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阿房宫赋》写的不是真的,也没有孟姜女哭长城这回事

[复制链接]
作者: <逆流佳人身旁> | 时间: 2024-6-17 02:19:08 | 历史|
0 48

3166

主题

3166

帖子

949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498
发表于 2024-6-17 02:19:0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杜牧,他曾经写过一篇赋叫《阿房宫赋》。在这篇文章之中他生动地再现了阿房宫给你的这种基本的面貌,其中有这样的几句话: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这段话给我们透露了两个方面的关于阿房宫的基本的信息。第一个方面说阿房宫是六国宫殿的博物馆。当时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每消灭一个诸侯国,就把每一个诸侯国的宫殿原封不动地模仿在咸阳阿房宫这个区域复建起来。这样一来,咸阳阿房宫这个区域最终就成了六国宫殿的博物馆,建起来的阿房宫规模非常庞大,覆压三百余里。为了建宫殿要使用大量的木材,所以蜀山的木材都使用完了,这里所谓的蜀山指的是咸阳南部的秦岭山地。这样描写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个宫殿的规模十分庞大。
第二层意思,阿房宫还是六国美女的集中营。阿房宫建成以后,从六国俘虏来的这些公子,王孙,还有一些珍宝,特别是嫔妃,也就是六国的宫女也一块儿被掳掠到阿房宫,供阿房宫的主任享乐。阿房宫还是作为阿房宫主人的秦始皇享乐的,奢侈的,穷奢极欲的一个地方。
这篇文章非常长,有五百多个字,而且影响也非常大。为什么呢?因为杜牧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有所谓的“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两位著名的诗人,还有小李杜指的就是李商隐和杜牧。所以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这篇文章就成为传诵千古的一个名篇。《古文观止》里面有它,而且在后来中学教材里面也有这篇《阿房宫赋》。阿房宫就成了当时秦朝秦始皇穷奢极欲的一个象征。那么后来阿旁宫哪里去了?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说了这样一句话: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朝的末年爆发农民起义,西楚霸王项羽攻到了咸阳城,就把阿房宫一把火给烧掉了,没有了物证,就可以使人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所以这座阿房宫在人们的想象中就成为了秦朝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的物证。

2000多年以后,现代考过出现了。现代考古学家根据文献的记载,根据《阿房宫赋》的描述,在阿房宫遗址这个区域先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但是对阿房宫考古遗址的发掘,它的发现却使人们大吃一惊。在这个区域有两大发现。第一阿房宫遗址的这个规模远远没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描述的那么庞大。今天阿房宫的遗址位于咸阳市东南十五公里,这个区域发现阿房宫遗址东西长有1270米,南北宽只有426米,这样算下来它的总面积是54万多平方米。最长的东西也之后1270米,折合起来还不到三里地,不要说三百余里了,三里地都没有。这54万多平方米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现在我们大家能够看到的明清的故宫,它的东西宽是753米,南北长是961米,总面积是72万多平万米。两者进行比较,明清的故宫还要比阿房宫遗址的面积多出来18万平方米。这也就意味着明清的故宫比传说中的阿房宫的面积还要大。
第二个发现,阿房宫是没有被投入使用的一座烂尾楼。根据考古挖掘和文献资料两相对照,考古学家发现,阿房宫从公元前212年开始建,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去世了。在秦二世时期虽然也有修建,但是断断续续,基本处于停工的状态。而之前的两年之建成了阿房宫的一个前殿,而且这个前殿还没有经过装修,根本无法居住。所以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时的阿房宫,只是一个规划,限于图纸上,而且因为阿房宫没有建成,所以秦始皇根本不可能使用阿房宫。考古挖掘还发现,在阿房宫遗址没有发现被烧毁的痕迹,也就是没有发现考古学上所谓的“红烧土”。这就证明这座阿房宫也不是被西楚霸王焚烧掉的,而是后来经过千年的自然风化而消失在地面以下的。

