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实力的衰退,让魏惠王也开始外交起来,合纵连横哪个更合适?

[复制链接]
作者: 螢窗夜話 | 时间: 2024-3-7 22:52:03 | 历史|
0 103

3153

主题

3153

帖子

945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459
发表于 2024-3-7 22:52:0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时,魏国因为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开始强大起来,后来又经过魏武侯的四处征伐,魏国成为中原的霸主,但也留下了四处皆敌的隐患。
随着吴起在楚国变法以及齐威王开始励精图治,齐楚也逐渐强大起来,到魏惠王时期魏国已经不算是中原唯一的霸主了。
因此,在魏惠王时期,魏国在外交战略上有过几次转折。
1.徐州相王
魏国崛起之后为了稳定后方先是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后又在中原因为利益与韩、赵、齐、楚等国有了纷争,魏国处于四面皆敌的境地。

等到魏国几次败于齐国之后,魏惠王也不得不开始考虑使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他采纳了相国惠施的变服折节而朝齐以报复齐国。
公元前335年,魏惠王和韩昭侯一起变服折节朝见齐威王。
次年,魏惠王又率领韩昭侯等人在齐国的徐州朝见齐威王,并且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同时,魏惠王一边嫁魏女给秦惠文王为后,一边交好楚国,以改善魏国的不利境地。
楚国因为对徐州相王不满而攻打齐国,并打败了齐军,满足了魏惠王的心愿。
2.合纵
由于魏国在秦、齐等国的夹击之下不断地遭到惨败,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

等到公孙衍被张仪排斥回到魏国后,他采取了比惠施更进一步的外交战略,即合纵,联合多国以攻一国。
公孙衍先是联合齐将田朌一起攻打赵国,大败赵军。随后魏惠王与韩威侯相会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 。
然后魏惠王又与韩宣惠王带着太子入朝于赵,这样魏惠王就重新将三晋联合起来。三晋联合起来之后,就是联合齐楚。
相国惠施早就在实施交好齐楚的外交策略,现在魏惠王更是将太子入质于齐,公子高入质于楚,以此联合齐楚,形成合纵的局面。
秦国自然不会看着魏国实现合纵以攻秦,于是很快张仪率兵攻打魏国,然后又与齐、楚两国会盟破坏魏国的合纵之策。

公孙衍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于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分别是韩、赵、燕、中山、魏五国。由于国家之间的矛盾,虽然五国都称了王,但是合纵却没有什么进展。
同年,楚国为了让魏国依附于楚,想要废除魏太子,让在楚国为人质的公子高位太子。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楚国在襄陵打败了魏军,夺取魏国八个邑。
韩国也想趁火打劫,最终被公孙衍说服退兵。但是魏惠王对合纵的外交策略已经有所怀疑,于是就给了张仪趁虚而入的机会。
3.连横
张仪一入秦就为秦惠文王提出了连横策略,他说服秦惠文王帮助魏国打败楚国,为秦惠文王顺利将河西之地收回。
随后张仪又建议秦惠文王归还一部分魏国城池,并将公子送入魏国为质,以此与魏国结盟攻打齐楚。

等到魏惠王对合纵外交有所怀疑时,张仪趁机入魏国为相,将惠施赶出魏国,开始在魏国实施他的连横策略。
为了避嫌,秦惠文王对外宣布罢免张仪的相位,其实张仪还是秦国的相国,他的连横策略还是为秦国服务,即秦、魏、韩三国联盟攻打齐、楚两国。
魏惠王自然不愿意按照张仪的策略一心跟着秦国走,不过还是在秦国攻打魏国的形势下屈服。
公元前320年,张仪实施了连横的具体军事行动,秦军假道韩、魏向齐进攻,齐威王使匡章为将应战,结果齐兵大胜,秦军大败。

秦国的这次大败让张仪的连横策略受挫,也为公孙衍实行他的合纵打开了一扇窗。
4.结束
公元前319年,在齐、楚两国的强硬要求下,魏国驱逐了张仪 。
随后魏惠王任用公孙衍为相国,负责合纵之事。公孙衍再次策划合纵攻秦,但是再一次失败了。
魏惠王后来开始采用外交手段,其本质就在于其他国家的崛起以及魏国自身的逐渐衰落。
外交说到底还是要看实力,魏国的合纵之策之所以失败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魏国的实力已经不足以维持这样的联盟。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