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王翦伐楚”,品王翦与领导相处的智慧

[复制链接]
作者: TerryMef | 时间: 2024-6-13 02:42:22 | 历史|
0 17

3129

主题

3129

帖子

939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95
发表于 2024-6-13 02:42:2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翦伐楚是秦国灭掉韩、赵、魏、燕等国之后,最后统一中国的决定性的战役。在最开始伐楚中,秦王任用的是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李信为统帅,李信轻敌冒进被楚军打败,在秦军战败的紧急关头,王翦亲自率领60万秦军与楚军抗衡,抵御楚军凌厉的攻势,他命秦军坚守不战,养精蓄锐,进行周密的准备,等待着战机,最终抓住楚军东撤的时机,一鼓作气,楚军大败,不久之后,秦国灭掉了强大的楚国。在伐楚的过程中,王翦体现出的智慧有以下:

有着“保守示弱”的智慧,学会把自己放在进退自如的位置上
在公元前226年,十月,王翦攻克了燕都蓟城,燕国的国君和太子丹率精兵退却辽东,秦将李信领兵急追。
秦将王贲进攻楚国,攻陷了十几座城池。
秦王向将军李信说道:“我打算攻打楚国,你推测一下,你需要多少兵力才够?”
李信回答:“不超过20万人。”
秦王询问王翦,王翦回答:“非得60万人不可。”
秦王嘲笑王翦胆怯,于是,派李信、蒙恬率领20万人进攻楚国,王翦则称病辞职,返回家中休养。
此时,王翦的儿子王贲战功显赫,而李信是少壮派的将领,深受秦王器重,需要多扶持。再者,伴君如伴虎,君心难测,王翦心里也难免不平衡,他使用了“保守、示弱、称病”的战略,把自己放在进退自如的位置上。

悉知君王,能够把握帝王(领导)内心
李信率军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时,遇到楚军三天三夜不停留的追击,李信的军队拖得疲惫不堪,惨遭失败,李信逃回秦国。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亲自去频阳向王翦道歉,说:“我没有采用将军的计谋,使得李信玷污了秦军的声望,将军虽然有病,但是不能不管寡人啊!”王翦要求拥兵60万攻打楚国,秦王同意。
在王翦出兵之时,他向秦王要求赏赐给他很多的良田大宅,在出兵之后,先后派五次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手下的人都认为将军讨封太过分。
王翦是这样说的:“大王生性粗暴,多猜忌,现在举国的兵力都由我来指挥,我如果不多讨封良田大宅为子孙谋利产业,来表示自己坚决为大王效力,那大王反而会无缘无故的猜疑我了。”
他悉知君王内心,拥兵过多之时主动地打消君王的疑虑,重财求赏,向大王表忠心,甘愿接受大王的领导。

性格稳重,做事稳妥,准备充分。
公元前224年,王翦占领了陈以南直到平舆一带,楚国调动全国的兵力来抵抗。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军交战,楚军多次挑战,始终不肯出兵。他每天只让士卒休息,洗浴,吃好,喝好,安抚他们;楚军见找不到战机,便向东转移,这时王翦出兵追击,将楚军打得大败,一直追至蕲(qí)南地区,杀死了楚国将军项燕,楚军全线溃败。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俘获了楚国国君芈负刍,在楚地设置楚郡。
不打无准备之战,在打战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不急于冒进,而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等待时机,力图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胜利。
王翦作为秦国四名将之一,他智慧与能力并存,有着一种“功高盖主主不疑,位极人臣臣不妒”的才能。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