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杀一人升一级,杀二十人就能升满级?

[复制链接]
作者: <逆流佳人身旁> | 时间: 2023-9-15 04:44:24 | 历史|
0 56

3172

主题

3172

帖子

951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16
发表于 2023-9-15 04:44:2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只能说,如果你真的以为杀一个人就升一级,杀20个人就能升满,那就太天真了,秦朝实行的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可没这么简单。
举两个例子:
战神白起,堪称七国第一猛将,担任秦国主将30余年,攻城70余座,杀敌百余万,可以说为秦扫平六国立下不世之功,最后的爵位才是大良造(十六级),并没有满级。
商鞅,这套东西就是他自己设计的,商鞅最大的贡献自然就是“商鞅变法”,具体就不说了,如果说白起是从军事上决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武力基础,那商鞅变法则是从制度层面为秦国构建了领先的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讲,商鞅变法的功劳一点也不比白起小。
但是商鞅最后的爵位同样也是16级的大良造。
所以你现在还觉得杀十几个甲士就能成左庶长、大良造吗?

商鞅像
二十等爵制
战国以前基本实行的是分封制,在这个制度下,社会各阶层有着森严的等级而且非常固化,说白了就是奴隶的后代还是奴隶,农民的后代依然是农民,诸侯的子孙永远是子孙。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奖励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阶层固化,给普通人一个向上晋升的通道,其实更像是画了一张大饼,但事实证明确实有效,秦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动摇了封建贵族的利益,秦穆公死后,商鞅也落了一个被车裂的下场,这就是后话了。
简单来说二十等爵,就是把军功爵位分为4等20级,分别是:
一等士爵,从低到高分别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 二等大夫爵,从低到高分别为: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 三等卿爵,从低到高分别为: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 四等侯爵,从低到高分别为:内侯,彻侯;
这里面每一等级都有不同的田、宅、食邑、封户、岁俸的标准,不是重点讨论的内容就不多解释了。另外,其实还有几个“潜规则”要说明一下:
1、关于获得军功的方式,《商君书·境内》有记载:“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爵首”可不是指随便一个人的脑袋,这里指的是有爵位的人的脑袋,普通士兵、奴隶这些可不行;
然而,有爵位的人一般又都大小是个官,起码是有人保护的,更不容易被杀,所以单这一条就不容易做到;
2、爵位关键时候能保命,秦国自古就实行严刑峻法,注重轻判重罚,还搞连坐,所以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获罪,如果这个时候你恰好有爵位在身的话,那或许可以逃过一劫,代价就是爵位会被免掉,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功过相抵的买卖。
3、军功可以继承,即使战死沙场,军功也可以记在家人的身上,而且三级以上的爵位,后代是可以继承的,只不过会被降级。但军功同时也可以被免掉,如果在战争中出现避战的行为,就要受到处罚,还要连坐同队伍的人。
总之,这套军功奖励机制极大刺激了秦人打仗建功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打起仗来也各位勇猛,战斗力极强,这就是秦军制胜的法宝。

二十等爵
靠人头升级,只适用于“新手”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战场上杀掉对方一名有爵位的甲士确实可以进爵一级,杀两个进两级,杀三个进三级,杀四个进四级,成为不更,这个一点问题没有。
这个阶段士兵一直是处于士爵这个等级的,但当他继续杀敌到第五人时,晋升规则就变了,他并没有由“不更”晋升为“大夫”,而只额外获得五户仆人的奖赏。
《二年律令·捕律》明确规定:“其斩一人若爵过大夫及不当拜爵者,皆购之如律。”
意思就是如果杀了一个敌人,爵位要到大夫或者不够授予爵位的时候,按规定用奖励代替。
看懂没有,当士兵从一个等级向另一个等级跨越的时候,游戏规则就变了,不仅仅是杀人那么简单了,所以说想靠拿人头升级,只能呆在“新手区”。
高等爵位怎么升级?
当一个人的爵位即将从“士爵”跨到“大夫爵”等级的时候单纯靠个人拿人头是不行了;
一般认为,到了“不更”这个爵位阶段,在军队里面至少也应该是屯长或者百将级别的军官了,手下至少也有着大几十号甚至上百号士兵了,也就是一个团队的长官了。
有人会觉得手下都有人干活卖命了,升级岂不是更容易了?其实不然,反而更难了!
这就跟秦国当时的军队编制有关系了,当时秦军的作战单位基本分级标准是:
秦军以五人为一个“伍”,由伍长指挥; 十人为一个“什”,由什长指挥;五十人为一个屯,由屯长指挥; 一百人为一个“卒”,由“百将”指挥; 五百人设一名“五百主”; 一千人设一名“二五百主”。
所以,基本上5人以上的队伍都算团队了,对于团队作战是另有限制要求的。
1、队伍中若有一人逃跑,其他人则会被连坐处罚,当然,如果团队能杀一人,则处罚就免了;
(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
2、如果将官战死,卫兵要受刑罚。
(战及死吏,而轻短兵。)
3、将官要有杀敌战绩,不然就要被砍头。(
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

