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亲历的三个真实故事:“儿子为父亲写下厚厚一本抗癌笔记”

[复制链接]
作者: datatune | 时间: 2023-10-11 02:32:32 | 英语家园|
0 83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220
发表于 2023-10-11 02:32:3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范瑞 霍大柱 张勤 王丽新

俗话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临床医生的培养周期长,需要经过八年医学院的学习,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同时进行科研能力训练,毕业后满足临床实习、规培的考核要求后,才能成为一名拥有独立处方权的医生。

然而循证医学背景下诊疗指南会不停地更新,一位优秀的医生可以通过开展临床试验来优化指南,甚至可以用证据级别较高的试验结果推翻既有的治疗手段。因此,工作后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每位医生的必修课。

求学生涯的漫长和终身学习的要求吓退了很多填报志愿的学子,但依旧有无数人在这条路上前赴后继。

医生这份职业是一个以“有时去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为主旨的工作,它在辛苦中给人成就感和幸福感。

当我们面对疾病,与患者和家属并肩作战,他们发自肺腑的感谢像是一个个热情的火种,激励着无数医生在滚烫的职场中对辛苦的工作甘之如饴。

我是千百万医生中的一员。从医七年,依旧无比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此记录下我临床工作中的几个小火种,用以纪念过往的青葱岁月,点亮之后的漫漫行医路。



一位呼吸衰竭的患者的转危为安

在我做住院医师的第四年,终于可以在科室独立值班了。

医生值班需要处理全科室夜间的紧急突发事件,要求是让全科室每位急症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救治。

那是一个天空布满炫目彩霞的黄昏,病房里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配餐阿姨发放盒饭的工作接近尾声,值班护士在病房里来回穿梭,按下一个个床铃,解决每位患者的诉求:有人在更换补液,有人在检查创口,有人在发放明天的检查预约单……

与床位医生进行重点病人交接班后,我打开手机准备点餐,这时候接到护士的电话,有一位患者胸闷症状不断加重。

我停下手头的事,打开患者的病例资料。

这是一位患有尘肺的老年男性患者,胸部CT表现为多发肺气肿肺大泡,氧分压在吸氧状态下可以达到70以上,目前胸管引流中,白班时候的生命体征都是正常的。

我需要判断患者的胸闷是长期存在的稳定症状,还是新发的进行性加重的症状,因此在了解病史后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去看病人。

病人捂着胸口说:“下午开始胸闷越来越厉害,看医护人员辛苦,不忍心麻烦你们,到现在实在忍不住了。”



来源:全景视觉

直觉告诉我患者的肺部极有可能出现了新的情况,听诊验证了我的猜想,右肺几乎听不到呼吸音。

我简单告诉他:“以后不要忍受疼痛,症状对医生来说是重要的线索,你要早点说出来有利于我们解决你的问题。”

说罢,赶紧回办公室开出血气分析和床旁胸片的检查单,打开胸片后我顿感不妙,右肺气胸量超过90%,必须立刻进行胸腔穿刺术,否则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会越来越重。

思考间,护士跑过来说患者喘不上气了,开始出现出冷汗、腹式呼吸等症状。

我们几个大步流星赶到病房,家属焦急地陪在床边无所适从。

我让值班护士备好胸穿包,准备立刻行床旁胸腔闭式引流术,话音刚落便打电话给患者的主诊医师,医生间的沟通精简而切中主题,简单几句话她就明白了情况危急,同意了我的治疗方案。

得到了主诊医师的支持,我立刻至床边开展抢救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后来的住院医师工作中,我做过无数次胸腔闭式引流术,包括胸腔积液置管和气胸置管,对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心,但现在我却有些慌神了。

因为我面前是一位呼吸衰竭的患者,他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

这时候精准的定位、标准的消毒以及如何麻醉进针回抽这些知识点全都被冷汗淋漓、大口换气、四肢抽搐的现场打乱。

看着病人逐渐开始神志不清,我感到自己的双腿渐渐麻木、战栗,但心里慢慢升起一个声音:你是医生,你要稳住,只准成功不能失败。

我打碎自己的恐惧和慌乱,提高音量镇定地对患者说:“别怕,放松,你在医院,医生和护士都陪在你身边。”

