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清明节,从追忆怀念演变为珍爱生命

[复制链接]
作者: -怨天尤人、故我爱之人。 | 时间: 2023-12-14 12:42:31 | 历史|
0 19

3125

主题

3125

帖子

937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75
发表于 2023-12-14 12:42:3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节,作为对逝者的哀思和追忆,从古至今都是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节日。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这个节日也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如今的清明节,不单单是对逝者的追忆,对过去式的怀念。相反,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绵长的珍惜。
相传,春秋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期间,因饥饿面黄肌瘦寸步难行,随行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帮他度过危机。当重耳继位当上晋国国君以后,奖励逃亡时有功之臣,所有人都有封赏,唯独把介子推忘了。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实在看不过去,就在城门口写了一张大字报,诉说晋文公忘恩负义,重耳知道后深感失礼,马上派人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娘俩早就隐居绵山,任凭寻找的人怎么呼喊就是不出来,实在没办法,重耳就下令放火,想把娘俩从山上逼下来,可三天三夜过去后,娘俩还是没有下山。

当晋文公发现娘俩已经抱树而死后,非常悔恨,就把他们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所有人不得生火做饭。又把第二天定为清明节,把娘俩死的那棵树赐名清明柳。从这以后,每逢清明节,人们就会到自己的亲人墓边扫墓,以寄托心中的怀念。
随着清明节这一特殊日子的出现,无数文人墨客写出了流传千秋的诗篇,把清明节演变成了一个吐故纳新期望美好的开始。由于清明节时,正值百草吐绿,桃梨盛开,人们又把清明节视为踏青和赏花的季节,本来是个深沉的节日,却因此出现了处处盎然生机。
在先秦诗歌中,就有“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的感叹,说的就是春游,看到无数美女从东门而来,这是郑国男子为期盼能遇上漂亮女子所作的春游爱情诗歌。

被称为圣人的孔子也对春游感兴趣。《论语》里就有把郊游当成陶冶情操和沟通感情的季节。这里面写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春天来了,赶快换上春天的衣裳,找几个大人,带几个孩子,三五成群在和煦的春风里起舞,在歌声中流连忘返。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吴惟信写这首诗时,也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清明这一天,大家相约寻春,城里的万人空巷,都来到大自然,满坡的梨花正是春游的好去处。
当然,人们在春游中向往美好生活,同样也没有忘记逝去的亲人。在春游的沿途,都会看到各种祭扫的行人,他们或在墓碑上放一张黄白纸,或墓前放上两个苹果。这些都是有来历的。

相传汉代刘邦连年征战,春天回来想给逝去的父母扫一扫墓,可多年没回,找不到坟墓在哪里,他一时着急,恰逢阵风吹来,就撕碎黄白纸,抛向空中,嘴里念道:多年没有回来,如果爹娘在天有灵,纸片最后飘落在哪,那就是你们的墓碑。没想到纸片落下的那个地方,正是他父母的坟墓。所以,从那以后,人们都会在墓碑上放上一张折叠的纸钱,再在上面压上一块石头,以防纸钱飘到其它人墓碑上了。
这些年,随着人们春游方式的增多,清明春游又多了好多想法。有条件的爬山,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公园里,草地上,草莓园,到处都有春游人的影子。

赏花,这是清明春游必不可少的环节。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中国大地到处都遍种油菜花,在南方各地,随着樱花梨花桃花的盛开,清明节也变成了世界各地游客赏花的一个选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有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变得具有时代意义了。雨还是一样的雨,但却没有了以往的凄苦,行人还是那些行人,但纪念的方式完全发生了改变。
逝去的人一路走好,活着的人还要活得更好,这才是清明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