咸阳在秦朝作为都城期间,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在这里把咸阳所扮演的角色非常三种类型。第一种角色,在文人士子的眼里,咸阳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战国时期,王室的权力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所谓的战国七雄。秦,齐,楚,燕,赵,魏,韩,这样的七个诸侯国争夺霸权。争夺霸权的核心在于争夺人才,所以七个诸侯国采取各种办法来吸引人才。当时的文人士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周游列国,像著名的政治家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在文人士子的眼里咸阳这个地方就好像它的名称一样,是一个洒满阳光的地方,为文人士子脱颖而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咸阳作为都城期间,就有很多的文人士子西漂咸阳来寻求他们的政治梦想。
在这里我们提三个著名的人物。第一个就是商鞅,他是卫国人,是今天河南北部内黄一带的人。他在秦孝公的时候,来到当时的咸阳之前秦国的都城栎阳做了秦孝公的左庶子,和秦孝公一起来寻求改变秦国落后的政治和军事面貌,所以就砸秦国推行变法。公元前356年的时候,就在栎阳商鞅进行了第一次变法。后来商鞅又主持修建了咸阳城,在公元前350年的时候,使秦国把都城从栎阳迁到了咸阳城,就在当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经过这两次变法,秦国通过奖励军工,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所以就迅速地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强大额一个诸侯国,为后来秦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人物是吕不韦,这个人也是属于战国时期卫国人。吕不韦是河南濮阳这一带的人,早年在赵国的都城邯郸作为一个大商人在那儿拥有巨富的家资,后来通过政治投机,当上了秦国的国相,掌握了秦的实际的权力达到十二年左右的时间,也帮助秦始皇登上了皇位,所以对于秦国的稳定和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还有第三个人就是李斯,和商鞅与吕不韦不一样,李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为了寻求自己的政治梦想,李斯也来到了咸阳。一开始的时候,投在吕不韦的门下作为一个门客,后来因为向秦始皇进献了消灭六国的战略策略受到秦始皇的重用,晋升到客卿的位置。就在这个时候,咸阳吸引了大量的六国的人才,引起了咸阳的本土的一些贵族的不满。他们这些贵族子弟因为六国人才的到来,而抢了他们的饭碗,使他们秦国的子弟失去了在仕途上进一步晋升的一些机会。后来就鼓动秦始皇,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把从六国来到咸阳的这些文人士子驱逐出咸阳。在这种背景下,李斯大胆地向秦始皇上了一份《谏逐客书》,在这份书中李斯申明利害,他向秦始皇这样说道:
太(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胸怀博大,所以才成就了泰山和海洋的那种高大和深渊。秦国要想复兴,也必须借助于本土和外来的人才。后来秦始皇就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收回了逐客令。后来李斯就通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帮助秦始皇消灭了东部的六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后来李斯在秦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过程中间,也做了总体的策划,可以说是秦朝的一个总设计师。有一个资料显示,从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秦朝的灭亡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面,秦朝设立国相这个位置前后任命了24位国相,有名有姓的有17位,其中有16位都来自于秦国以外的六国,其中就包括像吕不韦,李斯,张仪这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为此就使秦朝能够迅速实现统一并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以我们说人才从古至今都极为重要,杰出的人才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而且可以改变一个城市发展的轨迹,咸阳从偏居一隅到大放异彩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这是咸阳扮演的第一个角色。

第二个角色,在六国君臣的眼里咸阳这个地方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地方。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楚国的楚怀王客死咸阳的这个例子。楚怀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国君,他在公元前329年的时候继承王位,这个人在前期还算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有为的国君。不过他后来在历史上很有名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他的臣下,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楚怀王客死在秦国的都城咸阳,为什么会死在咸阳呢?当时楚怀王前期的时候励精图治,使楚国的国力非常强大,甚至一度消灭了东部的越国,大大地拓展了楚国的地盘。但是这位楚怀王在外交上却犯了错误,在公元前299年的时候,秦国的亲昭襄王派秦国的军队攻下了楚国的八座城池。这八座城池打下来以后,引起了楚国内部的一片恐慌,在这个时候楚国的内部出现了混乱。而恰恰就在混乱之际,秦国的亲昭襄王却给楚怀王来了一封信,说你看我们前面两国经常发生战争,我也不想打仗了,咱们讲和吧,就在武关这个地方我请求你来会盟。武关在秦楚两国的交界秦国的界内,是现在陕西的商洛这个地方。如果你参加会盟,不仅我们两国可以讲和,而且我答应奉还刚刚攻占的城池。
接到这封信之后,楚怀王犹豫了,所以在当时的楚国内部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以屈原为代表的反对楚怀王赴武关会盟,他说现在秦国刚刚占领了我们的城池,秦国势力占优,他现在为什么要主动提出会盟呢?而且要提出来归还这个八座城池,这其中一定有阴谋。另一派以楚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为代表主张要参加会盟,理由是秦国强大,我们楚国不如秦国,如果不去会盟,会招来秦国更进一步的打击。说来说去,最后的决定权还在楚怀王手里,后来这位幼稚的楚怀王竟然相信考虑秦昭襄王的信中的内容,只带了少数随从亲赴武关会盟。果然正如屈原所料,到了武官之后,秦昭襄王根本就没有去,而是埋伏的士兵把楚怀王抓了起来,把他押解到了咸阳城。