同时,用最快的速度定位、消毒、麻醉、进针、抽气。

随着抽气量越来越大,病人逐渐从缺氧的惊恐中平静下来,四肢抽搐的状态渐渐缓解,呼吸也越来越平稳。

紧接着,我做好了置管、调整负压等操作,患者转危为安。这时候他的主诊医师也赶到了病房,我们相视一笑,长舒了一口气。

后来在写病程录的时候,患者家属来到办公室说:“我父亲说您救了他的命,他以为自己要死了,您是他的救命恩人。”

我指了指屋顶并不存在的监控,推掉红包:“拿回去给你父亲买点营养品补补身体吧,救人是医生的工作,是我们应该做的。”家属这才不好意思地走出办公室。



来源:全景视觉

写完病程录后,收到了主诊医师叫外卖送来的汉堡和可乐,我赶紧狼吞虎咽,牛肉和酱汁在齿龈间翻转,感觉像是从来没吃过的美味一样。

经过这件事后我越来越自信,但不久后就发现这种“治愈”的病例在临床工作中仅仅是少数。

我们的科室主要收治肺癌患者,病情较重,大部分人都谈癌色变,然后轻言放弃,这让我们医生很痛心。

因为我们希望的是,帮助更多的患者争取最精准的诊断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好让他们获得更长的生命。



一次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

这个故事就是一次成功的“帮助”之旅,我经常把这个病例拿出来讲给别的患者和家属听,向他们证明争取治疗就还有机会。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48岁的中年男性和他的妻女。

那是一位病情发展特别迅速的患者。当地医院胸部CT提示右上肺占位,便立刻到大医院来看病,入院后全身检查提示多发骨转移、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发脑膜转移,刚入院时患者有头晕头痛、言语不清和对答不切题的表现,这说明他的脑转移比较严重,除非尽早用上适合的治疗药物,否则命不久矣。

我们希望他的病理诊断越快越好,因为只有病理诊断清楚了,才能用上治疗药物,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作为病人的住院医生,我把他的每一项检查都加速推进。

所谓“加速度”的落实就是我要陪着他做每一个检查,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保证最早一批上机化验,尤其是锁骨淋巴结活检的检查,这对明确诊断来说至关重要。

虽然我们创造了最快的速度,但住院第二天他还是出现了意识障碍和行为失控:感觉自己处在危险之中,从病床上挣扎着起身,大声呵斥周围的人,甩开妻女和护士,在病房的通道里大步疾走。

忙乱中他把女儿甩开,小姑娘的手臂撞到门框上。她眼里噙着泪,捂着胳膊呆立在原地,不知是摔疼了,还是看着失控的父亲心疼。

我们用约束带把患者固定在病床上,不久后他又变成嗜睡、对答不切题等神志不清的状态。

更糟糕的是,患者的血小板也在进行性下降。我们意识到再拖延下去他就没有诊断和治疗的机会了,但在可控的风险下加速患者的诊断时间或许能够救他一命。

接下来,我们详细说明穿刺风险和必要性,帮助家属共同照护,加急做好有创检查。



来源:全景视觉

当与死神博弈时,每个医生都会被英雄主义情怀所驱使,成为一名所向披靡的战士。

联系血液科急会诊,向病理科说明患者病情,血液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我们,一路走来,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医院各个科室被这场时间赛跑点燃斗志,参与的每个人都在为这位患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终于获得EGFR L858R突变晚期腺癌的诊断。

但患者的妻子在这个时候有些犹豫,她得到了想要的答案,知道自己的丈夫变成今天这样是因为得了晚期肺癌。

她似乎知道这是不治之症,治疗还是放弃,此刻神志异常的丈夫无法给她任何意见。

选择,带给这位温顺的妻子很大的压力。

我们医生这时候能做的,就是帮助她了解和认识这个疾病的全貌,从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治疗费用、治疗有效率、生存时间到治疗可能出现的副反应,都要事无巨细。

医疗诊断和治疗方案与其他搜索引擎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不同的,原因是治疗方案更新速度快,而治疗方案不同,它的有效率和生存期肯定是不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搜索后觉得肺癌是不治之症,但在医生口中总会得到不一样的看法的原因。

