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故事?越国三千人就灭了吴国?真相更精彩

[复制链接]
作者: 指上菁芜 | 时间: 2024-3-9 02:09:41 | 历史|
0 82

3113

主题

3113

帖子

933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39
发表于 2024-3-9 02:09:4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两幅大概创作于明末清初的挽联,具体作者尚有争议,并不是蒲松龄写的。
这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说项羽灭秦之战,一个是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前联下句表达的都是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后终于达到某种目的。
这倒也符合明末清初的形势。

“三千越甲可呑吴”肯定是一种艺术性的描写,属于一种比较夸张的豪迈手法,就像“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一样属于一种口号性的情感宣泄。
越王勾践想要凭借三千人就想消灭吴国,显然是不现实的,吴国没有那么弱和不堪一击。
因此“三千越甲可吞吴”其实是指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之后,终于消灭了吴国,这就照应了上联的“有志者、事竟成。”
所以这是古代人的心灵鸡汤。
①吴国的实力
吴国强盛于阖庐时代,阖庐通过不合法的手段上台,他刺杀了自己的父亲,从而继位。
但吴国却在阖庐时代大放光彩,从楚国逃出来的伍子胥成为了阖庐的重臣,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的实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公元前506年(阖闾九年),吴国联合唐国和蔡国一起进攻楚国,三国联军顺利的攻进楚国都城,迫使楚昭王弃都逃亡。
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雠——《史记》

而伍子胥只好掘出死去多年的楚平王,这就是“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来历。
最后楚国还是在秦国的帮助下,才迫使吴国退兵,否则楚国极有可能面临更大的损失。
这是吴国和楚国之间的矛盾。
前504年(阖闾十一年)的时候,吴王阖庐再次派遣太子夫差攻打楚国,迫使楚国把国都从郢迁到了鄀。
由于在阖庐九年的时候,越国曾经偷袭过吴国。
所以在阖庐十九年,吴国出兵攻打越国。但是在这场战争中阖庐战死,临死前传位给夫差,要求他给自己报仇。
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
于是,吴越之间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②卧薪尝胆和“三千越甲可吞吴”
夫差退兵回国以后,开始加强军事训练和国家治理,国家慢慢的就变得强大起来。
而越王勾践继位三年以后,他听说吴国一直在准备报复越国。这让他有些担忧,毕竟敌人一天天变得强大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越王勾践决定先发制人,把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吴国消灭在摇篮里。
当时勾践的谋臣范蠡劝阻勾践说:
“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不过范蠡说的这一套玄学的意味,难怪勾践不听他的。
实际上勾践的决策并没有错误,把还没有壮大起来的敌人消灭在摇篮里,这无疑是正确的。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越国却在战争中失败,吴国派出了全国的精锐士兵,一举击败了越国军队。想来这其中应该有一种渴望复仇的斗志激励了吴国军队。
当时勾践率领仅存的五千士兵被围困在会稽,形势十分危急。
范蠡于是建议勾践向夫差称臣,换取对方退兵。万般无奈之下,勾践只好派大夫文种去议和,表示愿意带着妻子到吴国去当人质。
文种通过贿赂吴国大臣伯嚭的方式顺利达成了这一议和,当时伍子胥竭力反对,他认为这是上天给吴国消灭越国的机会,不能答应这个条件。
但是吴国夫差没有听从,于是答应了议和条件。
勾践五年(前492年),越王勾践带着大臣文种和范蠡以及自己的妻子到吴国去称臣,面对送行的越国群臣,勾践当时的表现为“仰天太息,举杯垂涕,默无所言。”

勾践到了吴国以后,屈辱性的给吴王下跪,后来还专门给吴王养马,可以说耻辱到了极点。
后来由于勾践表现的不错,吴王就放松了警惕,于是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而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时刻不忘复仇。
为了瓦解吴王的斗志,越王勾践还把西施、郑旦两个美女献给吴王,让吴王从此夜夜笙歌,逐渐丧失了斗志力。
这叫“壮内弱外”,除了使用美人计意外,越国还用离间计的方式顺利离间了夫差和伍子胥之间的关系,使得伍子胥被命令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留下遗言说: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而这时候的吴国实际上也不弱,“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可见这时候的夫差还是挺有野心的。
只不过没有把越国放在心上,而是打算争霸中原,甚至取代周王室。
但这时候他犯了一个错误,他前去会盟的时候,把精锐都带走了,留下一些老弱残兵。这就让越国钻了空子。

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抓住这个机会发兵攻击吴国,他出动了多少人呢?
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
可见“三千越甲可吞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吴国也不是纸糊的老虎。
当时吴王夫差正在会盟,所以他表现的还挺有趣,因为担心被诸侯知道了嘲笑。毕竟你要来争霸中原,结果老窝都快让人家端了。
所以当时这件事谁也不知道,夫差把它隐瞒下来,另一面又派人送厚礼给越王,和他议和。
吴告急於王,王方会诸侯於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祕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
夫差回家以后也不说要报仇,结果四年以后越国再次出兵攻打吴国,这一次吴国没有抵抗住,终于被越国消灭。
当时夫差像当初勾践派大臣到王宫里求和一样,也派大臣到越国去求和。
勾践原本打算同意,但是在范蠡的阻拦下没有成功,夫差直到大势已去,只好自杀谢罪,临死前要求以发覆面,因为他没有脸去见地下的伍子胥。

吴国就此灭亡。
而越国的实力达到巅峰,得到来自周王室的认可,成为一方盟主。
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正因为勾践知耻而后勇,在失败以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努力提高国家实力,最终才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而当明朝面临灭国的危险时,所以明朝臣子就希望借用这个典故来激励大家,希望可以像当初的勾践一样,只要坚定意志,就能重新复国。
但是清朝统治者显然没有给明朝这个机会,而是赶尽杀绝,一鼓作气消灭了明朝。
当时夫差正因为没有听从伍子胥提出的意见,才最终导致亡国,可见这也是越国没有被灭国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对待敌人不能心软呐。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