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弃长安》大唐兴衰,终于顿悟普通人如何过好一生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3-11-23 05:27:05 | 有声读物|
0 27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9216
发表于 2023-11-23 05:27:0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 瑾山月

来源 | 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人到了一定年纪,生活总充斥着各种猝不及防的意外。

忽然被裁员的恐慌,偶染疾病的沮丧,生离死别的压抑……

常令人在起伏颠簸中,倍感无助与迷茫:无常的命运下,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要如何过好一生?

是执拗对抗,还是逆来顺受?

历史学家张明远,用一本耗时十年的小说《弃长安》给出了答案。

他用仅仅十几万字,详述了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后,天子、储君、宰相、宠妃、边将、诗人的生命进程。

乱世的鼙鼓在千里之外轰然敲响,所有人被猝不及防地被抛入残酷的战乱中。

有人不以为意,有人趁机夺权,有人颠沛流离,有人誓死迎战,还有人怀抱着遗憾、执念、哀痛,挣扎一生。

看完他们的故事,终会明白,不论命运如何翻云覆雨,生而为他人,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突围与选择。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集结十五万铁骑起兵范阳。

七天后,李隆基得到消息,却不以为意。

他断言:大唐雄威下,安禄山必将旋即败亡,传首御前。

然而事实却是,叛军仅用了33天的时间,就攻陷洛阳,破了李隆基在河南的两道防线。

强将封常清、哥舒翰、高仙芝,或逃、或亡、或降。

其实,早在三年前,安禄山已露不臣之心,只是李隆基浑然不觉。

作者感慨:“这位天子,一生文治武功无往不利,成功让他坠入极度自负之中。”



人生往往就是这样,人越是自以为是,越容易傲慢轻敌。

生存的障碍往往不是弱小和无知,而是难以舍弃的傲慢。

我们太容易沉溺在过往的成就里,误判自己的实力,小觑命运的力量。

明明能力一般,却不甘于平庸,明明只是燕雀,却幻想着雄鹰展翅。

大到商业巨头,小到平民百姓,有多少人因高估自己,被现实狠狠捶打。

一个人不幸的根源,正是对自己实力的误判。

真正智慧的人,都懂得心怀谦卑,以周全的思虑,审时度势。

而后找准位置,修好本事,稳步前行。



安禄山起兵半年后,因唐军多方掣肘,暂缓了进攻势头。

这期间,郭子仪李光弼大败史思明,颜真卿在平原县大杀叛军,各地勤王之师也纷纷赶来。

监察御史高适上奏,只要加大兵力增援,就算无法速战速决,也可保住长安。

只可惜,他人微言轻,根本说服不了早已打好小算盘的宰相杨国忠。

为了保住权位,杨国忠提出了“幸蜀之策”,一手策划了弃长安之行。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李隆基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护送下,秘密从禁苑出发。

紧接着,整个长安陷入狂乱,叛将孙孝哲大开杀戒,血洗李唐宗室。

而自作聪明的杨国忠,就逃过了一劫吗?

弃长安的第二天,逃亡队伍行至马嵬驿,疲惫与饥饿令禁军怒火中烧。

诸将将今日之困,全算在杨国忠头上。

顷刻间,将士们像红了眼的牛,开始对着杨国忠及亲信乱杀。

不消一天,杨氏一族都被灭门。



关于杨国忠的下场,作者毫不留情地说:一点也不冤,他算是自作自受。

想当年,为了上位,他制造惨剧,滥用酷吏;为了权势,他结党营私,断送了太多人的前程。

他手段了得,聪明过人,可结果呢,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一个人机关算尽,也就耗损了福气,欠下了天道的债。

你身边想必也有这样的人。

他们出门谋生,只顾着走捷径攀高枝,结果登高跌重,白费力气;待人接物上,也是好处占尽,不留余地,结果失道寡助,一败涂地。

世界很公平,占了多少便宜,就要吃多少亏,贪了多少好处,就得遭多少罪。

做人可以精明,但太过精明,就是另一种蠢。



暴乱之初,叛军的确势如破竹。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禄山也碰上了一个个劲敌。

其中,最难啃的骨头,当属范阳户曹参军颜杲卿。

颜杲卿在胡骑遍野的河北,苦战数十天,弹尽粮绝之后不幸被俘。

他被押往洛阳,每天破口大骂,气得安禄山将其绑在桥上,用利刃刮其血肉。

但颜杲卿仍不服软,行刑人又钩断了他的舌头,致使他气绝身亡。

颜杲卿的就义,鼓舞了很多人。

颜真卿、张巡、许远、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声气相应,前仆后继。

而安禄山洛阳称帝后,却逐渐丧失了斗志。叛乱一下子进入了漫长的“拉锯时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若没有像颜杲卿这样的勇士,大唐帝国顷刻倒塌也未可知。



