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救下伍子胥一命,伍子胥送他一把宝剑,渔夫收下后却当场自刎

[复制链接]
作者: chavop1-sp | 时间: 2023-9-13 22:52:40 | 历史|
0 15

3040

主题

3040

帖子

9120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20
发表于 2023-9-13 22:52:4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世子胥调,犹存寂寞中。鞭尸生快怨,抉眼死遗忠。——《伍子胥庙》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鲍寿孙的《伍子胥庙》,表现了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为国事而死的英勇,也表达了作者对忠臣名士抱恨含冤的可惜和愤懑。
春秋战国年代是诸子百出、将星云集的时代。在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人才在各国间自由流动,有才能的人可以得到充分的重用,但是也不排除一些沽名钓誉之徒混淆正恶、残害忠良。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从小就了解,但是历史往往蕴含着机缘巧合,如果吴王夫差没有听信伯嚭的谗言,而是坚持伍子胥对战败国越国的处理方法,那么这个故事的走向也许会换个方向了。史书记载伍子胥被赐宝剑自杀,但是竟然也有一个渔夫因他而自刎。
伍子胥与两代吴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被称为春秋五霸,虽然有不同的说法存在,但是吴王阖闾一直被认为是一位非常有作为诸侯,他在江淮之地发迹,成为春秋末期最有作为的两位诸侯之一。
他们父子与越王勾践之间的故事一直被后世津津乐道。

吴王阖闾知人善任,任用伍子胥为相国。伍子胥可是楚国的旧官员,吴王阖闾能够对他委以重任,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不仅如此,被后世尊称为“百世兵家之师”的孙武也是其手下的一名大将。一文一武两名大才在他后期的争霸过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他的年轻时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大志的诸侯。他在年轻时就任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因而取得了王位。
专诸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但是他和刺秦的荆轲同属“四大刺客”之列,同样可见他的功绩。

阖闾曾被勾践打败,并因此丧了性命。阖闾给自己的儿子夫差留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但好在相国伍子胥以严格的要求匡正着夫差的行为,并因此助力了吴国的又一次崛起。伍子胥对战败后的吴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不仅改造了吴国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凝聚了吴人的军心,尤其是其对夫差的严格教育,保证了他时刻了牢记报仇之志、严格要求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系列改造,吴国的国家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吴越二次大战中以越王勾践的失败告终,由此开启了他长达多年的卧薪尝胆之旅。
前期的夫差还能以父仇和国恨要求自己,胜利后的他被冲昏了头脑,对伍子胥的忠言充耳不闻,宠幸西施和郑旦,最终给了勾践可乘之机。
伍子胥的悲惨结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谏臣魏征在后世留下了美名,成为能言与敢言的代表。但不是哪个大臣都能遇见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的明君。很明显吴王夫差就不是这样一个人,或者说在他执政的后期、取得对越战争胜利后不是这样。

忠言不仅逆耳,还很刺耳。如果没有一个胸怀宽广的君主,劝谏的大臣很容易会遭受贬谪甚至是杀身之祸。
伍子胥与伯嚭自古以来就是相对立的忠奸的代表,就如同岳飞和秦桧一样。我们只是站在后世的视角回望那个年代,我们很容易分清二者的对错和是非。但是当时的夫差最为一个局中人,而且还是一个刚打了胜仗的君王认不清这些就难免了。
伍子胥一直劝谏夫差要杀了勾践以绝后患,按照当时的内外形势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外部有强敌环伺,内部还存在着正邪两股势力,越王勾践本就是野心勃勃,虽然夫差被胜利蒙蔽了双眼,但是这种有所远见的大臣还是非常能拨开迷雾看清时局的。无奈夫差的眼睛一直投向外部,希望借着胜利之风一鼓作气攻占齐国。

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放弃攻齐的想法,但是伯嚭出于与伍子胥的个人恩怨和自己的私利屡次阻挠。他是一个非常讲究说话方式的大臣,讲话很会投夫差所好,他从来不违逆夫差,所以很招夫差的喜欢。
夫差终于厌烦了伍子胥日复一日的忠言,赐给他一把宝剑令其自尽。伍子胥与伯嚭的这场斗争,最终以伍子胥付出生命的代价而结束。伍子胥在自杀前要将自己的眼睛置于城门上,亲眼看着吴国灭亡,可见这位想过对吴王夫差的死心和失望。

伍子胥死后还被开棺鞭尸,这对一个忠臣来说无异于是最大的侮辱。但是后期吴越斗争的结局也可以证明这位相国目光的远大,这也证明了历史结局的无常。
那些关于伍子胥的后世趣闻
端午节的来源一说为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一说为纪念伍子胥。虽然现在人们一提起端午节就会想到屈原,但是由于伍子胥沉尸钱塘江比屈原要早,所以两种说法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其实节日只是一个纪念,人们只是借助这个日子表达自己的哀思,或吃粽子,或划龙舟,一切不过是人们重视仪式感的一个体现,真正对起源关注的又有多少呢?。

伍子胥是名门之后,父兄也都是春秋时期非常优秀的人才。父亲伍奢与兄长伍尚惨死在楚王的手下,自己逃到吴国受到阖闾重用,但是无奈身后也落得个被鞭尸的下场。在他死后,有许多趣闻都与他相关。
在他逃亡过程中,伍子胥偶遇一个渔夫,并获得了他的帮助。但是在路上伍子胥又担心渔夫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折返前去用宝剑馈赠渔夫,希望他能帮助自己保守秘密。渔夫觉得自己被人误解,不堪忍受自己的屈辱,自刎而亡。
后世对于这个故事有许多的说法,还有人认为其实是一个浣纱女帮助他的,不过故事的结局都是这位恩人因为伍子胥的猜忌而死。

后人将此事看作伍子胥“恩将仇报”、“过河拆桥”的明证,再加上吴王阖闾也因为怀疑伍子胥助其打败楚国其实是为了泄私仇,所以对他这个人也颇有微词。所以这也给我们一个教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实事求是,不能把人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
结语:
我们对伍子胥的结局感觉惋惜,觉得一个忠臣不该遭到如此的对待。虽然后世在一些方面对他有些诟病,但是我们也要感谢他为我们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是容错的,对于那个久远的无迹可寻的年代,我们自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春秋战国已经留在了公元前,我们需要感谢这些故事可以让我们窥见历史的一角。虽然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夸张的艺术加工,每个朝代的统治者又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记载修改,但是褪去华丽的辞藻描述,这些故事沉淀下来的精神才最重要。
参考文献:《《伍子胥庙》 《史记·留侯世家》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