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虎符就能调动军队,那为什么不直接偷来用呢?其实很简单

[复制链接]
作者: user1 | 时间: 2024-6-24 03:07:34 | 历史|
0 83

3171

主题

3174

帖子

9560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60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虎符是中国古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传说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由中央政府发给掌兵大将,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吁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虎符专事专用,每支军队都有相对应的虎符。

于是大家都觉得只要兵符在手就能够指哪打哪,但事实并非如此,先不说拿到兵符多么困难,就说当信陵君拿着兵符给了主将晋鄙,晋鄙验完兵符也确定是真的但却还是不肯发兵、因为没有收到魏王发兵的指令。

《史记》记载,公元前257年,如日中天的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企图灭亡赵国。经过长平之战的赵国,早已无力抵抗秦国的虎狼之师,就在大家都以为赵国会玩完的时候,历史总会给一些惊喜,赵国的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的妹妹,于是求援于魏,认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的信陵君,说服魏王救援赵国,使老将晋鄙率军10万救援赵国,但慑于秦军兵威,晋鄙驻军观望,徘徊不前。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谋划,让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并大破秦兵,救了赵国,成就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佳话。

因为对统治有利,训练士兵时都是看符印的;士兵由谁训练,领谁的工资,自然效忠于谁,这是训练时灌输的观念。至于得兵符者得天下,是由于当时的明文规定,好的出发方向,却是坏结果。当然士兵也有根据自己判断,不服从兵符的,那也可能占了一部分。另外权力的大小还与在朝廷中势力大小有关,这又另当别论(刘协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制度等于掐断了地方部队叛乱的根源,首先调动军队需要两半虎符合二为一,没有帝王那一半你是调不动部队的。当然,历史上地方部队的叛乱还是有很多的,就算有了兵符,也不一定能能够调动军队,就算调动了,往往也会军心不稳,因为天子是正统,造反就是逆天而行,很多时候民心都不会向着造反派,不难解释为什么历史上造反的都是失败得多,成功的极少。就算是那些威望极高,拥有强大的号召力的将领,面对的是一个荒淫无度,暴虐的皇帝,造反时候还得以“清君侧”等口号来笼络人心。

但要是没有虎符制度的存在这种叛乱肯定是会更加频繁的。仿制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为防万一,虎符一般不止一个,这地的符不能用来发别地的兵,秦国时就下了规定,调兵50人以上就得用虎符,但到了明朝末年和清朝末年,虎符便没什么用了,明朝辽东总兵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清朝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都只听一人的,就不是随便一个虎符能够调得动的了。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