” ,所以勾践就会继承越国。 “如果大王亲自击鼓观察,八千人就会死亡。
勾践并不怯懦,也不妥协,而是不卑不亢。一旦和平失败,勾践便打算奋战到底。
最终夫差答应求和,“越国男女皆投降”。当然,历史上并没有勾践夫妇侍奉丈夫的记载,也没有勾践屈辱的一生。

越国投降二十年后是如何崛起的?传统史书将功劳归于范蠡和文种,却没有提及勾践本人的治理努力。
然而《越公记》却详细记载了勾践执政的三大过程:第一阶段是无为而治,让越国休养生息。这个阶段叫“安民”;第二阶段是实行“五政”,即“良农”、“诚信”(文化教育)、“招人”、“良兵”、“令民”,勾践严以律己。并做自己的工作,种田、研究武器等;第三阶段,是把越国变成战争机器,为吴国的失败报仇。尤其重要的是,整篇文章中范蠡出现了两次,文种出现了三次。都不涉及政务要务,“安民安”和“五政”都是勾践亲自推行的。
由此不难看出,越国崛起的真正功臣是勾践,而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范蠡、文种;而越国的崛起靠的是苦干兴国,而不是范蠡、文种的一些“毒计”。

那么,勾践为何在向吴国使者公孙雄求和时表示“虽不忍,但愿应允”呢?原因很简单。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勾践并不是一个恶毒之人,而是一个不卑不亢、谦恭恭敬、充满务实精神的大国君王。出现“不能承受,却又想给予”等温柔行为是很正常的。更何况,春秋时期虽然阴谋诡计不断,但各国国王表面上依然谦虚恭敬,有君王的修身要求。史书上勾践的恶毒、不择手段、懦弱无耻的行为,并不符合当时君主的行为逻辑。
事实上,勾践、夫差等恶毒贪图享乐的形象,本应是文人所塑造的,以告诫诸王“每一个贪图享乐、宠幸奸臣的君主背后,都有一个恶毒的敌人”。 ”。这劝君王远离小人、远离享乐,所以古传史书中勾践、夫差的事迹都像小说一样。相反,《越公记》中的记载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确实比古传下来的史书更符合历史逻辑。
参考资料:《史记》、清华简《岳公故事》等。�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