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入魏励士而拒强秦,三晋图谋私利而怒诸侯,阴晋之谜竟为何

[复制链接]
作者: 指上菁芜 | 时间: 2024-4-14 05:03:07 | 历史|
0 138

3114

主题

3114

帖子

9342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42
发表于 2024-4-14 05:03:0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公元前409年,原本效力于鲁国的吴起在遭到同僚的诽谤之后决心奔赴魏国。一直以来招贤纳士祈求使魏国走向强大的魏文侯认为吴起实为可用之才,于是任命吴起担任将军镇守魏国的西部边境,吴起上任以后不但保护了魏国的西部边境,更是采取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攻击秦国从而扩充了魏国的土地。
三晋之首的代价
吴起成为魏国西部边境的主将之后,秦国便开始在自己的东进策略上屡屡受挫,甚至丢失了与魏国相邻的大片土地,当时的秦国在与魏国的交锋中多次失利以后只好退守洛水,筑起防御工事,以防止自己的国土的再次流失。

公元前396年,魏文候去世,其儿子魏击继位,史称魏武侯。魏武侯继位之初,魏国已经非常强大,并且被韩、赵两国奉为首领,也就是三晋之首。但是此时的魏国也同样是危机四伏。一面是帮助赵氏取得中山(早在赵襄子执掌晋国政务的时候,中山国就成为了赵氏的傀儡诸侯)。
到了公元前414年,赵氏因为继承人问题发生内乱,中山国武公继位,乘机脱离赵氏而选择独立,赵氏互动出兵准备收复中山,但是遭到了齐国以及郑国的阻碍,公元前405年,魏文侯派遣吴起远征中山取得胜利,并任命魏击坐镇中山,原本暗中帮助中山的齐国和郑国开始主动向三晋宣战,一面西进攻击秦国图谋发展,同时又要帮助韩国抗击南边的楚国。

魏文候帮助赵氏取得中山国的代价便是齐国和郑国对三晋联盟的宣战,从此开始三晋便频繁地和郑国发动战争,就在这时候解决了南边纷争的楚国也再次开始了其图谋中原的野心,位在西方原本就积怨已久的秦国也开始蠢蠢欲动,魏国开始面临多线作战。
秦国的报复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393年,魏国在酸枣(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一带,也是后来的豫州、兖州、冀州的交界之处,向来的兵家必争之地。)筑起城池以扼制郑国的发展,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帮助赵氏保有中山国的治理权。同时大将吴起在注城(现在的河南临汝县西一带)再次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两年后,三晋在魏氏的领导下结成同盟而一致对外,随后以魏氏为首的三晋攻打楚国的军事重地大梁,楚军大败,联军乘胜追击,又占领了楚国的襄陵。楚国朝野以及个大中原诸侯一片震惊。随后楚国人派遣使者带上厚礼向三晋求和,然而此时的三晋团结一致,拒绝了楚国的求和,随后楚悼王派遣使者向秦惠公献上厚礼,请求齐国攻打三晋。
公元前491年,秦国的军队乘三晋攻打楚国之际进攻韩国的宜阳,拿下了六座城池,三晋适才放弃对楚国的进一步压迫,调转矛头直指秦国,随后楚悼王派遣使者聘问齐国,并请求齐国出兵联合围剿三晋。齐国收到消息以后立即出兵侵取襄陵。面对三方的诸侯夹击,三晋开始转攻为守。

齐、秦、楚三个大的诸侯国的联合,导致三晋在扩张战略上丧失了主动权。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看到三晋的颓势之后立即调动几乎全国的兵力入侵阴晋(阴晋位于现在的陕西华阴东,是当时的秦国图谋中原的必经之路,在当时的战略意义上不亚于虎牢关相对于郑国的意义)。
阴晋之战的结果
在《吴子·励士》一文中讲到,当初魏武侯曾询问吴起,单凭赏罚严明就能够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吗?吴起回答说,关于赏罚严明是否真的可以取得胜利自己是无从知晓的,但是士兵积极响应命令,乐于冲锋陷阵,愿意为君王出生入死才是最重要的。并提出"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意思是说,奖励那些有功德的将士,设立宴会而宽待这些人,对那些无功的人也是一种奖励。于是魏文侯将吴起的提议在国内推行了三年。

等到秦国入侵阴晋,消息传到魏国以后,魏国的将领还没有发出命令,其国内的士兵穿上铠甲准备出战的人就有数十万。魏武侯见状大喜,于是吴起申请在挑选国内没有立过功的五万人前去抗击秦国,并且提出自己此战必胜。于是魏文候派遣五万人马,加五百乘(一乘相当于一百人,一个驾车的,一个副驾驶,一个射手,战车后面跟随七十二个步兵,二十五个后勤人员)。
三千骑兵由吴起率领抵御秦军,也就是相当于十万人马。(据《春秋》记载,三家分晋的起因便是当时的赵简子向邯郸午索要五百户人口而不得,随后激发晋国内乱。五百户在当时自然是不过五千人,能参与展战事的壮丁自然不足一千人,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口并不是很多,原来的晋国,也不过是拥有六军,也不过十万人马,然而战事不断,那么人口的增长自然不会很快,秦国纵然是倾全国之力,应该也超不过二十万)。

吴起在战争开始之时,要求自己手下的将士,如若不能俘虏敌方的将士,那就不算是有军功,在战争过程中所颁布的命令基本上很少,但是最终魏国的军队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被当成了吴起一生之中最优秀的战绩,但是关于阴晋之战的记载却几乎没有也就是说《吴子·励士》中阴晋之战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后世的人编进去的。
《史记·魏世家》中记载"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
个人拙见
《史记》在后来的纪年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上述纪年是参考《竹书纪年》。阴晋之战,应该只是一场非常不同的战役,但是阴晋的地理位置对当时的秦国来说的确相当重要,因此这个故事在后来一直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三晋的强大是因为联合,但是三家的联合也涉及到了三家的利益,也不难看出,魏国成为三晋之首并不只是因为其军事力量的强大,实际上是魏国在不断地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帮助另外两家谋取利益,这样的结果是,魏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高,同时也让魏国成了各大中原诸侯的眼中钉肉中刺。
参考文献:
《竹书纪年》《史记·魏世家》《吴子·励士》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