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丨家礼(四)在周朝当贵族,需要践行怎样的家礼?

[复制链接]
作者: chavop1-sp | 时间: 2024-6-26 10:47:10 | 历史|
0 52

3040

主题

3040

帖子

9120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20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公怎样制礼?
夏、商两代统治者,大都注意继承尧、舜、禹的传统,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靠 “德”治理国家;也有不少帝王由于不懂或不讲道德而引起混乱,甚至因失德而失去地位和权力。
因此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贵族统治者,试图将道德充实于“礼”之中,并改造了之前的“殷礼”。殷礼重鬼神,重外在的刑罚;而周代则重道德,重德赏,形成了以“礼”为外在形式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礼是别异的,乐是和同的——“礼之用,和为贵”。
周公制礼作乐
在制礼作乐之中,周公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他们其实在干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即把空泛的“礼”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从礼重鬼神重新回到礼重人事,用道德内涵来充实礼的实质。
孔子作为当时对“礼学”十分专业的学者,其对殷礼存而不论,但却十分推崇周礼,甚至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那么传说中的周代的家礼又是怎样的呢?
在周朝当贵族是怎样的体验?
让我们来假想一下,你现在是一个周代的贵族,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之中。当你还是一个孩子时,你就要开始接受礼仪教育了。(《礼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长辈们告诉你,你要坐有坐相。首先,你要“坐如尸”,即坐的时候要端正、视正、严肃。其次,你不能在席上居中而坐——“坐不中席”。古时席地而坐,地位高的人才能独坐或者坐在中央,这也就是对人的礼貌之举。同时,要“虚坐尽后”,即除吃饭之外,坐要尽量靠后,表示谦敬。
同在坐席与空间的方位也是很重要的:“席不正,不坐”。在那一时期,椅子还没有被发明,人们用席子垫在地上,然后坐于席上。这里的意思也就是说,席子在室堂中要放正,即席的四边要与室堂的边、壁平行才坐。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在房中的坐次关系也有讲究:"亲者近坐,疏者远坐。"
另外,在这种坐次关系中,也体现着传统的礼序。“夫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奥”指居室的西南隅,奥位是祭祀户、雷、门、灶诸神的地方,祭权在于家长,因此父在时,子不能坐于奥位。
当你懵懵懂懂,好不容易记住了这些关于坐姿的条条框框之后,你就要学会如何在家里走路了。在家中怎么行走、见到人怎么打招呼,一步一行都需要符合礼节。
当时有一种叫做“趋”的行走礼节。所谓“趋”,是周代人在行走上的一种特定礼节。指在一些特定场合,后辈或者身份较低者等,需要遵照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在经典的庭训故事中,孔子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便是用这种礼节来向他的父亲表示尊敬。
孔鲤过庭
此外,在家中行走还有众多礼节。一个人行走的时候,需要“立不中门”,不站在门的当中,因为那里是别人要通过的地方。“堂上接武,堂下步武”即在堂上行走的时候,要迈小步子,后脚紧跟前脚的一半。在堂下行走的时候则可以放松一些,自由迈步,跨出步伐来。
当行走的过程中遇到别人,或者要陪着客人行走时你也要时时刻刻符合礼节。
主人陪客人上台阶的时候,要“拾级聚足”,即不能一脚一个台阶,而是前登上一级、后脚与之并齐,然后再向上。此外,在进门的时候,如果发现室内有客人在,要冲下看,以免看到人家的私物私事,造成不敬。
在不断地礼节学习之中,你到了十岁,需要上学校读书了。(《礼记》“十年出就外傅”)不管是小学或是大学,其基本学科都是“六艺”,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六艺”即古代学生必须要学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图片源于中国文字博物馆
图片源于中国文字博物馆
图片源于中国文字博物馆
之所以要设置礼乐的课程,那是因为礼能够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则可以陶冶人们的内心感情,使礼变为人们的精神需要。在这些课程里,你会诵读先贤关于礼的文章,比如周公写给成王的《无逸》。
《无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帝王家礼文献,这篇文章是周公告诫成王如何戒逸的,其言切于日常实用,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亲情训导成份。其主要内容是告诫成王国家来之不易,不能贪图享乐,不然就会重蹈先朝覆辙。
而乐则是综合艺术课,其内容包含诗歌、音乐、舞蹈等。当时的人们会吟唱诗经,感受其中的韵律之美,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曾经收录了一首非常经典的描写母爱的诗——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母亲为了抚养七个子女,付出了无数的辛劳,子女为之感动不已。然而作者却很谦虚的自称,自己没有什么值得母亲骄傲的地方,对母亲充满了愧疚,认为自己对不起母亲的辛劳。
在这样的礼乐熏陶之中,你逐渐感受到了礼的内涵。
你接下来要学习的“射”与“御”,属于军事训练课。周代作战,以车兵为主力,而车兵进攻的武器主要是弓箭,所以射箭和驾车是最基本的军事技术训练。

