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复制链接]
作者: 如鲸向海 | 时间: 2023-11-19 08:08:47 | 历史|
0 59

2984

主题

2984

帖子

8952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952
发表于 2023-11-19 08:08:4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路全名为仲由,子路是他的“字”,他的老师,则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子路和孔子,除了师徒关系之外,更像是朋友和家人。
不过,如果子路和孔子站在一起,那画风绝对充满喜感。
想象一下,两个身高超过一米八的山东大汉,一个文质彬彬,一个则是粗犷野蛮,这样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居然能成为亲密无间的师徒,着实让人不可思议。
但事实确实如此,自打子路跟了孔子之后,子路就身兼孔子的司机、管家、保镖等多个职务,孔子在外游学期间,无论到哪,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忠心耿耿的子路一手包办。
不过,这个令孔子拥有无限安全感的学生,却最终被人剁成了肉酱,死得极为凄惨。
那么,子路是因何而死的呢?在他死后,他的老师孔子又是什么反应呢?这一切,还得从子路当初拜师孔子时说起。

在没有拜师孔子前,子路是一个标标准准的“不良少年”。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也是鲁国人,他打小就脾气直爽,长大后更是如此,日常就是带着一群小伙伴“行侠仗义”。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所以他对文绉绉的孔子十分不服气。
在子路看来,解决问题还是要看拳头说话,而孔子所说的那些之乎者也,完全没有作用,还不如他子路的一个拳头更有效。
于是,他不仅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并且还时常冒犯孔子,比如在孔子上课的时候去捣乱等。
而这天,子路又来捣乱了,并且他还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用这种装饰来显示自己的无敌,以此来向孔子挑衅。
总之,当时的子路,活脱脱就是一个不良少年。
若放到一般人身上,碰上这么一位明显一看就不是好人的主儿,怕是当时就吓得“两股战战”,但遇到孔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按史料中的记载,孔子对子路“收服有方”,通过一番说教,加上用礼乐等进行引导,让子路顿感羞愧,第二天就身着正式的儒服,恭恭敬敬的前来向孔子拜师。
不过,个人认为,孔子收服子路的过程绝对不止这么简单。
要知道,子路历来就属于是那种“好勇斗狠”之人,况且他敢头戴鸡冠帽,身佩宝剑去找孔子,本身就是做好了打一场的准备,这样的人,怎么能轻易的被孔子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说服了呢?
而看他在拜师孔子后对孔子毕恭毕敬,将孔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等行为来看,想必是当时孔子用了什么特殊的办法,让子路彻底对他服气。
那么,孔子用了什么办法呢?以个人愚见,子路大概率是被孔子给“打服”了。

