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位本地学生中,能说“地道”本地方言的学生仅2位,我们的乡音正在慢慢消

[复制链接]
作者: <逆流佳人身旁> | 时间: 2024-6-28 12:24:57 | 读书|
0 45

3176

主题

3176

帖子

952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28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你的家庭中,有多久没有用方言跟孩子进行交流了?
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承载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标志着人们对情感与身份的认同。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员地区流动的显著增加,方言的使用人口正在逐渐减少,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一些地方方言甚至出现了退化和濒危的情况。
小李的老家地处安徽中北部,那里语言交流带有浓郁的皖北地方口音。妻子来自福建西南沿海,话语间带有些许的闽南腔调。
夫妻双方都是在浙江读的大学,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后共同留在了浙江某市成家立业。
因为工作忙碌的原因,他们很少回老家,父母会时不时地过来照看一下孩子。
老家不在一个地方,又不太懂得浙江当地方言,他们夫妻间的交流基本上靠普通话。
每每父母过来跟孩子说上几句老家方言,孩子也听不懂,考虑到孩子学习语文的需要,又担心给孩子造成语言混乱,父母也都刻意地在孩子面前都讲普通话。
对于孩子来说,既没有了父母双方的地方方言熏陶,也没有机会接触本地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
渐渐地成了没有方言的一代。
这样的家庭可能不是典型的代表,但这样的孩子却渐渐成为了多数。
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和孩子说过方言了,你潜意识里有没有关注过孩子对方言的学习与掌握。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普通话已经成为主要的家庭交流语言,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
至于孩子的语言教育,多数家庭往往会从升学的角度去考虑。
有刻意营造外语学习氛围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可以讲一口流利的外语;
有专注孩子普通话水平的,各种小主持人培训班来回穿梭,普通话不仅要求说得标准,还要求形神兼备。
很少听说过有这样的家庭,刻意增加与孩子使用方言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在学校或社交场合中积极使用方言。
更让人震惊的是,曾听说过有的孩子在公共场合讲方言,被说成“老土”、“不时尚”,甚至被嫌弃成为没有教养。
当方言的传承逐渐被人遗忘,孩子们也就无法在讲方言中找到自豪感与归属感。
会方言的孩子将会越来越少,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巨大的挑战。
最近,有一个小学做过这样的调查,47位学生中,能说“地道”本地方言的学生仅2位。
数据的强烈对比,表面上看出的是会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深层次突显的是一个地方巨大的文化传承危机。
冯学荣曾说过,方言存在的历史基础,是因为人口不流动,而一旦人口发生了实质性的流动,方言存在的基础就必然崩溃。
流动是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人们不再因为生存而烦恼,就会为了发展去奔波,这样看起来,好像必然地会带来普通话的兴盛和方言的衰落。
那么,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方言是不是真的会消失,我们的乡音究竟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是不是要为保留乡音做些什么呢?
很欣喜地看到,多地教育部门都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师生对传承和弘扬方言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有些还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学龄段学生特点,指导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方言相关教学及活动。
前不久,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说、由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在东方卫视登陆上海话版后,引发热烈反响。
一部用方言拍摄演绎、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剧集,为何能一举成为现象级之作?
因为方言具备“地域神味”,它已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还藏有深厚的文化沉淀。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深埋在心底的“乡愁”,也能够感知到散发泥土气息的“乡土味”。
而正是这些“乡愁”与“乡土味”让我们扎根中华大地,让我们不管身处何方,内心都有了归属。
随着社会的发展,跨地域的人际交流会越来越密切,普通话肯定也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但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生我与养我的土地,我们的乡音也不会消失,而是会换个方式,焕发着永久迷人的光彩。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