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活得最明白的人:一生3次抵达巅峰,3次归零重启

[复制链接]
作者: 螢窗夜話 | 时间: 2024-3-10 22:57:37 | 历史|
0 94

3153

主题

3153

帖子

945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459
发表于 2024-3-10 22:57:3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宋代诗人郑思肖曾经在《二砺》中,用这句话来描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
越王勾践虽然是其中的主演,而真正导演这一出戏的是被称为“活得最明白的”范蠡。他虽然没有姜尚、周公和管仲等出名,但创造出的政治奇迹一点也不亚于他们。

因为他的献计献策,越王勾践才能很快地从夫差处逃离。在勾践十年的卧薪尝胆中,如果他不一直在安抚,那么勾践复仇的成功概率极低。
帮助勾践复仇后,他没有留在勾践身边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偷偷地逃到别国去。此后,在从商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人生中的三次零开始,被称之为“活得最明白的人”。那么,他的人生是怎么样的?
一、装疯结知音
楚国可谓是人才辈出,伍子胥、孙叔敖、巫臣等都是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在秦国的20多个丞相中,有7位就来自于楚国。
在楚国的宛地(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出生的范蠡,亦是不可小觑的人才之一。在他的影响下,越王勾践不仅仅成功地复国和复仇,成为春秋末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还形成了“卧薪尝胆”的佳话。
而在他被众人所关注之前,《史记》却用“佯狂倜傥负俗”来形容他,认为他是一个内心明智,举止疯癫的人。也是由于这一股疯癫的劲儿,他才与自己的人生知己文种相识。
当时,文种还只是宛县的一个小县令,不过胸怀大志的他,一心想要找一个台阶来做出一番事业。在等待机会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疯疯癫癫的范蠡。

他们第1次见面的时候,范蠡依然很疯癫,甚至学狗叫。不过,这并没有引起文种的不满,倒是让他主动邀请范蠡光顾他的府邸。
第2次,范蠡一改之前的形态,衣着端庄,举手投足之间皆是文雅之气。两次见面的比较起来,范蠡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文种认为,这才是范蠡应该有的样子。
两个人在文种的府邸上谈得很欢,基本上都是彻夜未眠。几个日夜下来,他们决定共同投靠吴越两国,一起创造一番事业。
他们最初投靠的是吴国。因为吴国不仅仅是后起之秀,极有可能成为当时的霸主,那里还有他们的楚国老乡伍子胥和太宰嚭等人,在这一层人脉关系的帮助下,距离实现人生梦想更近一些。
不过,在吴国逗留一段时间后,他们才清楚地认识到,那里已经没有立足的空间,很难实现人生目标。所以,大约在公元前510年,两人又共同投靠到越国,越王允常收留了他们。时年,范蠡才是25岁左右的热血青年。
二、辅佐越王勾践
从范蠡和文种投靠越国的那一刻起,长达40多年的吴越之争已经悄然开始。在这以后,历史就过渡到了著名的战国七雄时期。虽然他们赶上的是春秋争霸的末班车,但这也不妨碍他们才能的表现。

范蠡主要向越王勾践进谏了一条治国方针,即“国家之治,有持盈、定倾、节事,其与天、人、地合也”。
其大意是,国家的强盛保持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可以,要注重以民心(天道)为基础,才能长久地立国;治理国家需要任人唯贤,才能让国家机器有序地运转;国家的经济建设是最根本的,唯有注重生产,生活作风良好,才能奠定强国之基。
在这一条策略的影响下,越王勾践才定下心来进行十年的卧薪尝胆,最后一战定乾坤。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突然去世,勾践成为新的一代国君。当时正春风得意的吴王阖闾认为:“新居即位,国基不稳”,这是攻打越国的大好时机。
不过,让霸主阖闾没有想到的是,勾践是一位明君,在范蠡和文种的献计下,让吴国大败。
阖闾也在这一次战役中被射伤,最后在郁闷中去世,从而出现了“一箭之仇”的词语。为报父仇,夫差每天出门都让仆人大喊复仇的事。不过,他自己也忙于丧事,没腾出手来攻打越国。

这时,越王勾践则认为灭掉吴国的机遇已到,便向手下听取相关的灭吴计划。范蠡坚决反对此事,认为时机未到。但建功心切,勾践还是在公元前494年挑起了吴越之战。双方的军队在五湖(今太湖)激烈对抗,以越军的惨败而告终。
勾践狼狈地逃回越国,如果吴国采取了乘胜追击的策略,打得越国只剩下5000名护卫。在后卫的帮助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最后还是范蠡的干涉,越国才被保存下来。
三、急流勇退和三次起步
在范蠡圆滑的外交策略及贡献美女与金钱的诱惑下,吴王夫差接受了勾践的投降,并让勾践到吴国去当奴仆,保存越国的社稷。
成功帮助勾践复仇后,范蠡就主动选择了功成身退。根据《国语》的记载,灭吴归越的途中,他在五湖地区带着西施等人匆匆向勾践辞行,没有踏入越国的国界。
据说,勾践对此极其不乐意,想要以荣华富贵和共同治理国家来将他留下,并用“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来威胁他。不过,他还是偷偷地跑了。
在《国语》中,范蠡后来的足迹就此消失。不过,在司马迁的《史记》倒是可以看到他后来的人生。

范蠡在齐国居住的时候,曾经给知己文种写过书信,建议他早点离开越国,越王迟早都会“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文种认为自己功劳很大,不可能被杀。结果,勾践听信别人的谗言后,将文种赐死。
据说,在齐国飘荡期间,范蠡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鸱夷子皮”,并开始了经商的生活。
他先是与自己的儿子在海边耕作,经过长时间的财富积累和贸易,成为当地的一代富豪。因为这件事,齐国人共同推举他为齐国的宰相。不过,由于看淡了官场,所以他将所有的财富都捐赠他人,然后离开齐国。
《史记》记载,他从齐国迁入陶(今山东定陶,或肥城),两次创业都成为千万富豪,但都将这些财富捐赠出去。所以当地人称他为“陶朱公”,即如今人们祭拜的财神爷。
八十八岁那年,范蠡去世。
结语
从《史记》中可以看出,范蠡离开越国以后,在山东地区游历,并经过自己精明的头脑,成功地三次变成富豪。而当每一次成功了之后,他都选择将自己的财富捐赠出去,然后再重新开始。

这里也可以得知,在他看来,权力和钱财都极有可能会带来杀身之祸,它们都只不过是获取名誉的工具而已,当这些目的达到了以后,他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将之抛弃。如果当时他迷恋于越国的权力,那么极有可能会和他的好朋友文种一样,最后被越王赐死。
而他明智的离开,看起来倒是可惜,但却保住了他的性命。自古以来,能功成身退的人真的很少。这种急流勇退的举动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资料
《范蠡生平考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