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老子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环境来说:他对于“小国寡民“的想法

[复制链接]
作者: 拨云见日 | 时间: 2024-6-23 08:49:55 | 历史|
0 23

3196

主题

3196

帖子

959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98
发表于 5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到老子,第一印象总是离不开一个"道"字的。
而对于其中包含的各种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等这些比较具象的内容,却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老子学说的理解和解读都不尽相同。
而在对于小国寡民思想的理解上,我们首先要知道老子所赞赏和主张的"小国寡民"其内涵究竟表现和体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人究竟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老子所主张的小国寡民思想的,如此才能知道老子是否真的赞赏"小国寡民"?
一、 世人理解中的"小国寡民"
在《道德经》中有关于老子对于小国寡民的解读: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实际上人们对于这一段道德经中的古文的理解大致分为两派,也因为两种不同的短句和翻译使得人们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看法。
1. 老子构筑的"小国寡民"是一种理想社会的"乌托邦"
关于认为老子赞赏"小国寡民"这一派的人来说,对于这段话的理解是,小国,也就是分封制度之下的邦国,并不是现在这种国家的概念。
意思就是只要做到了每一个邦国都拥有狭小的国土面积和数量稀缺的百姓人口,就可以消弭社会中战争的威胁,虽然建造了大量的兵器但是并没有地方可以陈列和摆放。
百姓们安于自己节俭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能自己得到满足,且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状况十分知足,并不被奢靡崇尚娱乐的外界社会所诱惑而远走他国。
且小国寡民还是一种像桃花源记里描述的一样的理想生活的社会,人们晚上睡觉不需要关门,不需要担心自己的东西是否被偷盗,不需要发明各种治民和治国的思想和方法。

甚至可以恢复以前结绳记事的治国管理方法,人们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并不需要乘坐车辇和船只,不需要担心危险的发生,就不需要担心各种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然而,尽管他们认为小国寡民是一种类似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但是许多人并不认为这样的社会是有可能出现的。因而他们虽然也向往这种小国寡民的治世,却仍旧认为其只是一种空想。
2.老子并不推崇"小国寡民"
除了这种理想状态社会的解读之外,对于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还有另外一种解读,他们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写下的他对于小国寡民的理解,实际上在表明他对于这种社会的反感和批判,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子在反讽,他并不向往这样的社会和生活。

在他们看来,小国寡民是一种压抑人性,使人落后的做法和国家状态,或者说中央政府为了维护和保障自己的权力而所提出一种统治和管理邦国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意思是即使在一个拥有极少数百姓的小邦国中,如果君主能够做到不使用豪华的器具,沉迷享乐,人民就会因为担心遥远路途中的危险而就此放弃向更远的其他国家迁徙生活。
如果君主能够放弃出行的时候驾驶着豪华的车辇和大船,不轻易发动战争但是却仍旧有保护国家的能力,那么百姓们自然就会安于现在稳定的生活。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只是维持现状,却并不再努力奋斗和发展生产,甚至要恢复到结绳记事来互相来往和交流的社会状态。

到那个时候,即使和相邻的邦国之间十分友好,人民也不会有兴趣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到老死都不会与外界的人有来往。
这样的社会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无为而治",君主无需做任何多余政治措施和管理,让百姓们安于自己的现状,这样就不会有战争、矛盾,但社会也就此止步了。
二、老子眼中的"小国寡民"
从上一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两派人对于小国寡民的理解,大都是建立在对于《道德经》中老子这一句话的解读和翻译。
但是其本人究竟是如何想的,只是断章取义并不能完全理解,需要从老子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他当时的主要思想来说明。

1. 从老子的整体思想中推断他对于小国寡民的认同与否
从老子的整体思想中来看,其推崇"道",而道家的思想本就存在一种看重统治和管理方法的特点。
许多与其相关的道家学说的思想大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或者说是对于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和管理百姓所做出的理念和判断。
而在小国寡民的理念出现之前,在老子的学说中已经出现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这是在说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
就是说应该小心的对待,谨慎的治理,不能多加搅动。否则会搅烂,就是说在治理大国的时候统治者应当无为而治。
这个道理和老子后来所说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也是可以类比的,无论是大国还是小邦,治理起来都是一样的道理,统治者不要去劳烦人民,不对百姓有过多的要求,要把国家和百姓都看作很小的一个点。

不要要求百姓努力生活,提高生产力,如此一来,百姓能够在目前的生活状况下安逸的生活,人民也能够无知无欲,回到原始状态的生活了。
因此,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实际上并不能够说是一种社会理想,更多的是老子对于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和管理人民而提出的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
从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到百姓们的生活状态,都是按照老子的理念进行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断定老子是反感这种社会治世形态的。
2. 从老子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环境来分析他对于小国寡民的想法
其次,老子生活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霸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的一个混乱的时代,战争频繁进行,百姓们民不聊生。
而老子的大部分思想,包括小国寡民在内,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治国理念。他正是因为看到了统治者的做法和主张对百姓造成的伤害,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

所以将"无为而治"作为自己的治国基本指导思想,但是这里的无为并不是说统治者要毫无作为,无为实际上就是无不为,无为最后要实现的政治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有为。
老子认为的无为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统治状态,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除此之外,统治者还必须顺应人民的意愿,不能违背公众意愿和利益而随意作为。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认为统治者还必须能够遵守礼法,不能违背目前的和谐和宁静的生活局面。
三、"小国寡民"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的策略
对于"小国寡民"社会理念的理解,许多人刚开始只是将其作为老子对于理想社会的一种构筑。
但是从老子的那一段话中,体现都是一种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原始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的部落状态。

各个邦国之间,邦国内部百姓的村落之间,无所交流,所以车辇、兵器这些都不需要,但这样的社会状态并不是进步,而是历史的倒退,所以要说这是一种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还有点牵强。
而将其作为一种对于统治者治国理念的一种手段和权术来说,是比较客观的。
从老子生活的社会大环境来说,他希望执政者能够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体谅百姓的需求和利益,从而创造出一种能够维持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的图景。
老子在论述小国寡民思想的时候,是首先处于对统治者做法的一种假设,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
如果一个国家的执政者能够做到某种情况和程度,那么就算是在国土面积不大,百姓人口数量不多的邦国中,也能创造出美好的社会局面。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人们对于老子所论述的"小国寡民"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都比较极端,或者是认为这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图景,极度赞赏,亦或者是认为老子只是在用这样的社会情况在反讽。
实际上,为什么不能从其生活的时代出发,考虑到他整体的思想,将其作为他对于统治者治国理念的一种要求和政策呢,如同无为而治,崇尚简易等这些思想理念一样呢?
参考文献:
你是如何理解老子的"小国寡民"这句话的?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分析
老子和孔子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什么不同
文/南宫钦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