我详细跟她说了治疗的有效率高、副反应小,帮助她更加客观地认识这个疾病的全貌,最后她从我们手中接过了对抗死神的接力棒,决定让丈夫接受口服阿美替尼治疗。

后来,这位患者神志不清的症状慢慢得到缓解,在3年4个月之后的今天,仍然在继续靶向治疗中。

目前他神志正常,生活自理,三口之家的生活回归平静。



来源:全景视觉

相似的战役每天都会在医院打响,癌症确诊和治疗的过程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当与死神对峙,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会化身白衣战士,与家属一起并肩作战,但是最终的结果不会都以胜利告终。

我们医院接诊的大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在一次次治疗后都会走向生命的终点,但我们会倾尽所能,帮助每一位患者和家属。

只不过,更多的时候,是“总是在安慰”。



一段父与子的抗癌之旅

当一个人遭遇人生变故的时候,会出现性格改变,生病就是其中一种考验。

肿瘤患者身体和心理的痛苦,没有谁能做到完全地感同身受,除非是深爱他们的人。

我的患者里就有这样一对父子,患者的儿子是航空公司的地勤,是父亲的小儿子,却是陪父亲最多和问医生问题最多的家属。

随着病程越来越长,他竟然可以脱口而出“上腔静脉综合征”“癌痛”以及“无进展生存期”等这些医学专业词汇,并参与到父亲治疗方案的制定上。

他的父亲因为腰痛不适在外院骨科看病,腰椎磁共振提示腰2椎体及左侧附件信号异常,首先考虑是转移。

骨科医生给他做了腰椎肿瘤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理提示转移性腺癌,但免疫组化无法提示来源,同时胸部CT提示肺内占位,便来到我们团队寻求诊断和治疗。

经过肺穿刺、气管镜等检查明确为多发骨转移的晚期肺腺癌,且无基因突变,只能做化疗结合免疫治疗。

诊断大约花费了一周左右,我惊讶地发现,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他学习了很多肺癌相关的知识,我跟他的沟通非常流畅。

他提问我回答,你来我往,有点像医生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我在心里感慨:真是个好勤奋的儿子。



来源:全景视觉

然而患者在每月一次的抗肿瘤治疗中并不顺利,其间发生了骨髓抑制、心包积液引流、血液高凝状态、肺部感染等,每一次都有可能要了他的命,他的精神状态渐渐萎靡下来。

儿子的表现像是晴雨表一样,遇到新的突发情况,担忧之情掠过他的眼角,儿子会下意识地消沉一下,然而很快恢复乐观的神态,一边询问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一边鼓励父亲继续抗癌。

父亲在儿子的陪伴中变得平静,更加信任我们,因此每次办理住院都乐呵呵地向我报到:我感觉越来越好了。

看着他们父子间的互动,我想:这世上,大概没有比爱更珍贵的东西了。

真正的坚守与爱,是生活里的陪伴,藏在相处的一言一行里。

儿子写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每一次治疗后出现的症状,验血报告里的异常指标,目前服用药物的记录,事无巨细。

父亲每次住院,我们俩都会默契地核对他的笔记,在家里有突发情况,他会第一时间发我微信,并把处理方法记录下来,下次自己就可以熟练地解决问题。

爱所向披靡,却也无法治愈肿瘤,他的父亲还是在一年后去世了。

我当时心情很低落,下班后走在路上,天空铺满粉红色的晚霞,发微信给他:

一路走来感觉你父亲越来越疲惫,你却对就诊流程和疾病知识越来越熟练,没一点消极的感觉,我觉得很了不起。

后来我才知道他换了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定居国外。

我不知道这跟他父亲的离世有没有关系,但我相信,这一段父与子的抗癌之旅,他坚定地站在父亲轮椅的背后,是父亲阴霾心路里温暖的光。



来源:全景视觉

旅程里我看到的和没看到的数不清的隐忍和付出,都让我潸然落泪。过了许久,他回复:父亲走得很安详,感谢你们。说罢,发来一封长长的感谢信。

信里的这些话,我始终不会忘记:

有时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也是我带父亲在贵院就诊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

“医生们精准的诊断和措施、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不仅一次次将父亲从死神手中拽回来,也更坚定和激发了我父亲的求生欲。

每一次住院,父亲眼中都闪烁着希望,总是和我说见了你们就总有办法。

“在当前医疗技术条件下,恶性肿瘤低治愈率是个难以改变的事实。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离不开高精尖的科技、精湛的技术、充足的知识储备,也同样需要人性的光芒与对生命的敬畏,如此才真正称得上仁心、仁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