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发现一西周神秘古国,可能是《史记》春秋吴国最早所在地

[复制链接]
作者: 如鲸向海 | 时间: 2024-5-6 09:42:14 | 历史|
0 150

3024

主题

3024

帖子

9072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72
发表于 2024-5-6 09:42: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24)
在《诗经·大雅·皇矣》中,有一句:“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说的是上帝为周人开疆拓土,从太伯与王季开始,王季能够与兄长团结友爱,因此包有了四方。《大雅》是周人的史诗,从中大约可以认定,太伯确实建立了国家,而且似乎离王季不太远。
可以印证的是,在《穆天子传》里,周穆王西游路过赤乌氏,他在接受赤乌氏的礼物后,追忆了赤乌氏与周人的交往史,其中就说了这样一段话:“赤乌氏先出自周宗,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诏以金刃之刑,贿用周室之璧;封丌璧臣长季绰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以为周室主。”
原来太王亶父在岐山的时候,曾经把长子吴太伯分封到东吴,并且把长女嫁给丌璧氏,丌璧氏也就是赤乌氏。那么,太伯出奔实质上是太王有计划“分封”。
还有一些史料,也暗示太伯与王季联系紧密。《国语·晋语》中晋国大夫胥臣对晋文公说周文王“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咨于二虢”。汉人贾逵、唐固均解释“八虞”为在虞官的周八士。这种解释错误的。“二虢”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季,那么“八虞”应该是太伯和虞仲的儿子,而不会是掌管山泽苑囿的虞官。

再有就是《逸周书·世俘解》,武王克商后祭祀祖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太伯和虞公都是天子的祭祀对象。
《诗经·大雅·緜》也记载了一个虞国,“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虞国和芮国发生了争端,文王出面解决了问题。到底是什么争端呢?《史记·周本纪》说是“有狱不能决”,《毛诗传》说“争田”,大约虞国与芮国是邻国,因为某种原因发生矛盾。春秋时期的芮国在今陕西大荔,虞国在山西平陆,并不相邻;但《汉书·地理志》记载陕西陇县一带有吴山、芮水。故早在1937年,卫聚贤先生在《太伯之封在西吴》中,就主张太伯所封在陇县。
与此同时,陇县一带有个失落数千年的古国,也在考古中逐渐浮出水面,这个国家就是夨国。
早在1895年,吴式芬《攈古录金文》收录的一件“同卣”铭文就提到“夨王”赐给“同”金车和弓矢,但是对于“夨”国的实体文物,则一直没有发现。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宝鸡斗鸡台沟东区B3墓发现两件刻有“夨”的铜当卢,才证实确实有这个“夨”国存在。建国以后,夨国相关的文字资料越来越多被发现,除了青铜器外,还有玉器、陶器等。卢连成、尹盛平先生根据文物出土地,认为夨国“应在陇县、千阳、宝鸡县贾村一带”。
孙元成先生经过对夨国青铜器的整理,认为它们大多集中在西周前期,而西周穆王以后明显就少见了,到春秋时期就完全绝迹了。证明这个国家是西周初年的封国,中期开始衰弱,到西周末期灭亡。

值得注意的是,夨国国君称“夨伯”,是周天子封臣;但又称“夨王”,竟有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之意。这个问题王国维先生就注意过,并提出“古诸侯称王说”;张政烺先生对此说有所修正,认为“周时称王者皆异姓之国,处边远之地,其与周之关系若即若离,时亲时叛,而非周室封建之诸侯”。西周金文中称王的国有夨、豳、乖、吕等,都分布在周王朝的西境,很可能于周朝建立之前就存在,所以与周天子的君臣关系不如东封诸侯。
再有就是夨国的族姓,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西周晚期的夨王簋,记载“夨王作奠(郑)姜尊簋”;同时期的散伯簋,又记载“散伯作夨姬宝簋”。证明夨国与郑、散两国有婚姻关系,而周代女子的称呼,一般是父氏或夫氏加姓。那么夨王赠簋的郑姜,到底是他女儿还是妻子?散伯赠簋的夨姬,到底又是他的女儿还是妻子?春秋时期的郑国姬姓,是周宣王王子友的封国。但张政烺先生指出,夨王簋是周夷王时期的器物,故不能认定与夨国联姻的郑国是姬姓。
总体来说,夨国位于今天陕西陇县一带,存续时间大约终整个西周时代。夨国国君称“王”,可能分封于周朝建立之前,与周天子的君臣关系不太密切,族姓大约是姬姓与姜姓之一。
介绍了这么多夨国的情况,那么夨国与吴国,到底又有什么关系呢?

之前我们提到吴太伯、虞仲、吴国、虞国,其实“吴”“虞”两字通用是公认的,所以《吴越春秋》里“虞仲”也作“吴仲”。而春秋吴国的国名,其实在金文里写法很多,董楚平先生认为:“吴国国名在诸樊以前作‘工䱷’;诸樊时作‘’;阖闾时改作‘攻五’,后作‘攻五攵’、‘攻敔’,再改作‘攻吴’,最后由‘攻吴’省称为‘吴’;夫差时仍沿用最后三种写法。”这里的“工”“攻”即“勾吴”的“勾”,是古越语发音字,无实义。
主张夨国即吴国的学者,认为夨、吴、虞三字通用。“夨”在甲金文从“大”,像人体倾斜之形,或写作“夭”,区别在于左倾还是右倾。“吴”金文从“口”,“夨”声,本义为喧哗;“虞”又从“虍”,“吴”声,本义为虎类动物“驺虞”,“虞人”为掌管山泽苑囿之官。2000年底至2001年初,山西曲沃晋侯墓地114号晋侯墓出土叔夨方鼎,李伯谦、李学勤均认为“叔夨”即晋国初封君叔虞,证实“夨”“虞”可通用。
也有学者指出,夨与吴、虞的音、义均不同,故与吴、虞不能通用。其实,后世的“夨”与西周的“夨”是两个字。西周的“夨”从“大”,像是整个人体倾斜;而后世的“夨”在当时只是侧头的样子,这个“夨”才是“侧”的本字。只是从战国开始,这两个字逐渐混同,所以到《说文解字》中就变成一个字“夨”了。所以,西周“夨国”确实可以说是“虞国”“吴国”,那么“夨国”与春秋的虞国、吴国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