秦昭襄王其实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国,试图通过挟持的方式要楚国割地屈服于秦国,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位楚怀王是一个硬汉子,到了咸阳之后,不仅不答应割地也不答应其他的一切条件,所以使秦昭襄王非常生气。后来就把楚怀王软禁在咸阳宫,楚国立了新的太子。楚怀王就被软禁在咸阳宫整整三年额时间,到公元前的296年,楚怀王就郁郁寡欢死在了咸阳。这个事情在楚国和东方的六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楚国人埋下了对于秦国的这种深仇大恨,楚怀王毕竟是他们的国君。就在楚怀王客死咸阳前后,在秦昭襄王时期还发生了另外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东方齐国的孟尝君曾经出使咸阳,后来还在秦国当了国相。后来想离开的时候秦国不放他走,后来采取了鸡鸣狗盗的方法才逃到了齐国。还有一个熟悉的事情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完璧归赵,留下了一段美谈。这两个事件反过来看不是更可以说明秦国的都城咸阳在六国的君臣心目中是多么可怕吗?
第三种角色,咸阳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地方。我们也拿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很多人都很熟悉一个传说叫做“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的大意是这样的,秦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阻挡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所以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先后派了40万人,原来齐国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山东这个地方有一个青年叫做万杞良也被征发到北边来修筑长城。因为不堪忍受修筑长城的痛苦,所以有一天这个万杞良偷偷地就从工地逃走了,准备逃回自己的老家。在逃回的过程中,有一天晚上他逃到了孟姜女的家里。因为不敢打扰这家人,所以就偷偷地藏在了孟姜女家后院的一棵树上。那个时候正好是夏天,月亮挂在天上。孟姜女那天晚上到后院去沐浴,在沐浴的时候抬脸一看,就发现了在树上的万杞良。她一开始很吃惊,后来万杞良下来说明了情况。孟姜女就把他引见给了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一商量,后来孟姜女就准备和万杞良结为婚姻。

两个人成亲之后三天,孟姜女就劝万杞良重新返回工地,她觉得我们还是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等城墙修好了你再回来我们夫妻团聚。万杞良也听从了孟姜女的劝告,返回了工地。令孟姜女和万杞良没有想到的是万杞良返回工地之后工地的监工就以万杞良违反了纪律为名把万杞良打杀而死,而且把万杞良的尸体和砖石混在一块儿砌在了城墙里面。后来过了三年,孟姜女在家里面等着万杞良回来,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后来就到长城工地寻找万杞良,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万杞良尸体早已经被混杂在了修筑的城墙里面。孟姜女万分悲痛,对着城墙嚎啕大哭,一连哭了七天七夜。到了第七天的夜里,她面前的那一段城墙轰然倒塌。倒塌之后,孟姜女上前一看,里面露出了累累的白骨,但是哪一块白骨是他的丈夫万杞良呢?她无法分辨,所以就更加悲痛,后来就头触城而死。
这是一个凄婉的悲剧,而且这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遗憾这个故事并非历史真实。这个故事是后来唐朝以后逐渐演绎出来的,而它的这个真实的材料,真实的兰苑是什么呢?是来源于《左传》的一则记载,《左传》里面有一个故事,说齐国有一个大夫叫做杞人杞梁。后来有一次随着军队来征战,攻打山东境内的一个小的诸侯国莒国的时候受伤而死。他的妻子得到消息之后非常悲痛,跑到齐国的长城哭泣,结果哭了七天七夜,齐国的那段长城轰然倒塌了。杞梁的妻子万分悲痛的情况下投河自尽。就是这一段记载后来到唐朝以后,这个杞梁就变成了万杞良,而无名无姓的杞梁的妻子就变成了孟姜女。杞梁妻哭倒齐国的长城演变为哭倒了秦国的长城。而且这个故事现在还有很多的版本,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为什么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故事后来会演变成秦朝的故事呢?其中的原因耐人深思,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第一条,的确秦朝的暴政给老百姓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第二个原因在我们漫长的封建社会老百姓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从来没有停止过,老百姓是想借助孟姜女哭长城这一传说来倾诉自己心中对剥削和压迫的这种不满。所以我们说民间传说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这种传说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说明民间传说是百姓表达历史的一个特殊方式,既能骂倒封建皇帝,同时又可以成就平民传奇,在历史上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到了杜牧的时候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在公元824年,当时唐朝出现了一个皇帝是唐敬宗李湛。当时杜牧希望新继位的皇帝能够励精图治的,但是没有想到这位唐敬宗沉湎于酒色,而且大兴土木建筑宫殿,所以当时年轻气盛的杜牧就做了这首《阿房宫赋》,希望能够让唐敬宗看到以后迷途知返起到一个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这位唐敬宗并非杜牧想象的那样,仍然沉湎于酒色,所以后来唐朝的晚期逐渐地走向衰落跟唐敬宗这样的皇帝直接相关的。

不过,无论唐朝的命运如何,杜牧的这首《阿房宫赋》和它背后演绎的有点夸张的阿房宫以及秦朝的暴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咸阳这座城市留给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