4、多杀敌人超过33人才能升爵。(
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盈论”这个规则,说白了其实就是不能亏本,要“盈利”,盈利当然要刨除掉己方队伍损失的人才算“盈”。
要知道,一个100人的队伍,排除掉自己的损失,还要杀掉对方超过33人才能满足“盈论”的要求,屯长、百将才能升爵一级。
在那个基本靠人面对面互砍的冷兵器时代,这个要求可以说是极为苛刻了。
当然,这里的33人可以是普通士兵,奴隶这些人,自己队伍中的普通士兵也依然可以凭借拿人头获赐爵位,只有将官是需要靠团队战绩来升爵的。
所以,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基本上升到“不更”,然后又能保住小命,还不被获罪免爵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继续往上升难如登天。
这里再多说几句,“盈论”这个硬指标一直伴随着高阶军官的晋升过程,而且越往上越难。
当年长平之战中,白起率军斩杀赵军四十多万,但秦军也死伤过半,按照伤亡抵消的原则来算,长平之战同样达不到军功晋级的条件。

白起
卿爵——传统贵族的自留地
都说商鞅变法损害了传统贵族的利益,这么说也没错,但商鞅的目的绝不是借变法颠覆贵族,而只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军功,不要一味靠贵族特权尸位素餐,不思进取,坐吃山空。
所以,在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中,早就给他们留好了一大片“自留地”——卿爵。
从上文我们也不难看出,普通士兵一辈子能混到士爵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即使有个别猛人能突破第一级别,到达第二级别,那也是少之又少,更不可能到达第三级别的卿爵了。
大夫爵的最高级别为“五大夫”,如果此时“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以上,野战斩首二千”。满足“盈论”的条件,就可以继续升级,规定是这样说的:
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将、御、参皆赐爵三级。
翻译一下就是,原来就是五大夫的,可以食邑300加,赐税300家;然后增加税邑到600家,可以养客卿,手下的将军,护卫,参谋都可以升爵三级。
但就是没说怎么突破卿爵,升为“左庶长”。
那么秦国当时都有谁当过左庶长呢?
上大夫甘龙(后为太师),其后是秦献公庶子(秦孝公长兄)公子虔,然后就是商鞅从公子虔的手中接过了左庶长的职位,开始实施变法。
对了,白起也是从左庶长开始起步的,然后新城之战,白起连升两级,至“左更”,伊阙之战,连升四级,至“大良造”。
可以说,即使王公贵族能做到“大良造”也是位极人臣了,像白起被封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名震天下。
商鞅,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到这里,基本已经不讲究游戏规则了,出身、血统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再说说最高级别的“侯爵”吧,只有二等——内侯,彻侯。
从秦孝公之商鞅变法开始,到秦朝灭亡时的150多年时间里,秦国历史上记载被封侯的人不过六人而已,他们分别是:穰侯魏冉、应侯范雎、长信侯嫪毐、文信侯吕不韦、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
其中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爷俩是几乎把中原的六国给荡平了,才混到第二十级的侯爵之位,说不定还是因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激动之余的格外开恩才给的。
最后的最后,来一个小彩蛋吧。
陈胜、吴广都熟吧,语文课上都学过《陈胜吴广起义》,故事的来龙去脉大家应该也都清楚就不讲了。
《史记·陈涉世家》有更准确的记载——“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屯长要管50人的哦,起码也应该是有着上造,簪袅爵位的“士爵”,然后呢,依然要被征发当劳工,不能按时到达还要被处死。
看到没有,普通人即使拼了命混到了爵位,其实可能也根本不代表什么。

陈胜吴广起义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