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礼学来看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复制链接]
作者: 叶落之森 | 时间: 2023-9-15 21:01:32 | 历史|
0 66

3992

主题

3992

帖子

1万

积分

博士后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1976
发表于 2023-9-15 21:01:3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研究孔子的礼学,必须首先明

孔子的“礼”是经过长期发展而来的。最早的“礼”,大多属于这一类。周初,周公旦制礼,“礼”的范围就逐渐扩大,不但冠婚丧祭有礼,朝觐聘周有礼,出征凯旋有礼,士相见、乡饮酒有礼,甚至宫室、宗庙、车服、器物,也都是依照尊卑贵贱亲疏远近的等级次序,予以严密的规定。
01
孔子的礼


的“礼”,是循着春秋以来“礼”的发展趋势而加以新的内容的。孔子这里所说的“礼”,就是广义的礼(理),并不是说“周礼”就有这么详细的规定的。

因为广义的“礼”就是理,所以在孔子的学说当中,“礼”一方面是人的行为的准则,另一方面又是人的行为的尺度,只有合于礼的才是“中”(恰当),不合礼的就是“不中”(不恰当)了。所以说“夫礼所且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
至于赋予“礼”以新的内容-“仁”,更是孔子对于礼学的一种贡献。孔子的“礼”是春秋以来“礼”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
夏变为商,商变为周,周礼也势在必变,这一点,孔子是知道得很清楚的。这里所谓“因”,是指礼仪习俗、典章制度的继承性,而“损益”就是它的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变化改革了。孔子虽然也说过“从周”,这也不过象后来荀子所说的“法后王”一样,并不是说一切都是西周好。

即以继承前代文化而说,孔子也是主张“择善而从”,而对于周冕,孔子虽然承认

冕是合礼,但以其细密难继,不如栋质的易成而省费,因而赞成由嘛冕改为难继。可见并不是墨守“周礼”。只有“拜上(拜于堂上)”,孔子认为不合礼的原则(敬),不如“拜下”

好。
孔子对于“周礼”,有继承,又有扬弃,这不是很明显的吗?
这正如前所说,“礼”是随时损益的,时代有变迁,礼制也不能不随之而改易。即如《公羊传》所轰“世卿非礼”(隐公三年),更可明显地看出:这个“礼”已是孔子的“礼”(举贤),而不是周公的“礼”(亲亲),因为按照“周礼”来说,周召二公的子孙,正是世世为王朝卿士,怎么能说是“世卿非礼”呢?

又如后面谈到孔子反对季孙“用田赋”所说的几句话“君子之行也度于礼,因为“周礼”根本不会有这么规定,这是谁都知道的。所以,如果一看见孔子所说的“礼”就以为是讲

“周礼”,那在方法论上是有问题的。
“礼”的最大功用,从“周礼”说,主要在于维持统治阶级(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所以对于尊卑贫贱、亲疏远近,必须有严格的区别,丝毫不能逾越。这种等级秩序,不但奴隶社会需要它,封建社会也
还是
需要它。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旧的一片混乱与破坏。
孔子出生春秋后期的鲁国,对于当时礼制的破坏,确是表示无限的痛惜,认为这是社会混乱的根源。他因为受了历史条件的限制,当然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旧礼制的破坏是社会剧烈变革的结果。

鲁国执政大夫季氏(季孙)在祭礼祖庙时,使用天子的八侑(乐舞,每侑八人,大夫只能用侑),孔子慨欺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侑篇》)他认为要使社会安定,就必须有一种人人共守的行为准则,才不至互相争夺。
这种人人共守的行为准则就是所谓“礼”,而“礼”又是有一定的尊卑贫贱的名分的,所以要“复礼”就必先“正名”。在孔子看来,“正名”正是“复礼”的必要前提。如果名分一乱,“礼”也无从谈起了。
孔子所必极力主饭“复礼”,其主要目的,就在消弭统治阶级间的争夺,重建新的社会秩序。这种新的社会秩序就是新兴地主阶级的秩序,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是适合于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的。

