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史话三:桓公离世有蹊跷,不仅时间不确定,连死因也说法不一

[复制链接]
作者: user1 | 时间: 2024-3-7 03:04:47 | 历史|
0 101

3172

主题

3175

帖子

9563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63
发表于 2024-3-7 03:04:4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信看过上次文章的朋友们,一定还心心念念着一个事情,就是想尽快知道那篇文章结尾鄙人留下的那个悬念的答案。可是,那件
影响了周桓王,让其无法再保护芮伯万的大事件此刻还没有发生
,而
陈国国内却早于它产生了一个不小的变故
。所以,在下不得不拜托各位再耐心等一等,先随我前往陈国去转一转,看看他们到底怎么了。
此时的陈国国君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就是咱们最近一直提到的
陈桓公妫鲍
。桓公从周平王二十七年开始继承了父亲文公传给他的国君之位,一直稳稳地坐到了此刻(即周桓王十三年,也是鲁桓公五年)。虽说,妫鲍这
近三十八年的统治时间
,算不上是陈国史上在位最久的国君,但跻身前五位应该不成问题。反正,
与陈桓公同期的各国诸侯,几乎都更迭过一遍了
(有的甚至还换了不止一次),算来
也就郑庄公与他相伴得比较久
了。那有这样一位长寿的国君管理国家,对于陈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予以为可以算是喜忧参半。

陈桓公妫鲍
喜的方面

桓公长期在位,给予了陈国一段比较长久、稳定的发展时间,使其不会因国君频繁更替而产生动荡
。并且,妫鲍在位较久,也说明他侍奉天子、朝廷的时间较长,加上陈国乃是舜帝后人的封国,本就爵位很高,
让陈国在朝中有着相当的话语权
。另外,陈桓公虽算不上有多英明神武,但至少不昏庸无道。因此,他在位期间陈国既没有内乱,对外也与四邻比较和睦,
让本国子民没太受到战乱之苦
。难怪陈国可以在春秋时期位列十二大诸侯之中,想必妫鲍是有一定贡献的。
忧的方面
:虽然,在前面的文章中咱们曾讲述过,陈、郑两家已经结下了百年之好。但在下同样也提到过,
陈桓公最初是执意与宋殇公为伍对抗郑国
的。正因如此,
郑庄公
始终对亲家心存芥蒂,甚至
私下联络过桓公的弟弟五父
(即陈佗,也可称其为妫佗,前面文章做过解释,这里不再展开了),表达了
要助他夺取君位
的意思。从此,
陈佗有了争位之心
,便不再安心辅佐兄长,还暗中做着反叛的准备,
为陈国埋下了大大的隐患


有暗中交易的陈佗和郑庄公
那既然“闲叙”你提到了五父的野心,莫非文章开头所说的陈国国内发生的变故就是他篡位了吗?的确,
陈佗
最终是篡夺了国君之位,但就史料记载来看,他
并不是从兄长手中抢到的,而是在桓公离世后,杀害了侄儿妫免,才自立成为陈国国君
(【注意】:《史记》称陈佗自立后为陈厉公,但根据《左传》的详细记载来看,这一说法有误。陈佗只应被叫做陈佗,陈厉公是推翻他的后继之君)。所以,
陈佗篡位只是这次变故的后半部分
,各位了解这段历史经过即可。而我
今天想重点给大家说一说
的,乃是这变故的
前半部分
,也就是
桓公的离世

这真是怪了,“闲叙”你不是说了陈佗并不是在兄长在位期间发动的政变,显然陈桓公应属正常死亡啊。这正常离世又有什么好叙说的,莫非桓公之死还有蹊跷不成?没错!
陈桓公的死的确有蹊跷
。从
《春秋》
的记载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即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


《春秋》用两个日期记载陈侯卒
或许,有些童鞋在看到这条记载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蹊跷之处,不就是正常告诉后人,陈桓公于鲁桓公五年的正月离世了嘛。但我要说的是童鞋们忽略了四个字
“甲戌、己丑”
,而
这四个字其实是两个日期

“甲戌”
这个日子比较特殊,并不是鲁桓公五年正月的日子,乃
是上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

“己丑”

是这年正月正常的日期
,即
正月初六

一位国君离世,《春秋》记载了两个日期
不说,还
跨度如此之大
(合计有16天之久),难道不蹊跷么?难道陈桓公死而复生,然后又死了一遍么?
显然,人死而复生的情况不太符合科学,一个人也不太可能离世两回。之所以《春秋》的史官们会这样记载陈桓公的离世,
左丘明先生是给了一个答案
的。
因为陈桓公离世时,五父发动了政变
(甚至有可能在妫鲍弥留之际,陈佗已经有所行动了),
让陈国处于了动乱的状态
。如此混乱的局面,陈国的那些官员们肯定是晕头转向、一团糟。因此,
给鲁国发了两次讣告,才有了这样两个日期
(或许是送讣告的人忘记自己已经做过这件事了,亦或是两次发送讣告的人并不是一拨人)。而
鲁国的史官又无从分辨到底哪一次讣告的时间更准确,只得全都记在书中
,以免有错漏。

