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名场面长平之战,让我们用影视画面和沙盘地图来细解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3-9-26 03:50:16 | 历史|
0 17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9219
发表于 2023-9-26 03:50:1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平之战前,商鞅变法已经在秦国推行了百年,秦国的整体实力已经远远超越六国。特别是在长平之战前的三次重大战役,对于六国军事、领土、士气、经济的打击非常大。第一战是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白起率军以少胜多,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此战之后,韩国被彻底击溃,从此再无一战之力,魏国元气大伤闻秦色变,自此不敢单独与秦国对抗。

韩魏互相拆台是最大的败因
第二战是公元前278年的鄢郢之战,这一战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鄢郢,楚国军民伤亡不可计数,保守估计也有数十万之众,而且楚国还丢失了四分之一的土地,秦国的巴蜀之地此战之后成为秦国类似关中地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外侵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保障;楚国从此国力大衰,战国国土最大国民最多的国家走下了历史的高位!

鄢郢之战堪称惨烈
第三战是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这一战又是白起斩杀赵魏联军15万,其中两万赵军是被俘后双手捆绑扔进黄河溺亡的,自此三晋中魏国也被打断了脊梁,退出与秦国抗争的行列,而赵军损失不大,仍有一战之力,值得一说的是,这场华阳之战的起因是赵魏联合攻击韩国争利,秦国出于保护自己的利益派兵援助韩国,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晋已经彻底分裂,很难形成合力,这也为日后长平之战赵国的孤立埋下了伏笔!

华阳之战也是白起的杰作
经过这三次战役,韩、魏、楚三个国家已经无力抗秦,燕国长久积弱又不与秦国接壤暂且可以不论,齐国在五国伐齐一战中几乎被灭国,国力急剧下降,也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能力和决心,唯一有能力单独和秦国一战的也就只剩下赵国一家了!

长平之战前的六国
大家其实可以看看上图,绿色的韩国其实有点像阿拉伯数字8,两头大,中间小,中间的那个结合点就是韩国的重镇野王,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攻取了野王。自此韩国被一切为二,北部就是上党郡,南部就是都城新郑。韩国畏惧强秦,很快就向秦国求和,愿意把上党郡那么大一片领土奉送给秦国,期望换来和平。但是包括冯亭在内的两任上党郡郡守都拒绝把上党郡交给秦国,冯亭最后做出的决定是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这是一条驱虎吞狼之计,是想用上党郡的土地让赵韩联合对抗秦军,趁势恢复韩国疆土的绝地反击。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最终的走向绝非冯亭想的那么简单。

冯亭的妙计
其实对于送上门的上党郡,赵国国内的意见也并不统一,多番争论之后,平原君赵胜主张接收的意见占了主导地位,赵孝成王随后也决定接收上党郡。抛开赵国对于领土的贪婪,仅仅就军事角度来说,上党郡也是赵国必争之地:这里距离赵国都城邯郸仅仅200多公里,而且还是居高临下之势,在冷兵器时代这是兵家大忌。秦国一旦占领上党郡,快马不出五日即可抵达邯郸城下,对赵国产生的是实际性的威胁,所以赵国在上党郡的问题上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让廉颇率领赵军前往上党郡驻防,而与此同时,费时费力攻打韩国最终却一无所得的秦国就一定是怒不可遏了,秦昭襄王命左庶长王龁带领大军攻击上党郡,王龁沿河突进,与廉颇率领的赵军在长平附近对峙。长平之战拉开帷幕!

长平之战前的态势
秦军率先发动攻击,赵军连败,先是失去了险要的关隘高平关,然后失守第一条防线的核心光狼城,至7月,赵军已经失去了古丹水(现在丹水已经消失)以西的控制权,在古丹水以东筑起营垒开始防守。大家看下图,蓝线就是古丹水大致的流向,这个时候廉颇的战术就是龟缩不出,拖耗秦国,看准时机进行反击。依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廉颇的战术是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的,赵军弱秦军强的态势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只能伺机而动!

简易的地图
在战场形势上,赵国只不过是刚刚稳住局势,而在自己国运之战的必胜决心上,赵国却早就产生了动摇。赵孝成王一边派遣使臣前往山东诸国寻求合纵的可能,一边还是派了郑朱前往秦国寻求休战。范雎利用了赵国求和的机会,一方面款待郑朱麻痹赵国君臣,一方面让山东诸国觉得秦赵和议在即,在这样的形势下,山东诸国都对赵国死战到底不抱有信心,放弃了赵国合纵的邀请,而赵国只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死战到底了!其实当时秦国并非没有顾虑合纵的威胁,按照史书记载,秦国制定的策略是无视三晋,只看齐楚: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则攻之!但是齐楚最后的态度是非但不出兵,连粮食也不肯借给赵国,可见秦国在外交战略上的成功!