可不要小看孔子,前文也讲过,孔子也是山东大汉,且个头不低,最重要的是,孔子在做学问的同时,也是一名“武林高手”。
有史料记载,孔子力气之大,曾“举国门之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子曾经将一个重达四百多斤的城门门栓举了起来。
而这还不算完,在《淮南子》中就记载,孔子“勇服于孟贲,足摄郊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勇猛,连当时公认的勇士孟贲的对他很服气,他的速度之敏捷,比野兔跑的还快。
另外,在当时的贵族教育体系中,“御”和“射”是必须要进行学习的,也就是说,孔子还是一个骑术高手和射箭高手。
总之,孔子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个人武艺上,都远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一个文弱书生的模样。
而这样一个人,在面对“社会人”子路的挑衅时,之所以会让子路最后听他讲道理,说白了就是子路被他打服了。
毕竟,如果子路打赢了,按照他的性格,哪里会乖乖地听孔子讲道理呢?
而在子路成为孔子的学生后,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在孔子的教育下,子路成为了一名忠诚的战士。
不过,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子路虽说拜师孔子,但火爆的脾气依旧没改,说话做事还是十分莽撞,也正因为如此,子路就成了孔子反面素材的来源,每逢孔子讲课,那子路必然会被骂的狗血淋头。
但即便是这样,子路对孔子的感情依旧稳若磐石,他从不因为老师的批评而感到气恼,反而对老师更为恭敬,事事处处依旧服侍的妥妥当当。
那么说子路是“受虐狂”吗?当然不是,个人看来,他和孔子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师生情谊。
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也正是因为子路对孔子的忠心耿耿,因此孔子才会把他视为家人一般,也正因为是拿他当家人看,孔子才会对子路相当“毒舌”。
比如某次,子路因为在学习时站姿不标准,惹得孔子大怒,当场骂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就是“不得好死”。
不过,当时的子路只是憨厚地笑了笑,马上纠正了站姿,但他和孔子都没有想到的是,未来的某一天,子路的结局还真是“不得其死”。
怎么回事呢?这还得说到孔子的一个老熟人。
这个老熟人是差一点和孔子闹出绯闻的南子,南子原为宋国公主,后嫁给了卫国的卫灵公成为夫人,但她作风十分不检点,婚后还与宋国的公子宋朝保持着“超友谊关系”。
而作为南子丈夫的卫灵公,不但不对妻子的不检点加以阻止,反而更加纵容,这就让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十分不满。
尤其是在得知南子和宋朝私通之事后,蒯聩决定帮父亲出这口恶气。
因此,他就暗中和家臣戏阳速商议,计划在朝见南子时,由戏阳速出手杀了南子,原本这计划天衣无缝,但谁知道,事到临头时,戏阳速反悔了。
并且不仅反悔,还让整个行刺计划被南子察觉,于是,南子迅速逃走,并将此事告知了卫灵公。
看到心爱的女人差一点被杀,卫灵公自然是当场震怒,二太子蒯聩由于担心被负责惩治,不得不仓皇逃走。
那么,这件事 和子路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正是因为此事,才导致了子路被杀。

蒯聩逃走后不死心,一直筹划着反攻卫国夺得国君之位,而在此期间,卫灵公病逝,其死后,南子原本想拥立公子郢为新国君,但奈何公子郢推辞不受,不得已之下,南子只得拥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这个“辄”便是卫出公。
按常理来说,虽说当国君的不是蒯聩本人,但好歹也是他的亲儿子,也不是外人,因此蒯聩应该罢手,但奈何“赌场无父子”,面对权力的诱惑,蒯聩抛弃了父子之情,依旧还是j决定要夺回国君之位。
因此,蒯聩便胁迫卫国的大夫孔悝以壮大自己的势力,而当时子路,恰好在孔悝府上当“宰”,也就是孔悝的大管家。
就在蒯聩抓住孔悝,并胁迫他就范的时候,孔悝的一个家臣偷偷溜了出去,把孔悝被人绑架的事情火速通知了子路。
子路当时正外出办事,得知消息后,马上往孔悝家中赶,这意思就是要救自己的老板于危难之中,走到半路时,遇到了自己的师弟子羔,子羔劝他不要蹚这趟浑水,不然就是九死一生。
但子路执意前往,当场义正言辞地说到:“食焉不辟其难“?
这大意就是说,既然吃人家的、拿人家的了,就没有道理不在人家危难之际前去帮忙,而当他走到城门口时,当时城门已经关闭了,有人还劝他不要往里闯,不要白白送死。
但子路当时又说了一句大义凛然的话:
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子路
就这样,子路义无反顾地冲了进去,而等他来到孔悝家时,蒯聩正把刀架在孔悝的脖子上,逼着他歃血为盟呢。
见此情景,子路大声呵斥蒯聩,让他放过孔悝,但蒯聩哪里会听他的?于是,双方爆发了剧烈的争斗。
而在混战中,子路系帽子的一根带子被打断,导致帽子掉了下来,因此子路便停住了手,说到:“君子死,冠不免”。
啥意思呢?就是说,君子哪怕是死,也要衣冠整齐,所以,他便停手开始整理帽子。
这个时候,刚才围攻他的人一拥而上,用乱刀砍向子路,就这样,子路就被这群人最终剁成了肉酱。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子路的死,更多的是过于迂腐,都到了拼命的时候了,还在乎什么帽子端不端正呢?但实际上,这样说子路,真的是冤枉他了。