左丘明认为两个时间是陈国发了两次讣告
可看了
《左传》给出的解释
之后,我个人是觉得是
有问题
的。毕竟
讣告是正式的公文
,就算陈国由于乱中出错,的确是
给鲁国发过两次讣告

但两次的内容理应是一致,至少妫鲍离世的时间不应该有出入
。予以为鲁人之所以这样记载,
一种可能
是他们的
史官故意为之,记上两次讣告到达鲁国的日期
(并不是陈桓公离世的日期),来
暗示陈国发生了内乱

另一种可能
就是
并非是陈国给鲁国发了两次讣告,而是一次讣告中并没有写清陈桓公离世的准确时间
,因为连陈国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妫鲍是何时死去的。
那两种可能性,哪一种更贴近事实一些呢?鄙人觉得
陈国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国君是何时离世的这种情况更准确一些
。当然,看到在下给出这样的回答,或许会有不少朋友觉得匪夷所思。一国之君地位尊崇,做臣子的不可能不知道国君是什么时候离世的。但各位想想看,
陈国对于鲁国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厚的交情
,他们发生了内乱,
鲁国史官
正常记载就好了,完全
没有必要通过记载两个日期来暗示什么
。相反,
第二种情况
看似不合理,却
隐藏了妫鲍离世时一个更大的秘密
,即
陈桓公并不是在宫中正常死亡的

先等等吧“闲叙”,你真是越说越离奇了。本来说一国的臣子不清楚国君的离世时间就够不可思议的了,你现在又说陈桓公并非正常死亡,死亡地点还不在宫中,这都快成悬疑小说了。大家先别着急,提出陈桓公非正常死于宫中的说法并不是在下编撰的,
早在《公羊传》、《谷梁传》中,两位作者就给出了他们的看法


公羊高、谷梁赤认为陈桓公死于宫外
虽然,
两位先生
对《春秋》中出现的这两个日期分别做了各自的注释,但大致意思是一致的。他们
都认为陈桓公是头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即甲戌日)离开了自己的宫殿,直到这年的正月初六日(即己丑日),妫鲍的尸身才被发现
。所以,
陈国人并不知道桓公具体是哪一天去世的,只得在讣告中把他出走和发现尸身的日期都写上
了。您们说公羊、谷梁两位先生给出的这个说法,是不是如在下刚刚提到的,陈桓公没有死在宫中,死因也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意外”呢?
现在,各位应该可以认同陈桓公属非正常死亡,也没有死于宫中的说法了。可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有说明白,就是妫鲍好好地为什么要出宫呢?而且,好巧不巧的这次出宫就发生了“意外”,是不是还有隐情呢?的确,
公羊先生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告诉咱们陈桓公之所以会出宫,是因为他发疯了
(《公羊传》原文为
“卒之㤜也”
。“㤜”,何休注解是“狂”的意思)。正是陈桓公疯疯癫癫地跑出了宫,才发生了意外,最终死在了外面。

《公羊传》中陈桓公因发狂而死的记载
然而,在下不得不再次提出质疑了。我虽然
认同
公羊、谷梁先生所说的,
陈桓公是死于宫外,且属于非正常死亡
。但说妫鲍是
由于发狂(或发疯)而跑出了宫
,最后死在了外面的说法,鄙人实在
不能苟同
。试问,国君都已经发疯了,身边就无人看护么?就算他跑出去了,难道没有臣子看到并追赶上去么?更何况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疯就疯掉了呢?显然,有太多的疑问无法解释得通,说明
《公羊传》给出的解释
是他听来的,
极可能是陈佗为了隐瞒兄长真实死因而放出的烟雾弹
。予以为陈桓公真实死于宫外的原因是这样的:
最初,
陈佗五父
是受到了郑庄公的鼓动,
有了篡位的野心
,他也从那一刻开始着手做着举事的准备。当他准备妥当以后,
选择了兄长病重的时机,暗中将桓公裹挟出宫,并将其害死于宫外
。而
陈国的臣子们
并未看到五父是如何将桓公带走的,只是
突然发现国君不再宫中了,再通过多日的寻找,发现了妫鲍的尸身
,这才
有了讣告中不确定的两个日期
。那兄长既然已经离世,
五父
当然不会让侄儿继位,便接着把妫免也杀害了,
强行自立为君
。并且,他还在自立后
散播出桓公发疯出走的谎言
,让整件事变得扑朔迷离。

陈佗篡夺了陈国的国君之位
这就是在下对于陈桓公死因的一些解读。虽然五父借机害死兄长的说法还不能最终定论,但希望我的这个想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出大家更多的思路。现在,陈国的这次变故已经讲完了,陈佗五父也如愿成为了国君,再加上他背后又有郑庄公做靠山,想必会十分安稳了吧。但从史书中对他的称呼来看,
陈佗
既然
没有谥号

肯定不会有太好的结局
。那陈佗之后到底遇到了什么?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呢?咱们下次“陈国史话”再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陈桓公薨、长寿陈公、喜忧参半、变故、五父篡位、两个日期、左传、两次讣告、公羊谷梁、卒于宫外、死因探秘。

关键词云图简史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