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军,邯郸之战中为何还是打不赢羸弱的赵国?

[复制链接]
作者: 三千繁花泪。 | 时间: 2024-6-28 11:22:34 | 历史|
0 58

3195

主题

3195

帖子

958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85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59年,秦军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后,秦昭襄王听取丞相范睢的建议,与赵国讲和,胁迫赵国签订城下之盟,割让六城给秦国。而赵国则采纳虞卿之策,表面上答应秦国之和约,暗地里示好楚国,想借此实行合纵之策抗衡秦国。赵国迟迟不肯履行和约,秦国于是在本年再度发兵,令王陵率领二十万之众攻取赵国都城邯郸,邯郸之战就此打响。邯郸之战诸侯联军损失三十万,秦军也伤亡二十五万以上,最终赵国得以喘息,而秦国损失惨重,减缓了对外侵略的步伐。

纵观邯郸之战的过程,秦国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依旧没能在邯郸之战中灭亡羸弱不堪的赵国,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去分析
长平之战结束后,武安君白起就建议秦昭襄王趁势一举攻破邯郸,然而在外领兵者终不比朝堂文官之言来得有效。丞相范睢嫉妒白起,长平之战白起已经功劳可以与范睢分庭抗礼,倘若真让白起夺取了邯郸,秦王就会对白起更加信任,并委以重任,如此范睢必然位居白起之下。于是范睢借着自己的辩才说服秦王与赵国和谈。赵国也假意和谈,以缓兵之计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这样一来,赵国就有时间恢复元气,有时间联结诸侯合纵抗秦。当秦军陷入被动,损失过半,秦昭襄王依旧我行我素,继续派兵增员,决意要夺取邯郸。

邯郸之战中,赵孝成王启用廉颇为将,给予十万赵军抵御秦军。而当初一度坚持要索取上党之地而使赵国有长平之败的平原君赵胜也自知误国误民,散尽家财,要求妻妾入伍,到处做动员,一心一意为保卫邯郸做最大的努力。加上白起拒不领命攻打邯郸,被赐死在杜邮,秦国士卒一度陷入苦战而损失惨重。
平原君赵胜奉命赴楚,企图说服楚国出兵助赵,而此次出使的人员中,有一个人可以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出使楚国前,赵胜挑选门客一同前往,其中一个叫“毛遂”的门客主动请缨。而毛遂也着实令人敬佩,在赵胜与楚王交谈陷入困境时,他站出来训斥楚王的无能软弱,偌大的楚国竟然被区区秦国吓得不敢出兵,楚国亡国之日不远。楚王最后答应赵胜出兵十万相助。

同时魏国也出兵十万,但是慑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安僖王命令军队作壁上观。而此时魏信陵君无忌偷得虎符,奔赴军营,斩杀将领晋鄙,夺得兵权出兵救赵。最后三国里应外合夹击秦军,秦军大败。
长平之战秦军五十万军队损失过半,而秦国人口估计只有五六百万人。在长平之战过程中,秦昭襄王想一举击败赵国,倾全国之力,征调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增员白起。战争打的不仅仅是军队质量、数量、更是国家经济。因此不难看出,长平之战虽然秦国获胜,但是秦国的损失也不可小觑。
因此,鄙人认为白起当时坚持立刻进攻邯郸的原因在于:
秦昭襄王没有采纳白起的意见,致使赵国有时间集结力量进行反侵略战争,秦国远离本土作战,况且国力由于长平之战已经有所损耗,士兵士气已经无法和长平之战时相比较。这或许也是秦国战败的原因之一。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