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快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珍稀动植物

[复制链接]
作者: MachmaMagma | 时间: 2024-4-21 05:24:31 | 新闻|
0 83

1984

主题

1984

帖子

5952

积分

研究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52
发表于 2024-4-21 05:24:3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4月16日,护林员在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村珙桐花开的山林里巡查。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新华社贵阳7月11日电(记者向定杰)盛夏,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环抱、碧水长流,这里是中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近日,贵州省林业局组织的新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队在这里发现了新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圆叶天女花。
被誉为“山地公园省”的贵州,是黔金丝猴、黑颈鹤、珙桐等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截至2022年底,贵州已知生物物种达24547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中国前列。为保护好这些生物资源,贵州已经建立了300多个自然保护地。
“我们建设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未划入国家公园范围的典型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区域。”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张利明说。
他分享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保护着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65%的高等植物群落,保护了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2021年4月16日在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村的山林里拍摄的珙桐花。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昆明宣言”,强调要加强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目前,中国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约万处。“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张利明表示。
“保护生态特别是一些最重要的自然生态,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自然保护地。”在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看来,相比于传统的自然保护区,顺应生态文明趋势而建的国家公园保护层级更高。
目前,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2021年,中国宣告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参与高质量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研讨的多位专家提及,到2035年,中国将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使自然保护地的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保存珍稀濒危物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