而今,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仍会被这群沙场英雄深深触动。

是他们让世人看到,就算身处绝境,也没有什么可以击垮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身为普通人,我们或许不会经历这样的生死较量,但生活里,却又是一难接着一难,一关挨着一关。

工作中的打击,生活中的为难,疾病的折磨,理想的幻灭……哪一样,单挑出来都足以压垮一个人。

如果遇到挫折就放弃,遭受不公就抱怨,早早认了输,泄了气,又怎么让生活向好变?

能解救一个人的,不是他人的帮衬,不是运气的转圜,而是那个坚韧的自己。



李隆基弃长安后,武将奋勇杀敌,而京城的文官们,也迎来了命运分水岭。

有人誓死不从,被斩首示众,有人屈身投敌,再享荣华,也有人在两难之间委曲求全。

其中,备受争议的,当属大诗人王维。

长安失守时,五十六岁的王维,不过是个七品小官。但却因诗名太盛,被安禄山“请”去了洛阳,做了大燕朝的伪官。

一年后,唐军克复洛阳,他在弟弟王缙的力保下免于死罪,但却始终走不出这段屈辱的往事。

之后四年里,世人只见他隐居辋川醉心山水,却不知他都饱受执念的折磨。

61岁这年,王维在写了几首诗痛骂自己后,便溘然长逝。



其实,走不出内心牢笼的何止他一人?

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沙场杀敌的机会。

只可惜李隆基不给机会,李亨完全无视,只被发动暴乱的永王李麟招入麾下。

李麟势败之后,李白于日暮穷途中,还四处干谒,最终无功而返,含恨病死。

无论是王维,还是李白,都有着不世出的才华,但或因际遇,或因能力,都没能过上最想要的人生。

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想要的得不到,期待的总落空。

想有一番作为,可天不遂人愿;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却总是心有余力不足;想出人头地争口气,却成了人群里最普通的那个。

若一味揪住遗憾不放,那我们永远都无法痛快地活一次。

倒不如,顺其自然,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从内心解绑自己。



李隆基弃长安四个月后,太子李亨称帝,并竭力扭转局面。

他求贤若渴,广纳谋士,李泌便是他请来坐镇的第一谋臣。

李泌不仅做了周详的战略部署,对李亨多加提点,更在财政、赋税、用人方面提供了诸多意见。

当时,已是皇帝的李亨,为表孝心,公开宣称,等太上皇回来,自己再做回太子。

李泌一听,立马点出此举的不妥之处:“圣上这样非但不是表孝心,而是政治试探,会令太上皇不敢回来。如果太上皇不回,朝廷势必形成二圣的分裂局面。”

他建议李亨,立马修书一封,只表达对太上皇的思念之情,请他速速回銮。

在李泌的周旋下,李亨终于在内外险峻的环境中,坐稳了天子之位。

李亨论功行赏,打算封李泌为宰相,但李泌却说:“我已报答了陛下的知遇之恩,是时候急流勇退,归隐林泉了。”

就这样,李泌舍弃一切功名利禄,安稳地走完了余生。



再看看其他人呢?

要么活得身心疲惫,一辈子小心翼翼;要么被暗算被谋杀,要么行差踏错,自毁前程。

真是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人总是走着走着,想要的东西就慢慢变多。

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子,更高的地位……

稀里糊涂地被欲望牵着走,终日没头没脑地奔忙。

等耗尽了力气才发现,欲望根本没有被满足的那一天。

沦陷在无边的欲海,就只能一口口咽下所有的苦水。

真正清醒的人,从不恋战名利。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去过想要且适合自己的生活。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又两个月。

这七年来,太多人,没来得及走出长安,又有太多人,永远回不到长安。

最终,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芸芸众生……都随着历史的车轮,成了史书上的一段字,世人的一段记忆。

就如作者所说:

“不管什么朝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也都在寻路突围,我们会付出代价,也必将有所收获。”



看完《弃长安》,最深的感触,莫过于:

人各有命,我们无法与命运较真,却也不能听天由命。

人生从来不缺意外,挑战总是随机出现。

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谦卑,秉持良善,放下执念,不被名利欲念驾驭,修炼出强大的心。

而后,事来顺应,不疾不徐地走完自己这一生。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瑾山月,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