要知道,子路在拜师孔子之前,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社会人”,打架那是常有的事,怎么打,如何打赢,子路的经验一点都不比别人少。
况且,子路拜师孔子后,一路上的保镖工作都是他来做的,他又如何不知道打架取胜的精髓呢?
即便是子路学习了儒家的礼仪,但也不至于在那种情况下,还放着一圈敌人不管,反而去整理帽子。
况且,作为子路的老师孔子,还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话,说白了就是教导自己的学生,该出手就要出手,作为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必然时明白这个道理的。
所以,单纯说子路是因为迂腐,在关键时刻整理帽子而死,着实有些曲解他了。
按照子路的性格,个人认为,当时的情况,并非是子路停下手来整理帽子,而是子路已经身负重伤,眼见自己生还无望了,这才停手整理衣冠,然后从容赴死。
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子路,已经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我们都看过春秋时期相关的电视剧,剧中人物带的帽子我们也都见过,而系帽子的带子,是紧紧捆在脸颊两侧的。
一般来说,当时的人十分注重形象,基本上不会将帽子带歪或者松松垮垮什么的,有道是“正衣冠”,这里的冠说的就是帽子。
在这种情况下,子路作为孔子的弟子,自然也是如此,即便是他在搏斗中,也会保护自己的帽子,但在史料的记载中,系帽子的带子却断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根带子为何会断?肯定不是质量不好,按当时的场景来说,大概率是被对手的刀剑割断了。
而这就是关键所在,一个十分重视衣冠的人,帽子上的带子会在什么情况下被割断呢?必然是身上已经负伤严重,无力招架的情况下。
但凡子路有还手之力,他宁可让大腿上挨上一刀,也不想帽子掉下来。
因此,正是因为他已经没有招架之力的时候,帽子上的带子又被对方割断了,因此,子路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也知道对方不会放过自己,所以,才会在临死前整理衣冠,从容赴死。
换句话说,子路时选择了体体面面的死,不失尊严的死,而不是为了体面不要命。
那么,孔子在知道这件事时又是什么反应呢?其实,早在子路没死之前,孔子就预料到了子路的结局。
前文讲到,子路曾在半道上碰见了自己的师弟子羔,子羔劝说子路无效,之后发生了子路壮烈而死的事。
而子羔和子路相遇的事情,被孔子得知时,孔子当时就说:“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子当时就认为,柴(即子羔)会没事,而由(即子路)会死,而事实也确实如他所料,最终,子羔无事,子路赴死。
之所以孔子做出这种判断,是因为他太了解他子路的秉性了。
子路这个人,跟了孔子这么多年,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义”字,从他始终如一,且恭恭敬敬的一直服侍孔子就能看出,他恪守师徒之情,极为尊师重道。
而他到了孔悝处担任了孔悝的大管家后,那么孔悝就是他的上司,按照子路的性格,他必然会为了君臣之情,无条件的效忠孔悝。
如今孔悝有难,作为子路而言,怎能不帮?哪怕形势如同是飞蛾扑火,但子路依旧义无反顾。
所以,正是因为孔子知道自己这个学生的秉性,也知道他必然会去帮助孔悝,因此就断定,他绝对会为了一个义字,不惜生命。
而子路的死,也给孔子带来了巨大的悲伤,自此之后,孔子常有“覆醢之举”,即看到有肉酱的菜,再也吃不下去了。

因此,结合子路的秉性和行事风格,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他之所以最终会被剁成肉酱,表面上看是因为在和人搏斗时非要整理帽子,但实际上,他是为了全了他和孔悝的君臣之情,故而不惜生命选择帮助孔悝,最终在身受重伤,毫无招架之力后,选择了整理衣冠,仿若君子一般从容赴死。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