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复制链接]
作者: TerryMef | 时间: 2024-6-20 10:13:07 | 历史|
0 70

3148

主题

3148

帖子

9452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452
发表于 2024-6-20 10:13:0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咨询孔子关于政治的事情。孔子应答到:政治,就是需要做到端正。你如果带头做到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这句话,最难以理解的,还是这个“正”,在政治事务中,到底什么才是“正”呢?
这句话,结合“上梁不正下梁歪”来理解,就可以看到, 上级与下级是相互影响的, 上级并不是研究、发布行政指令就完事的 。如果上级抱着酒瓶 颁布指令:加班时间不允许喝酒。那下级人员加班还是照样喝酒。
这句话,按照朱熹的注解,引用胡氏的说法。意思是讲,鲁国自从中叶之后,大夫掌管朝政,以至于家臣都加以模仿,如是,国家就乱了。孔子意思是让季康子加以改正。这种说法,对于当时的季康子也许是合理的。
所以,“ 政者,正也”的这个“正”,至少有两个意思,一是,政策方针本身要正确。二是,为政者,要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或者说,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做到端正。
为政者知道“正”的这两个含义。带头做起来,谁敢不端正呢!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对国内的盗窃行为倍感忧患,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应答到:如果你自己做到没有欲望,那么,即使你奖赏人家去偷窃,人家都不会去的!
季康子当时是鲁国的当政者,他欲望多,煽动了民众的物欲和对权力的欲望。季康子自己有权势,能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些得不到满足的,具备有偷窃的能力的人,就只能去偷了。 如果讲究仁道,行为合乎义理。那就没有不合理的物质需求,没有以权势去炫耀自己,那人民就都讲义理,不会去追求不合理的东西,人民就不会偷盗了。
孔子说的是,不合理的欲望,是造成偷窃的原因。怎么除去欲望呢? 那就要求当政者自己不能有不合理的欲望。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咨询孔子关于政治的事情。说到: 把无道义的人都给杀掉,给有道的人创造发挥的条件(这样,天下就都合乎道义了)。这样做好不好? 孔子应答到: 你执掌政事,哪里用的到杀人呢? 只要你自己想去为善,人民自己就变善良了。君子的德行,如同大风,小人的德行如同小草。草上吹过的大风,必然会压倒小草的。
杀无道以就有道,这个恐怕很多人都这么想过。就是把那些无道的人都杀光,把有道的人都留下来。对于一个具体的事件来说,无道的人确是很可恶的。但是,如果放到社会上来说,无道的人是完全可以成为有道的。而有道的人,也可能变成无道。或者说,同一个人,在一个事件中能做到有道,在另一个事件中,也可能就是无道了。如果提倡杀无道,可能人要被杀光。所以,孔子提倡的还是教育。让行政者带头,把善念带动起来,人民自然就会行善了。
把季康子的三问,总结起来看看。
季康子,是鲁国当时权臣。而且,是季康子把孔子迎回鲁国的。季康子咨询孔子政事,孔子就说,政事就是当政者自己先要端正,人民自然就端正; 季康子说盗贼多,孔子就说是当政者欲望太多,自己没有欲望人民就不盗窃了;季康子说把无道之人都杀了,可行,孔子就说,怎么可以杀呢,只要你自己修善德,人民自然就具备善良的德行了。把孔子的意思说简单点,就是把自己摆平了,天下就太平了。或者说,天下之所以不太平,是由于当政人员修为还不够造成的! 看孔子的口气,没有指责季康子的意思。而是语气和缓,言辞浅显易懂,说理真诚、贴切。
《论语》里面,孔子的回答,很多是有针对性的。而对季康子的这三个回答,我感觉可以适用于每个当政者。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