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思维的这一壁垒多可怕?史事“范蠡救子”的教训引人深思

[复制链接]
作者: 拨云见日 | 时间: 2024-4-16 18:24:02 | 历史|
0 22

3197

主题

3197

帖子

960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601
发表于 2024-4-16 18:24:0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秋时,范蠡二儿子被定死罪,他让大儿子带1000两黄金去赎身。范蠡警告大儿子:“到楚国后,将1000两黄金送给庄生,不要多说一句。速速离开楚国,否则会害死你的弟弟!谨记···”

不料,范蠡大儿子自作聪明,自作主张,没有听父亲的话,最后带着弟弟尸首回了家!事情的来龙去脉又是什么呢?
范蠡何许人也?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陶朱公,富甲一方,功成名就,可谓政坛、商界领袖的模板。他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然后功成身退,经商致富,与民便利。
回到文初,范蠡为什么叮嘱大儿子不要多言,将1000两黄金扔下就走呢?大儿子又是为什么违背了父亲的叮嘱,导致了自己成为杀害弟弟的间接凶手呢?
这一桩故事记录在冯梦龙的《智囊》一书里。
《智囊》:“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乃治千金装,将遣其少子往视之。长男固请行,不听。以公不遣长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是范蠡:“贵族人家的孩子,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服刑。可以带上1000两黄金去解救”。
范蠡的大儿子主动请缨,范蠡拒绝。但是大儿子却以死相逼说:“如果不派他去,那就自杀”。不得已,范蠡只能派出大儿子。临走时,他告诫大儿子:“到了楚国后,将钱留给庄生后,不要乱说话,速速归来即可···你弟弟的性命全都交到你手上了,谨记!”
范蠡的交代没有引起大儿子注意。大儿子到了楚国后,按照父亲的叮嘱将1000两黄金送给了庄生。庄生欣然接受,也知会了其中意思。
实际上,范蠡很了解庄生——早些年庄生非常穷,但是他人品好,群臣尊称他一声老师。庄生其实无意黄金,想着事成之后将钱财还给范蠡。

庄生进宫觐见楚王,他说:“星宿不利,楚国如果能独自修德,则可以解除”。楚王一直很信任庄生,于是派人封闭了三钱之府。“楚国有一种习俗,在大赦天下时,常常封闭三钱之府。
封闭三钱之府,也就意味即将大赦天下。然而,令庄生意外的是,范蠡的大儿子并没有离开楚国,而是借住在别人家里。等到他听闻楚王要大赦天下时,他自作聪明地找到庄生,并说楚王即将大赦天下。
庄生听出了范蠡大儿子的话外之音,于是便将范蠡儿子送来的1000两黄金返还给了对方。事情的转机就在这里——范蠡次子的悲剧即将酿成。范蠡大儿子的举动,使得庄生非常不高兴。
意思很明确,如今大王特赦天下,那么自己的1000两黄金等于白花了。
于是,庄生进宫说:“大王想修德来破除灾害,可是如今百姓传言陶朱公的次子在楚国杀了人,对方用金钱贿赂大王左右的人,大王所谓的大赦天下,只不过是为了开释陶朱公的儿子而已···”
待到庄生说完之后,下令诛杀范蠡之子,等到杀了范蠡之子后,第二天才开始大赦天下。
《智囊》记载:王大怒,令论杀朱公子,明日下赦令。于是朱公长男竟持弟丧归,其母及邑人尽哀之,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弟,顾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事情的发展走向,正如范蠡所料的那样——次子被杀,长子运着弟弟的尸首回到了家。
范蠡说:“我早就知道事情的结局是这样,大儿子并不是不爱护弟弟,而是因为他自幼随我一同做生意,懂得钱财来之不易,过习惯了苦日子,所以把钱看得会比较重···”
范蠡很有先见之明——他知道大儿子可能误事,因此不愿意派他去。现实生活中,如此事情屡见不鲜。很多人喜欢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就如范蠡大儿子一样。
但是,这其实是小聪明,不仅不会真正惠及自身,反而会因小失大。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心胸开阔的大智慧,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