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丹与秦王有私仇,荆轲有从政之心,私欲过重导致了刺秦的失败

[复制链接]
作者: 三千繁花泪。 | 时间: 2024-4-11 01:38:43 | 历史|
0 73

3185

主题

3185

帖子

955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55
发表于 2024-4-11 01:38:4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荆轲是一位剑客,但他刺秦用的不是剑,而是匕首,成语“图穷匕见”的主人公就是荆轲。当然,他的剑术也不好,失败的原因还是用荆轲的话来总结一下吧: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意思是说,他之所以没办成大事,本意是想活捉秦王,献给太子,以报太子之恩。
也就是说,他想要的太多了,思想复杂了,办事就容易失利。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荆轲的失败总结,以我们今天看来,其信息量还是挺大的。

荆轲刺秦参与者们的动机?
荆轲刺秦的直接推动者是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他与秦王嬴政是老相识,两人曾同是天涯沦落人。
那个年代流行互相抵押儿子,通常以人质作为约束两国行为的砝码。太子丹作为燕国人,从小就在赵国当人质。秦王就更不用说了,他亲爹秦庄襄王子楚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娶了赵姬生了儿子,这个儿子就是秦王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人同为人质,小时候就是玩伴,那时的友谊还很纯洁。

嬴政即位以后,秦国也强大了,这时燕国为了保命,燕王喜让太子丹去秦国又重操旧业当人质。境遇不同了,嬴政成了强国之王,而太子丹却还念叨着旧情,想从他身上找回往日的纯洁友谊,这本身就是在做梦。
果然,太子丹吃了闭门羹,秦王并没有好生待他。公元前232年,一气之下,他逃回了燕国。他的逃逸本身已经不是个人行为了,这叫失职啊。
因此,太子丹对秦王有着浓浓的恨意,但对于他的失职行为,秦王一时也没计较。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儿,秦王怒了。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太子丹逃回燕国的第三年,韩国亡,之后秦国剑指赵国,一时之间赵国危在旦夕。
就在此时,秦将樊於期由于参与谋反,被秦国通缉,于是逃难到了燕国。燕国太子丹是樊於期的好友,面对逃犯,太子丹深有感触,毕竟自己也有从秦国逃跑的经历,于是就接纳了他。
秦王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太子丹之前的逃逸罪,再加窝藏反贼的罪名,这下够燕国喝一壶了。
果然,赵国被秦国KO后,公元前228年,秦国剑指燕国。燕国惊慌失措之下,太子丹想到了一个退秦的“妙计”--刺杀秦王。

太子丹的这个计划,在他自己看来,实际上他也明白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行刺是一个狗急跳墙的行为,说明太子丹当时很恐惧,由惧怕而生恨,从而产生这种极端的想法。
为了试图践行这一冒险行动,他开始了海选刺客的繁重工作,有一天,他的老师鞠武向他推荐一个人,此人叫田光。他说田光先生智谋深邃又勇敢沉着,可以与他商量。
在鞠武的引荐下,田光见到了太子丹。两人见面切磋了一下,田光又给太子丹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就是荆轲。

为什么是荆轲呢?主要是受朋友圈的影响。荆轲原本是齐国人,后移民到卫国,再后来又移民到了燕国,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浪子。
但是,他自幼“好读书击剑”,好读书自然称的是“士”,又好击剑,因此又可称得上是个剑客,文武双全,很难得的人才。
荆轲在燕国交了三个朋友,一个是以杀狗为生的狗屠,一个是善于击筑的民间乐手高渐离,还有一位就是隐士田光。
荆轲在田光的眼中很特别,尽管那个时候的荆轲,时常与狗屠、高渐离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在大街旁若无人地又唱又哭,但田光一直认为他不是一个凡人。

