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为什么要自寻死路,这到底有没有价值

[复制链接]
作者: <逆流佳人身旁> | 时间: 2024-4-11 01:55:34 | 历史|
0 107

3172

主题

3172

帖子

951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16
发表于 2024-4-11 01:55:3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中国文化,就绕不开士人。而谈起士子,就绕不开士人精神,这种精神起于春秋,贯于血脉,时至今日,已经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豪绅贵仕,下至贩夫走卒,都知道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样,也都知道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因此,每当这个民族遭受苦难,都有人挺直脊梁,义气慷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远有足壮军威的邓世昌,近有铮铮铁骨的付国豪。
那么,回到正题,所谓的士人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先说士人。士者,古之所谓豪杰者也。士人阶层起源于周,尤其兴盛于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之交,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秦之变”的时候。整个社会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经济上,新法的盛行和井田制的奔溃,使得工商业迅速发展。政治上则是周王室摇摇欲坠的权威和风雨飘摇的分封制。此外,在军事上贵族渐渐失去主要地位,转而被杰出的各类人才(也就是士)代替。最关键的,知识作为这时代最珍贵的宝藏,渐渐由官学化为私学。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为民间涌出大量人才提供了先决条件,而民间大量人才的涌现,则是士人阶层形成的前奏。总之,旧的贵族阶层在风雨中飘摇,而新的士人阶层则在暗暗的积蓄着力量。
子路,就是这一时代涌现的士人之一。

01
一直以来,大家都把子路和孔子捆绑起来,将子路视为孔子的成功教育案例,或者是颜回甚至于孔子本人儒雅渊博形象的衬托。因而忽视了子路本人的形象探索。
“子路,卞之野人——《尸子》”
显然,子路兄并没有一个高贵的出身,通俗的说,这就是个泥地里出来的庄稼汉子。除却有个把子力气之外,也只有一颗憨厚老实的心了。这位朋友为了能让老母亲吃上一口米饭,硬是穿着草鞋走了一百里山路到城里买米。他是个粗人,遇到孔子之前手里恐怕只抓过刀剑和农具。而遇到孔子之后,他总算明白了刀剑应该为何而挥。那一天,他说:
“敬而受教。”
从此开始他不仅一如既往的伸张正义,为民请命,而且开始追随孔子学“道”。渐渐养成了一副宁折不弯的铮铮铁骨,孔子时常为此叹息,觉得子路迟早会因为过于刚强并且恪守正义而死。因此,当孔子一行人被困到陈蔡之间时,正是这个谁也瞧不上的野人子路拿着刀剑捍卫着孔子的生命,整整七天。
孔子感慨道“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自从有了子路,我再也没听到有人对我口出恶言。
这个朴实的汉子还不懂仁义礼智信,但却有一颗豁出性命去报答知遇之恩的赤子之心。
所以孔子才会觉得假如天下人都不接受他的学问,他就做个木筏子去海上,到那个时候,能跟着他的就只有子路了吧。

02
渐渐的,跟着孔子学习的子路开始温文尔雅起来,孔子都赞赏他已经“登堂”。只不过,这个从乡下来的野人依旧有着田地里的气质,因此而被同济耻笑。哪怕是在孔门七十二哲中,子路也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他没有高贵的出身,也没有儒雅的气质,唯有一腔热血还没有冷却。
但孔子没有想到,数年之后,这个贫寒且毫不起眼的少年,将会用生命去捍卫他的理想。数千年的黄沙滚滚而来,掩盖了当天许许多多的名字,但那一天,所有的史书都如实的记下了他的名字,从《左传》,再到《史记》,这一天的子路,光彩夺目,唯有远在他乡的孔子,再能与他相比。
那一天,子路在卫国做官的时候,正遇上卫国内乱,子羔劝子路和他一起离开,但子路冷静的回复道,
“食焉,不辟其难。”
随后冷漠的看着这个昔日儒雅风流的同窗惊慌失措的奔走。
食君之禄,自然忠君之事,义之所向,虽千万人,往矣。我的“道”,就在于此,当仁,不让!
谁都心知肚明,这是子路最后的时光,一旦他投身那个差距悬殊的战场,唯有一死而已。子路回想了他这一生所有的时光,从奔走百里为母亲买米的少年,到仗义行侠“志伉直”的武夫,再到追随孔子数年周游列国,而现在他是卫国的蒲大夫,卫国的实权人物对他甚是喜爱,前途光明,未来可期。
但现在,他将要放弃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之事。
因为,当官的子路,也还是那个“志伉直”的子路。义之所向,虽九死其犹未悔。
知道不能成功还是要去做的,明白要死还是要出发的,了解将要失败还是要拼尽全力的,可以叫做愚蠢,也可以叫做飞蛾扑火。
但在孔子的教诲中,这叫做,
不可为而为之。
这正是士人精神的灵魂,亦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灵魂。

03
于是,这个昔日的野人,就手持着刀剑,一路杀到了卫国的都城。
兵荒马乱,血流漂杵。
有人打掉了子路的帽子,
他想起来孔子曾经告诉过他“君子死而冠不免”。
所以他放下刀剑,从容的整理起自己的帽子。
当然,也从容的迎接了卫人的刀剑和弓矢。
他就这样死在了一场内乱之中,为了崇高的道义慷慨的赴死。
有人认为“子路的死是在孔子的教化下失去了生命意志的表现”。但是,本就喜好打抱不平的子路,选择用生命去践行理想,不就是合乎本性的?实际上,他的死,具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这意义是什么呢?
在如今的时代,我们认为,社会想要正常的运作下去,需要的是民主以及法律。而在数千年前的周朝,人们认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力量是“道德”。这种对于道德的崇拜凝聚成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
比如说,打仗是不能随随便便打的,最起码的,你得找个合适的理由,这叫做“师出有名”。
这就是所谓的“武德文化”。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这种文化氛围遭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春秋无义战”就是这种局面的真实写照。
子路之死的深远意义就在于此,他生于旧时代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初起,他的身上兼具着旧的“武德精神”与新的“士人精神”,某种程度上,子路从武夫到士子的过程,就是当时从旧而新的过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最终,子路为了恪守道义而亡,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体现了“武德精神”的逝去以及新的时代精神即强调“从道不从君”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士人精神”的冉冉升起。
子路的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慷慨赴死的时代正随着子路涌出的鲜血和着千年的黄沙,一层一层的埋入远方。
但另外一个时代来了,一个有着朗朗书声呼喊着天下兴亡的时代,正一步一步的走来。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未定君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