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与公孙衍:连横与合纵的较量,自强和联盟到底孰强孰弱?

[复制链接]
作者: 指上菁芜 | 时间: 2024-3-13 09:11:57 | 历史|
0 47

3127

主题

3127

帖子

938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81
发表于 2024-3-13 09:11:5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孙衍与张仪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战争动员能力、军事实力、粮草器械、士气民心等一年好过一年。举个例子,刚经过商鞅变法时,也就是秦孝公时期的秦国,能够一打一完胜,一打二有压力也能赢,一打三勉强行;到最后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完全有着以寡敌众,以一敌六取得胜利的实力资本。秦国的崛起是山东六国看在眼里早有预料的。秦国强大之前,中原霸主是魏国,由于魏国过于张扬又处于四战之地,因此被接连算计,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的接连惨败让天下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齐国和秦国各占东西两边,作为天下两极的存在。齐秦隔着半个中原对峙着,天下趋于莫名的稳定。

游说之士在此时兴起,纵横家游走于各国之间,根据他们的利益进行说服加盟,或是壮大自己,或是保存自己。连横与合纵学说应运而生,不同纵横家根据不同国家的需要选择合纵与纵横,致使战国中后期的百余年时间里,各国上在外交和军事上的行动十分频繁。合纵,即众弱国抵御一强国,防止强国继续强大进行兼并;连横,即强国拉拢弱国进攻其他弱国,让自己兼并的阻力和压力更小。合纵抗衡的对象其实不是一直都是秦国,其实还有齐国,魏国则用不着合纵对付。

七国交锋
最早提出合纵并进行游说的公孙衍,与最早进行连横游说的张仪同是魏国人。两人实在是一对冤家,但不是欢喜冤家。公孙衍先于张仪在秦国任职,身为大良造(第十六级爵)。后来张仪入秦,秦惠文王转而更信任张仪,公孙衍的地位被取代了。张仪为秦相,力行连横策略,于秦惠文王十二年与齐、楚两大国,进攻魏国,瓜分其土地。而这时,公孙衍已卸任秦国职务,来到魏国,被魏惠王任命国相。张仪带着秦国在行动,公孙衍自然不甘落后,于同一年联络赵国、韩国、燕国和中山国共同称王,其实也就是自嗨,此次事件史称“五国相王”。

这些小国这样做,实在是没将齐国、楚国和秦国三大国放在眼里。因而,齐国采取各种办法去迫害,但均未得逞,行,既然文的来不行,那就来武的;楚国大军向魏国发起猛烈进攻,将魏军击败,魏国损失八座城邑;秦国和齐国虽未出军,却也起到威慑作用。魏惠王只好被迫采取张仪献出的毒计:抛弃公孙衍,放弃五国合纵。
公元前322年,张仪任为魏国国相,暗地里要魏事秦,迫使天下反秦合纵彻底失败,公孙衍阻止未果,来到韩国任高职。魏惠王不是蠢蛋,发现张仪的真正目的后,不愿与秦国正式结盟。秦军遂大举入侵。锋芒大露的秦国被山东诸国所畏惧,所以有了齐、楚、燕和赵等国邀请公孙衍至自己国家出谋划策,共商合纵抗秦一事。张仪也随之被赶回秦国,公孙衍回到魏国主持军国大事,起佩戴者五国相印推动合纵行动发展。

公元前318年,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合攻秦,齐国虽未直接支持此事,但也没有要帮秦国的意思。结果呢,实际参战国只有韩、赵、魏三晋国家,若是秦国崛起第一个遭殃的是他们,恐怕他们也不会出兵。此次会战,秦军对三晋联军迎头痛击,直接击败。次年,秦军重创三晋三军,斩首八万。昭示此次合纵失败。时人景春评: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是威风,能把嘴皮子刷到这地步,算是已臻化境。
变革与守旧
从修鱼之战的过程和结果看,秦国略胜一筹,连横胜过合纵,是不是也代表着张仪胜过公孙衍呢?自然是的。连横主要是看自身实力,合纵主要是看盟友联合实力。三晋国家面对秦国看似无可匹敌的侵略和攻势,不是想着去强大自身对抗强敌,而是想着去联合其他弱小的国家对抗强敌,寄希望于他国。有时候连人都靠不住,又怎么靠得住国家呢?山东六国不乏有识之士,难道没意识到这些问题吗?我们这些升斗小民都知晓的道理,他们也知道,可他们做不到啊。自强远远比联盟来得轻松,自强需要变革,变革就会侵犯到众多既得利益者,所以六国之君选择放弃。而联盟则只是守旧求稳。

自强和联盟到底孰强孰弱?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史记》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