事实上,荆轲也的确不是一个凡人。田光让荆轲独自去见太子丹,说此事事关燕秦两国关系,之后田光为了降低泄密的风险,消除太子丹的怀疑,遂自杀而亡。
荆轲一人去见了太子丹,在他去之前,实际上已猜到了太子丹这是要买凶啊,但他还是去了,不仅去了而且还答应了太子丹的要求--行刺秦王。
荆轲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然也是有原因的。荆轲好读书,但是并没有著述,爱剑术但技艺并不精湛,交友虽广,但想要从政却求仕无门,所以,他的社会身份实际就是一个普通人。

为了实现他的仕途之愿,他选择冒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万一实现了呢?这是他的动机之一。
其二,人在江湖走,侠义情结还是有的。秦王的统一战争,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但在当时人们可不这样想,这不明摆着就是恃强凌弱嘛。
战国时代是一个士人性格极度张扬的时代,在众多士人中,侠士、侠客是人们眼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血性极强,非常在乎社会对他们个性的承认,把名声看得很重。
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行刺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通过行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这是荆轲接受刺秦任务的社会思想基础。

在双重动机下,荆轲选择接受了刺秦的任务。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去秦国的任务有两个:其一,“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就是劫持秦王,迫使他归还侵占诸侯国的土地。
其二:“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就是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刺杀他,这样秦国政坛必乱,然后诸侯国乘乱则可一举破秦。
荆轲虽然答应接受刺秦的任务,但是他却迟迟没有动身。为什么呢?因为他想要一个诱饵,这个诱饵就是樊於期的首级,这是他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他能否面见秦王。

他把这个诱饵和太子丹说了,太子丹不忍,他又找了樊於期,樊於期没有犹豫,将自己的首级献上,因为秦王恨樊於期入骨,同样樊於期也恨秦王入骨,秦王杀了他的父母妻子,两人间的仇恨不共戴天。
此外,荆轲还要了一张督亢的地图,督亢在战国时期是燕国最富庶的地区,它能激发起秦王的贪欲。
所以荆轲的准备还是很充分的,也是非常有智慧的,谋划的水平远在太子丹之上。太子丹也没闲着,走时给他一把著名的匕首--赵人徐夫人匕首。这把匕首已浸泡过毒药,只要划破皮肤,就会置人于死地。

万事俱备,就等荆轲和副手秦舞阳出发了。但荆轲还是没有要出发的意思,太子丹故意说,你是不是怕了?不行就让秦舞阳先动身。
秦舞阳是燕国秦开的儿子,十三岁就开了杀戒,胆量过人。太子丹这么一说,荆轲也怒了,走就走,我不是怕,我是在等一位朋友。既然你这么着急,那就不等了。
荆轲要等的这位朋友是谁,没有记载。但极有可能是他想要带的副手,秦舞阳这位副手是太子丹塞给他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走,他再也没有回来。
荆轲刺秦失败了,失败在副手秦舞阳的临阵怯懦,失败于荆轲的功名之利,失败于太子丹累赘的两项任务,失败于秦王政的敏捷反应,失败于历史的选择。

荆轲刺秦是正义还是非正义?
对于荆轲刺秦一事,历来褒贬不一。
有学者认为,荆轲虽然刺秦失败,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为大义舍身反抗强暴的英雄。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在古代四大刺客中,与专诸、聂政、豫让相比,荆轲的行刺并不单纯的只是“士为知己者死”,他的行刺行为是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不仅只为一己之私,这也正是荆轲被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荆轲刺秦被
人们更看重的是,秦始皇所进行的统一战争是一场正义之战,他结束了割据分裂的深重灾难,为之后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于这样一位为后世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历史人物,怎么能死于“小人”手呢?
因此,荆轲刺秦这一行为自然也被认为是不顾大局的行为,不必否定,但也不必夸大他的精神。

还有的人认为,荆轲刺秦即使成功了,也还会有另一个秦王站起来继续统一事业,所以,荆轲刺秦的行为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历史的进程个人是无法阻挡的。对于当时的燕国而言,荆轲刺秦绝对是一起引发灭国的导火索。
我赞同第一种观点,荆轲刺秦失败了,但并不影响荆轲本人在整个事件中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不畏强暴,敢于执言,勇于行动,不怕牺牲,这难道还不是生活中的英雄吗?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