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公世孙子羔,孔子认为的傻徒弟,做官在行,活了128岁

[复制链接]
作者: 三千繁花泪。 | 时间: 2024-4-11 01:54:04 | 历史|
0 58

3185

主题

3185

帖子

955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55
发表于 2024-4-11 01:54:0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路做了鲁国季氏宰,位高权重,想要提拔学弟子羔当费县令。孔子听后大骂道:“你个竖子,想误人子弟啊!”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孔子不看好的学生,却成了当官最久、活得最长寿的好官。
子路只比孔子小9岁,因勇猛过人、性情直率,很得孔子的喜爱,被后世誉为“孔门十哲”之一。
虽然子路几乎样样都好,可就是因为说话过于直白,总跟老师“犟嘴”,所以经常惹孔子生气。
子路跟随孔子学习治国的本领,被鲁国当时的掌控者季氏看中拜为郈(山东省东平县)县令。
当时,季氏下令5个月内在郈县开通一条运河。因为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开凿运河这一工程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子路为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就自掏腰包,甚至从自己家里运来粮食让百姓吃饱饭,以便按时修好运河。
孔子听说这事后,立即派子贡去劝说,子路不为所动,结果子贡按照老师的吩咐,把做饭的锅都给砸了。
子路脾气暴躁,就跑去找孔子吵架:“跟你学习的时候,你教导我们要行仁政,现在我按照你教的做了,你却反对,还让子贡来捣乱,真是岂有此理。”
孔子却不紧不慢地说道:“子路,你糊涂啊!做官的人应紧守本分,不能做出逾越的事,否则做善事也会招来祸患。”
果然,季氏派遣官员前来问责子路,为何要做收买民心之事,有何图谋?

子路听了老师的话,知错就改,仕途也越来越顺,最终做到了季氏宰的高官。(相当于鲁国宰相)
有权有势之后,子路就想提拔一些同学为官,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当时,鲁国费县缺一个县令。(那时还没有县令这个词,应该称作县伊、县大夫)
子路就想起了关系好的学弟子羔,子羔原名高柴,是齐文公世孙。虽然其身份尊贵,但是身材太矮,长相憨厚。因此,不被孔子喜爱。
子羔年龄小孔子30岁,他前来求学时,孔子看着这个不到1.3米的学生,撇撇嘴评价了一句:“柴也愚!”
啥意思呢?就是说,高柴面相憨厚,笨笨的。可子路的看法,跟老师不同,他认为这个学弟有才干,能管理好一县之地,便举荐他做了费县令。

孔子听后大怒,将子路招到身边大骂:“贼夫人之子!”
孔子觉得子羔还没学会怎样治理地方,不应该这么早出仕,不然就是害人害己。
虽然子路、子羔在做官时公正廉明,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可还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鲁国,一起到卫国做官。
后来子路死于一场谋逆之乱,而子羔侥幸逃亡到了陈国的阳夏梁乡(太康县高贤乡)定居,活了128岁病逝。

这是《写给孩子的论语课》中的一个小故事,孔子其实并不反对子羔出仕,而是觉得时机不对。子路在这里犯了3个错误:
1、目光短浅,他看到了短期的机会,却没看到长远学习对子羔的好处更大。
2、实用主义,子路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出仕,有机会就要抓住,却忽略了提高自身修养才是根本。
3、不能因为关系好,就提拔举荐。能力和德行都匹配,才是出仕的基本条件。
《论语》是一本有关学习的书,别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孔子的一言一行,都是人生智慧。理解《论语》背后的寓意,能让人生少走不少弯路。《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这本书的内容浅显易懂,更适合孩子们学习。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