赵国求和
比决战态度更让人担心的是,赵国的国力早已无法继续支撑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从公元前262年进军上党郡到260年开战,两年的时间里赵国每天都要供给数十万将士的军备粮草,巨大的消耗让本就经济实力平平的赵国精疲力竭。廉颇的坚守战术虽然可保赵国无虞,但是这个战术是需要财力物力做支撑的,哪一天赵国断粮,那就是全军溃败之日。此时对比赵国,秦国国力的强盛就特别明显了:秦国运粮的路程是赵国的两倍多,兵力也多于赵国,所以为长平之战花费的钱财远在赵国之上,但是秦国却一直保证了前线部队的供给。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赵国最后在长平采取进攻的战术,其实也是为局势所迫的奋力一击!

被拖垮的赵国
在多方压力的逼迫和秦国反间计的作用下,赵孝成王最终还是选择用赵括代替廉颇出战。赵括替代廉颇的同时,还带去了增援前线的20万赵国军队,这支援军几乎集合了赵国所有可以拿得动武器的男子,但是整个赵国毫无怨言,甚至连许多平时骄奢淫逸的贵族此时也倾巢而出,只为所有赵国人都知道,这是赵国击败秦国最后的机会。

赵国最后的机会
这边赵国换帅,那边秦国很快得到消息,武安君白起星夜赶赴长平替代了王龁。秦军对于白起的到任是保密的,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是一条铁令,这条保密条例被执行得如此彻底,以至于直到赵括落入白起圈套之后,他才得知对手已经不是王龁。白起到达军中之后马上调整了秦军的布置,在西山岭设防,堵住了赵军跨过丹水之后的攻击路线,并拖住赵军主力,然后派遣一支2万人的轻装部队绕道长平关之后,堵住赵军退路,派遣一支5千人的骑兵,切断大粮山和韩王山之间的联系。赵军的粮草辎重都在大粮山,但是大粮山兵力较少难以实行机动,主力部队在韩王山,但是没有粮食,无法久战,所以此时赵军已经首尾不能相顾,主力被围在一个三角形的区域里,败相已露!

长平决战
虽然赵军被围,但是赵军数量实在太多,秦军围歼赵军是没有把握的,白起命令部队只围不打,消耗赵军粮草补给,赵军不愿束手待毙,奋起突围,但是秦军依靠地势之利固守,赵军反复冲击依旧无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军粮食告罄开始杀马,部队的战斗力和机动力继续下降,突围愈加无望,到被围的46天,赵军死伤者、饿死者不计其数,赵括组织最后的突围时也被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兼之无粮支撑,只得投降秦军。

赵括的最后一击
白起之后坑杀了投降的赵军,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公案:究竟是秦王下令还是白起嗜杀?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并没有那么重要。杀降是秦国削弱山东六国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不杀赵国降兵,就必须用粮食填饱他们的肚子,秦国负担自己的部队已经是勉力而为,何来能力去再养几十万赵国的降兵?所以杀降是秦国和白起唯一的选择!

杀降
长平之战后,白起亲率大军准备继续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进而一举灭亡赵国。但是秦王权衡诸国可能合纵的情况,最终采纳了范雎议和的建议,秦国失去了攻取赵国最佳的时机,数年后,秦军再次围攻邯郸,被信陵君击败,秦王深深后悔当初未听白起之言。不过还有对于秦国来说更不可思议的事情:3年后,白起被秦王赐死,一代战神归天,六国弹冠相庆!

这是范雎劝谏秦王的话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结局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所谓“长平之战,血流漂橹”,几千年来都是中国人形容战况惨不忍睹的形容词,这场战役深刻改变了战国的走向,赵国不可避免地衰败,秦国虽然也损失了近30多万精锐的士卒,但是扫平了东进最大的障碍,战术和战略上的胜利不言自明。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已经颓势尽显,除了合纵,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挑秦国,然而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不可能诚心合纵,即使可以短期携手,又难以长期合作,这些都为秦国最后统一天下做了准备。

油画长平之战
今天说长平之战,并非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而是希望读者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看当下发生的一些国际事件。历史并非不会重复,也不是一成不变,但是国力永远是支撑一个国家进行战争最主要的因素,这个命题是不会变的。很幸运,我们的国家在最近的四十年里,恰恰就是在迅猛增强国力这条路上坚定地走着。老实说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穷得只能靠打仗来翻身,那才是到了真正崩坏的边缘!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