对于你这类的贵族来说,射更为重要,同龄的青年贵族往往希望参加大射或在乡酒礼上一举成名——这种活动类似于现代的运动会,是当时年轻人参加的第一个大型社交礼仪活动。每年春秋两季,各乡的行政长官乡大夫都要以主人的身份邀请当地的卿、大夫、士和学子,在州立学校中举行乡射礼。在宴会之中,伴随着雅乐,饮酒、射箭、比赛,不仅是一种技艺的练习与竞赛更一种道德风尚的体现。
至于“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的是文字,“数”指的是算术。学习文字不必多说,而学习算术则是因为当时的礼制有很多都在数字上呈现,如果不懂算术不仅难以计算家里的田产,更是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立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不仅是礼仪的要求,更是当时礼制中关于城池营造的规定。
先秦典籍中有定天子之城方九里,诸侯城则方七里(公),五里(侯、伯)与三里(子、男),卿大夫方一里的记载。如果在算术之上有了纰漏,那很有可能就会犯下僭越之罪,从而遭到严苛的惩罚。
终于,经过十年的学习,你终于完成了这些课程。二十岁的你即将进行冠礼——即古代的成人礼(男二十行冠礼,女十六行笄礼,我们假定这是一位男贵族)。
参考电视剧《雪中悍刀行》加冠,前后仪式非常多
在冠笄之礼后,青年的你既有名,又有字了。在那时,只有国君、长辈才可直呼你的名,以示对“名”的尊重。因社交需求,同辈之间一般以“字”相称,而“字”的获得代表个体此后将正式融入社会。
这种仪式不仅要求他具有做人子、做人弟、做人臣、做人后辈的合乎礼的品行。为人子能孝,为人弟能悌,为人臣能忠,为人后辈能顺,然后可以自立做人;能做人,才能管理别人。
成年之后,或许你要“行万里路”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或许你要远赴他乡进入仕途。这时候就不可避免要举行一场盛大的饯别仪式。
古代行旅生活的序幕,往往由饯别或赠别揭开。周代亦不例外,有送行时赠物、赠言的礼俗。“赠送”和“饯行”往往相互结合,同时进行,以使彼此情谊更加厚重。《国语·周语上》所言:“宾飨赠饯,而加之以宴好”。说的就是如此。美食美器美味美乐相伴,气氛热烈欢腾,在座的不是达官显贵就是亲朋好友,为你的离别献上最好的祝福。
古代践行
终于,你离开了家,踏上了自己的行程。某日你正在一条狭窄的乡间小路上行走,迎面走来一位耄耋老人。知礼善仪的你马上意识到要给老人行礼,然后让他先走。可道路狭窄,你不知如何避让。着急之时你发现,在路边的排水渠之上,有一些石砖比其他的台阶要长,正好给了你躬身谦让的空间。你堪堪让行,不得不感叹礼无处不在……
无逸勤勉、善事父母、长幼有序这便是周代家礼的写照。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之上,良好的家风需要子孙们代代相传,这样一个家族才会源远流长。耳提面命的口头教育,最终被记载下来成为了最初的家礼。
这样美好的秩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周朝晚期,由于王室的衰弱,已无力控制诸侯。传统的礼仪制度已成为了形式,可以说一派礼崩乐坏。传统已不满足于现实要求。于是私学兴起,催生了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上接周礼,褒贬时政,纷纷以各自的角度为天下治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各个学派都对如何治家提出了各自的学说。
儒家主张仁爱,讲究由亲及疏,从而构建了尊卑长幼的体系。墨子将亲情伦理与利益相统一,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如果人都能视他家如己家,则每个家庭都父慈子孝,一派祥和景象。道家以“道”为根本范畴,认为“法”自然而行。因此人不需要教而后成。只要修身为本,推之于家,便能由家推及国与天下。法家认识到亲亲伦理的隐患,立足于法、术、势三位一体来处理事务。认为夫妻、父兄因为自然情感的作用,反而会导致不公正和偏袒。因此强调用法令而不是礼法来治家……
这些学说在当时并未彻底改变家礼的格局,但却在秦汉时期成为了制定礼仪的依据,并成为了中国上千年家礼的理论源泉。
(本篇完)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
一与一设计咨询创始人 费云方
/Contact us/
商务洽谈 / 品牌合作
yyy@yyy-design.com / 021-64055028
上海市闵行区益梅路91号42栋6号楼108室
一与一设计咨询官方网站
www.yyy-design.com
倾听时代声音,探究生活可能。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