02
礼的起源说
战国时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荀子说到“礼”的起源说,尽管荀子所说的“礼”(义、法)与孔子所说的“礼”(理),其内容并不完全一样,但他们都把“礼”作为防止就治阶级内部争夺的重要工具,则是完全一致的。
随着汉代封建政权的确立,更需要以“礼”来加强统治,汉初封建政论家贾谊对于礼的功用有很清楚的说明,到了汉代,“礼”已成为封建道德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所认为比较有效的工具,我们看了这一段话,不是更明白了吗?
以上所及,只是“礼”的功用的一面,是大家所熟知的。其实孔子的“礼”,除了维持等级制度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功用,那就是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如有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孔子的“礼”所以会有这种功用,是由于它已赋有一种新的内容,这就是“仁”。

在孔子看来,如果统治者的行动和措施,都能
一本
于“礼”(具有新内容的“礼”),不但可以调整统治阶级间不正常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使得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关系有所改善。
这里所说的“礼”,当然不是指的升降揖社之节,尊卑贫贱之差(“周礼”),而是指的统治者的行动措施,必须从爱人的观点出发,从忠恕之道出发,这就是所谓“仁”了。
《论语》里面讲到“仁”的地方很多(讲“仁”的五十八章,用“仁”字一百零五个),内容没有一处相同,最重要也是最概括的一种解释,就是孔子答复樊迟间“仁”所说的“爱人”。

在孔子看来,“礼”决不能仍旧停留在旧的形式上,必须给以新的内容-“仁”。没有“仁”做内容,这个“礼”便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躯壳,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效用和价值。
为什么“礼”,必`须以“仁”为内容呢?因为仁字从人从二,实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孟子说要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统治阶级的关系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就必须事事从爱护别人(“仁”)、关心别人(“忠恕”)的观点出发,然后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决不是依靠繁文缛节的礼仪或欺骗,强制的手段所能收效的。
只有明了孔子的“礼”是以“仁”为内容,我俩才能真正懂得孔子所说“竞己复礼为仁”的一样。
因为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密切关联的,“为仁”是“复礼”的核心,所以“复礼”便成为“为仁”的手段了。如果只是指的已经在事实上失去效用的“周礼”,那“周礼”讲得再好,和“仁”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会“归仁”呢?

有的同志说,两周是“礼不下庶人”的,到了孔子,礼就下到庶人了。这当然是一种进步,是庶民地位上升的反映。
但我们还要指出,孔子的“礼”
所以
能下到庶人,主要是因为它已赋有一种新内容,不是局限在原来形式上的“周礼”了。
孔子当时所以要特别提倡“仁”,但是究竟要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意图呢?依照孔子的意

,总的说来,就是要事事从爱护别人、关心别人的观点出发;更具体
的说
:在统治阶级内部,就要正名、复礼、兴仁、讲话,对于统治阶级(民),就要减轻剥削和压迫、改善人民生活,并注意教育(详下)。
所以孔子的“为仁”,是有其具体的内容的,并不是
完全
一种空想或幻想。因此我们就不能设想孔子的“复礼”既然要以“仁”为内容,而在社会方面却反而顽固地主张恢复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所以单单凭“复礼”二字来肯定孔子是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并赋以新的内容,而且要统治者自己先从上做起(这是孔子思想的统治者利用孔子维持等级制度的主张,把儒术提高到独尊的地位,作为巩固封建统治、麻醉广大人民的工具,而“礼”成为绝对化、片面化,这是应当区别清楚的。
03
结语
当然,孔子的“礼”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既要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即不能不主张维持等级制度,而对于越礼犯分的“乱臣贼子”尤其表示不满。据说《春秋》就是为了“正名分”而作。孔子在朝政上,虽然有他自己的理想,并认为朝政好坏的关键是在上而不在下,但对于“君不君”的时候,就觉得无能为力。
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思想就不免存在着矛盾。
这一方面是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在这时还很薄弱,而且正在和旧贵族展开斗争,不可能与国君立于对抗地位;一方面也是由于孔子“礼”的学说本身所决定,不能既主张“有礼”,又

提倡“非礼”(“不逊”),因而表现为比较缺乏反抗性。

这也就是两汉以后,历代封建
统治者
所以特别尊崇孔子,并把他的学说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尺度来衡量古人,要求古人,但孔子这种维持等级制度的主张,在中国长期的封建主义时代,的确有重大的影响,这是应当予以严肃的批判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