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范蠡,并非《史记》里写的那么完美

[复制链接]
作者: <逆流佳人身旁> | 时间: 2023-11-13 22:11:14 | 历史|
0 60

3035

主题

3035

帖子

910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05
发表于 2023-11-13 22:11: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自古便为人们所接受的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人,就都有七情六欲,都会有所不足。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真有这么一位“完人”——范蠡。回顾范蠡的一生,实在是诠释了“完美二字”。
事业上,他忠心耿耿,辅助君王成就霸业;爱情上,他与佳人的情谊惹得后人羡慕;才智上,他聪明能干广揽天下之财,也因此有“财神”之称……
只要是关于范蠡的,似乎就只有称赞和维护,未见半分负面的评价,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司马迁却说:“范蠡的故事很讽刺。”
满腹才华,幸得伯乐赏识
谈起范蠡,不得不说他确实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开始他并未得到重用。
不甘平平庸庸度过一生的范蠡始终心怀一腔热血,终于他抓住了机会展示自己。当他听闻宛县县令文种要招揽人才的消息时,他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

为了得到重视,范蠡决定另辟蹊径,于是他便开始了“装疯”。苦心人天不负,范蠡的“疯言疯语”竟然真的引起了文种的注意。
为了一探究竟,文种派人前往查看,结果一开始只收到了“范蠡是个疯书生”的消息。
文种也是个细心的人,他认为“大凡有才之人,必有独特的性格”,不愿错失人才的他决定亲自前往。当他第二次亲自登门时,范蠡才被他的诚意打动。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范蠡也从此开始遇到了他的“伯乐”。
与文种的深交让范蠡的人生轨迹开始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滋生了许多有识之士,而本身就实力强劲的楚国更是群英荟萃之地。眼见自己没有出头之日,范蠡和文种便约定一同到外闯荡。
一番波折之后,二人来到了越国。在这里,范蠡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二位伯乐。

当时的越国国君允常在得知有两位出国名士造访后,立即准备以最高的礼节接待。最终范蠡决定留在越国。
展智慧,助力勾践成霸业
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登上了王位,为报知遇之恩,范蠡尽心尽力辅佐勾践。
范蠡的智慧并不是徒有虚名的,他在治国理政上确实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为了使越国富强,他对勾践忠言自谏。
他认为“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这是他关于治国的理念,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治理下,范蠡始终强调治国要重人事,只有人用,人才,才能促进越国的富强。
在范蠡的辅佐下,勾践将吴王阖闾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吴王阖闾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治而亡了。
命运从不会偏爱某一个人,越国的好运气也没能一直持续下去。一再的胜利喜悦冲昏了勾践的头脑,他开始变得冒进,执意要灭吴。

为此范蠡多次劝谏,指出时机并不成熟,一开始勾践还能听取他的意见,但两年后范蠡再也劝不住勾践的灭吴之心了,越国的悲剧也自此拉开了序幕。
勾践灭吴不成反被囚禁在吴国,越国也遭受了灭顶之灾。面对越国失势,范蠡并未而行,而是始终忠心耿耿。
他对勾践说道:“事已至此,只能委屈大王,先辈为求和,以图东山再起。”这也就为后来勾践的卧薪尝胆埋下了伏笔。
为了更快的东山再起,范蠡毛遂自荐要求陪同勾践一同前往吴国。他直言道:“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
从此,范蠡便和勾践一起,共同面对痛苦的囚禁生活。在吴国,范蠡让勾践忍受了一切屈辱,只为使吴王夫差放松警惕。
经年累月的努力终于让夫差卸下了防备之心,勾践也得以重回故土。

回到越国后,范蠡依旧是兢兢业业,时刻提醒勾践卧薪尝胆,不忘昔日所受之屈辱,同时还致力于提升越国实力,最终促成越国一举灭吴,登上霸主宝座。
功成身退,商界又展雄姿
在帮助勾践实现大业之后,所有人都认为范蠡会被加功进爵之时,范蠡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离开官场。
从日后文种被杀来看,不得不感叹范蠡的远见之明。离越之后的范蠡,来到了齐国,开始了经商。
是金子总会发光,范蠡的智慧不允许他平庸,即使是经商他也干出了一番名堂,不久便成了齐国首富,也因此被后人称道为“财神”。
根据史料记载,范蠡在齐国经商取得成绩时曾被人举荐为丞相,但他不愿再为世俗所累,索性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了出去,而后隐居上冻。
他的一生,活到了88岁,可谓是自在逍遥,令人羡慕。

纵观范蠡的一生,无论是政治上的忠贞报国,为国君尽心竭力,还是商场上的驰骋英姿、家财万贯,可以说是活出了人们的“理想型”。
司马迁:范蠡的故事很讽刺
如今人们对范蠡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古书记载,那么历史上的范蠡是否真如史书上所写的一般是个“完人”呢?
对此,我们不得而知。历史的长河滚滚流过,留给人们的只是只言片语的记载。
从时间上来看,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已经距离范蠡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相距300年之久,可见并不是完完全全地记述原始历史,但是司马迁却将范蠡离开越国后的故事记载的一清二楚,其真实性有待考量。
从司马迁创作的意图上来讲,他是想借范蠡的故事来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他所写的并非是真正的范蠡,而是他理想中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应该有的“完人”的形象。

所以范蠡的故事其实是颇具讽刺意义的,司马迁的《史记》本为记述历史的著作,却硬生生的被写成了寓言故事而丧失了历史的真实性。
无论历史上的范蠡是否是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完美”,他的形象都寄寓者人们对美好的追求。
即使已经经历了2500多年历史的洗礼,范蠡的形象始终深入人心,这也体现了后世人们的一种情怀的寄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