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最终会嫁给贾雨村吗?她曾跟黛玉说出了答案

[复制链接]
作者: 指上菁芜 | 时间: 2024-6-28 02:54:55 | 历史|
0 88

3118

主题

3118

帖子

935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54
发表于 前天 02:5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可否认,未出仕时的贾雨村,堪谓读书人中之龙凤,从其脱口而出的诗句,可见真才实学,更见其抱负远大、见识不凡,更有一幅堂堂仪表,盖因此,甄士隐家的丫头娇杏见了还要回顾几番。
在第一回时,贾雨村还是个寄宿于破庙的穷书生,隔壁便是一方望族甄士隐家,此人好善乐施,礼贤下士,见贾雨村此人与众不同,一般很乐意与其攀谈,结成知己。那年中秋,贾雨村在甄家遥望满月,一时有感,张口便吟道:“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內待时飞”。此处脂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

贾雨村的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第一句讲到的是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大致意思是有一个人曾问孔子,如果你是一块美玉,你是愿意等别人出高价卖出去,还是觉得自己无价之宝,珍藏密敛?孔子道:如果有识货的人出高价来买,我才会卖,不然宁愿隐藏。
至于第二句,讲的是西汉武帝曾得一仙女赠送一只发钗,便藏在匲内,倏忽过了两世,其孙有一日打开这个匲子,谁知那发钗化作一只白燕翩然而去。
两句诗都在表达自己韬光养晦,等待机遇的心境。而在前几天的一篇文章中,我们详细的解读过,林黛玉就是贾雨村的机遇,因为黛玉,贾雨村才能攀上贾府这等公府豪门,才得以起复金陵,更再贾府式微后,又一次想献林黛玉于他人,图谋上位。“善价”,善贾也,可贾雨村这个贾却不善,黛玉的悲惨遭遇,贾雨村必定有所“功劳”。
而第二句诗,历来被读者津津乐道,只因此句诗中含了贾雨村的字“时飞”,而即便没有脂批,略谙《红楼梦》的朋友也知道,钗字一般表宝钗,那么顾字及意,这句诗的意思便是:宝钗在等贾雨村!

我们说过,贾雨村是个有宏远志向,野心勃勃的男子。虽屡次被脂砚斋大骂奸雄,但一点不影响贾雨村在贾家的助力下平步青云。
宝钗呢?原是要进宫待选的,但无奈哥哥犯了命案,计划搁浅。宝钗的野心在后来她的诗中常有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道尽她的不凡抱负,凌霄之志。
两人的价值观实在吻合!
而在损人利己上,两人更有共通之处。贾雨村才能为了保住官位,乱判了葫芦案,将香菱置于不顾;而宝钗呢?滴翠亭外听到声响,忙停住脚步往里细听,在当事人怀疑有人偷听时,脱口嫁祸于黛玉。
如此看来,贾雨村和宝钗似乎很登对呢?那么,宝钗有可能在最后嫁给贾雨村吗?
其实,早在第四十二回,宝钗与黛玉的一段话中,就给出了答案。
在第四十二回,因“小孩儿口无遮拦”,宝钗与黛玉得以摒弃前嫌,互契金兰,期间谈到看书一事,宝钗有道: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虽然宝钗也追逐名利,倾心仕途经济,一心想着借夫君腾踏“青云”。但在其观念里,名利固然重要,总得把人做好,而贾雨村明显不是好人,而是把书糟蹋了的坏人。有人要问了,宝钗怎么知道贾雨村是坏人?其实早在第四十八回,就有了伏线。

这一回,平儿来找宝钗,称要借治棒疮的药,期间谈起了缘故,原来是贾琏被贾赦打了个半死,而被打的缘故是因为石呆子的二十几把古扇,在这件事中,贾雨村擅用职权,假公济私,将石呆子一家坑得家破人亡。平儿说起时愤恨不已,宝钗虽未言语,但对贾雨村此人,大抵有了个认识。
如此便有趣了,作者为何偏偏安排平儿跟宝钗说这些话呢?毕竟素日宝钗罕言寡语,而且与凤姐交情不深,可见平儿的话,将和宝钗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石呆子一案,恰似《一捧雪》的剧情,元春省亲时曾点了一出戏《豪宴》,脂批《一捧雪》伏贾家之败。该戏讲的是小人汤勤看中了恩人莫家一个女子,为了据为己有设计陷害莫家的故事。那么,贾雨村将来在贾家败落时,得见宝钗芳姿,会不会想要据为己有呢?
其实,不论如何,宝钗都不可能跟从贾雨村。不单是宝钗知道了贾雨村的寡廉鲜耻,还有一层,贾雨村曾经娶妻,妻死后才扶娇杏为继室,且育有子女,薛家再不济,也是四大家族,而贾雨村无论出身、为人、年龄都难入宝钗的眼。最重要的,彼时宝钗已嫁入贾府,即便宝玉外出不再回来,宝钗也是打定了主意孤独终老,就如她作的灯谜一般: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所以,贾雨村的那句诗,跟宝钗的姻缘完全没有关系,若说与宝钗有关,便是薛蟠闹出的命案中,等着贾雨村去料理罢了,而只有此案了结后,宝钗才得意从金陵进京,正式出场,所谓“钗于奁内待时飞”,便是此解了。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