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皆敌的赵国,后期唯一可以硬扛强秦的国家,赵雍做了什么?

[复制链接]
作者: ejifahudu | 时间: 2023-11-10 11:54:45 | 历史|
0 60

3054

主题

3054

帖子

916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64
发表于 2023-11-10 11:54:4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时期的剧情,从大的方向来说,就是秦国如何一步步把其余六国逼死的。
戏剧的前几集,主要看到秦国是如何打击魏、韩两国的。因为,这两国离得近,而且各自占据了全部的豫西通道,所以成为了秦国东出的首要打击目标。随着各国君主的一代不如一代,都无法直接与秦国抗衡。

不过,三晋还是有个争气的后人的。赵国成为中原最后的门面,扛起了中原抵抗强秦的最后一百年,因为此时赵国有个有想法且低调务实的君主——“赵武灵王”赵雍。
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赵雍,可以说是天纵英才,他也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唯一一个堪称可以扭转历史局势的君主。在赵雍的统治下,赵国这个四面皆敌的国家最后成为六国之中,后期唯一可以硬扛强秦的国家,他做了什么呢?历史上有个特别有名的词,叫“胡服骑射”。不错,就是他力主改革,引进了“胡服骑射”,建立骑兵,才得以和秦国抗衡。

赵武灵王世袭他爹的位子后,依靠政治手腕保护国家的利益,他的一系列高明的策略,保护着赵国稳步发展,国力就渐渐追了上来。但是江湖险恶,仅仅靠外交技巧自保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套可靠的强国战略。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带军队大举进攻中山国,并占据了一些地方。然后他亲自率军北上,获得大片的土地,也是的赵武灵王进一步了解胡人的习俗,特别是了解胡人战斗力强的原因。所以,他要向胡人学习,引进胡人的战斗方式,组建骑兵部队,这便是赵国可以实现的强国模式。于是他召来谋士楼缓,正式提出了他的改革计划。

他认为要组建骑兵,骑马射箭,首要的事情就是将赵国的传统服装换掉,该穿“胡服”,要实现服装的改革。楼缓完全赞成,但是却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对。
于是赵武灵王只好与谋臣肥义再一次商量改革的时期,没想到在这关键的时候,肥义这位元老竟持支持的态度,他说:“没有信心成不了大事,不要怀疑自己的决定,否则做事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既然已经决定了,就不必再有所顾虑。你是我们的王,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预测,不要再犹豫了。”赵武灵王说:“我不是犹豫,而是怕天下人耻笑我。改穿胡服的好处很多,虽然天下人笑我,但是胡人和中山国的领土一定会落入我赵国的手中。”他下定决心,自己带头穿了胡服,当然这一举措也获得了他的叔父公子成的支持。

当然,此时他只能偷偷摸摸的推行试点,因为他怕过早的暴露自己的野心,从而招致诸侯们的联合打击。所以只能小规模地搞一些胡化的尝试,不敢放到明面上来。
大臣中还是有人反对,如赵文、赵造、周绍、赵俊等,认为传统不可更改,还是原来的服装好。为此,赵武灵王再次强调了他要改穿胡服的理由,坚决实行“胡服骑射”(穿上胡服,骑马射箭)的政策,不久就开始见效。

公元前306年开始,赵国连续十年不停地对中山国用兵。融合了胡人血统的新一代赵国军队战斗力爆表,一亮相便震惊世人,接连取得大胜。
对于中山国,赵武灵王采取钝刀子割肉的策略,一次攻占几个城池,并迫使敌人割地求和,然后又继续打,就这样逐步压缩中山国的生存空间,终于在公元前299年,赵国攻破中山国的首都,并于公元前296年彻底消灭中山国。赵国国土连成一片,大幅扩张。

大家或许有些疑问,国君要臣子该穿服务会有那么难么?而胡服会有如此大的威力么?
其实改穿胡服并不仅仅是服饰的改变,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推广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就是骑射,也就是组建骑兵,是军事制度的根本性改革。当然,只有当兵的才该穿胡服,其他平民百姓则没有强制性要求。
在早期,马对于华夏诸族来说就是一个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而胡人则主要用来骑乘。
华夏诸族,包括春秋及战国前期各诸侯国军队主要的力量是战车,步兵是战车的辅助力量,而胡人基本上都是骑兵。

玩过中国象棋的读者都知道,车只能走直线,而马则可以走日字形,其机动性则远远胜过战车,特别是在长距离和复杂地形条件下,战车的威力就大大减弱。而且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基本使用战车,所以难以区分优劣。而华夏族与胡人战斗时,战车相对于骑兵的劣势就显而易见。对此,北方靠近胡人的赵武灵王一定深有体会,而且他自己深入前线做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说到射箭,华夏诸族人与胡人都会。但不同的是,胡人习惯骑马射箭,而华夏人都是站在车上或地上射箭,效率当然胡人高些。胡人游牧民族居多,经常骑马打猎,要射飞禽走兽,他们的弓箭威力也不是华夏人可比的。而华夏人除了打仗,也不怎么使用弓箭,往往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赵武灵王特别能够意识到胡人骑射的优势,当然与赵国的地理位置接近胡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事先进行了长期深入考察。如他在公元前309年和公元前307年“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去观测中山国的情况;又到了代地,“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到了黄华山。可以说,他做了十多年的充分准备,才决定胡服骑射。
他要“骑射”,当然没人反对,但是改胡服却遭遇普遍的反对。那么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要骑射就必须传胡服,否则就推广不下去。因为,当时赵国的传统服装都形似我们现代女人穿的裙子,站在车上或者坐在车上当然没问题,但要骑马射箭是不行的。

古代,服饰和头发一样重要,服装又是地位的象征,如果要贵族穿上紧身衣裤的胡服是接受不了的,就是一般的士大夫也会把服饰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如孔子的门生子路与人格斗而被打断帽缨,他立刻停止格斗将帽缨重新扎上,还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对手杀死。

而且,华夏优于夷狄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推广初期遭遇反对的理由,大都是华夏族比蛮夷族优秀,不能开学习蛮夷族的先河。
另外,这些贵族养尊处优贯了,平时都坐车指挥战斗或后方观战,但胡服骑射对个人技术的要求比战车要高,危险性也更大,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一大难关,这一关过不去,自然而然的就被淘汰掉,如此以来,赵国的军队战斗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

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不仅使自己因此而强大,开疆拓土,灭了中山国,使疆域达到了赵国历史上最大的范围。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效仿,骑射便很快推广到各国。到了战国后期,战车在战争中基本上已被淘汰,代替的就是各国新训练组建的骑兵部队进行厮杀。
当然,传统的华夏衣服还是保留着,只有在行军出征、当兵打仗时才换上胡服的戎装,平常还是继续穿戴传统服饰。这也可以看出衣冠作为一种文化、礼仪和传统,是相当难改变的。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