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宝妈给自己订牛奶引发共鸣,多少成年人,在狂补童年时的遗憾?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3-8-17 00:39:44 | 英语家园|
0 86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698
发表于 2023-8-17 00:39:4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胡蝶

小时候没得到的东西,到底会对人造成多大的影响?

如果一位31岁的宝妈多年订牛奶,不是给孩子喝,而是给自己喝,你会怎么想?

如果再告诉你,她订牛奶的原因是小时候羡慕别人家的奶箱,怕贵不敢跟父母要,你又会怎么想?



人的一生

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这就是浙江宁波周女士的故事。她拍了自己开箱取牛奶的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引来无数网友跟帖,诉说各自相似的童年遗憾。



来源:全景视觉

有人说:“小时候喜欢吃零食,总是吃不够,长大后习惯买很多零食放家里,即使已经不爱吃零食了,只是看着也满足。”

有人说:“小时候总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长大后,最大的爱好就是逛街买新衣服。”

有人说:“小时候羡慕别人有长命锁,即使长大了也还要再戴一回过过瘾。”

…………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流行一种白色纱巾,如云朵般洁白,摸起来软软的,让我一见倾心。

班上很多女同学都有,是集市上三块钱买的。我也很想要,但不敢跟母亲说,因为我知道就算三块钱也是家里不小的开支。

可那些天我像着了魔一样满脑子都是白纱巾。后来没忍住我还是怯懦地跟母亲说了,母亲听了只是说:“回头赶集了看看。

只是这一“回头”,便遥遥无期。

头几次母亲赶集回来,我还急切询问买纱巾的事,几次失望之后就不再奢望了。也自知纱巾非生活必需品,不想给家里添负担,便作罢了。只是心里暗暗想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把那条白纱巾买回来。

成年后自己有了经济支配权,我开始疯狂地购买各种各样的白纱巾,成了十足的“纱巾控”。



来源:全景视觉

衣柜里收藏了几十条白纱巾,虽然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条,但也算一种心理慰藉吧。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这样狂补童年遗憾。

前两天听一个朋友说起,她家正在装修,她爱人坚持要打掉飘窗,给他自己单独做一面衣柜。别人不理解,一个男人还喜欢衣柜?但她理解。

她听他说过,他小时候总是捡哥哥的旧衣服穿,从没穿过新衣服。所以后来有能力了,就热衷于给自己买衣服,近乎疯狂。

他买的衣服甚至比她的还多。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那些小时候想要而未得到的东西,都成了记忆里一个个挥之不去的遗憾,成了无形的空洞,长大后加倍补偿也填补不满。

其实不只是物品如此,情感也是如此。

那些童年期缺少陪伴,缺乏安全感,亲情不够充盈的人,即使在成年后,在情感上也存在深深的欠缺感,想要从外面抓取更多的感情来填补自己内心的情感空缺。



与那个被委屈、被亏欠的自己

握手言和

为什么童年遗憾会持续那么久?哪怕终其一生也要去弥补?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童年如果有不完整的部分,将终其一生寻找那些能弥补他们童年缺憾、让人生更加完整的东西。

说到底,无形之中我们都在追求一种圆满,而童年里那些缺失的东西,就成了我们人生残缺的一角,无论多大,总想把那个残角补全。

只不过,因为历经了漫长的等待,我们就想加倍地去补偿自己。

就像利滚利似的把“利息”也要算进去,又有些报复心理。比如,小时候想着我没有新衣服穿,长大后我要天天穿新衣。心理学上把这种补偿称为“童年报复性补偿”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造成这种“童年报复性补偿”的动机主要有三种:自尊威胁、控制感缺失和归属性缺失。

怎么理解呢?知乎上有个题主曾说过自己的童年遗憾,小时候她因为个头矮,经常被同学嘲笑,导致她很自卑。

即使成年后她明知自己的个头不会再长了,还是给自己买宣称能长个的产品吃,而且长年只穿各种增高鞋。



来源:全景视觉

就连找对象的要求之一都是:个子要高。她想改良基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因个头低受人嘲笑。这就是典型的自尊威胁引起的童年报复性补偿。

而控制感缺失,其实更常见。像小时候想要某样东西或达成某种愿望,是要受到父母的限制和控制的,没有自主权。

比如,有个朋友从小就想养狗,但她妈妈一直不让她养,工作后她用第一笔工资给自己买了条萨摩耶犬。这就属于控制感缺失型的补偿行为。

再说归属性缺失,有部电影叫《人生大事》,里面的小主人公武小文从小没有爸爸妈妈,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她跟姥姥相依为命。

姥姥去世后,她一直不肯接受这个现实,满世界找姥姥。这其实就是一种归属性缺失的补偿。姥姥是她的家,是她的全部,是她的归属感所在。她必须找到姥姥来填补这份童年缺失。

那成年后的我们,如何应对这种童年遗憾呢?

就两个字:补偿。

能补的,就加倍地去补偿自己吧!就像有网友说的:“长大后慷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

儿时所受的物质或精神困乏,儿时那些求而不得的东西,或者未被满足的愿望,现在就去加倍地偿还给童年的那个自己吧。

无论是谁造成的这种童年遗憾,现在都由自己来买单,还上这份“心理赊账”。

然后,跟童年那个被委屈、被亏欠、被缺乏的自己,握手言和。



来源:全景视觉



你有没有发现,对孩子来说,哪怕只是很廉价简单的愿望,可能也会一直惦记着。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接送女儿上下学都要经过一个玩具店,每次她都盯着橱窗里的一个猫头鹰玩偶。

有时还暗示我说:“妈妈,那个猫头鹰好漂亮呀!”几次之后我才反应过来,她是想要这个玩具,只是不好意思开口要。

后来当她再盯着它看时,我就拉起她的手走进店里,取过玩偶往她怀里一塞:“现在它归你了。”女儿当时就扑上来抱住了我。

直到现在,这个玩偶还在她的床头,伴她入睡。



来源:全景视觉

前两天,看到一位朋友晒出儿子被一所军事类院校大学录取的通知书。

当时朋友发了长文感慨,说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飞机,曾经让爸爸给他买一架飞机模型都没能实现。

后来有了儿子,他发现儿子也痴迷飞机,于是为儿子提供各种条件,给他买各种飞机模型,甚至一次次参加中央台军事节目,只为给儿子赢一套歼-10飞机模型……

最终,儿子一直保持着这方面的兴趣,成功考取了军事院校,去圆自己的飞行梦。他感慨自己童年缺失的东西,终于在孩子身上圆满了。

因为懂得,所以理解。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愿我们在补足自己的童年遗憾后,我们也能用一颗更细腻敏感的心,去捕捉孩子内心的愿景,给他们一个丰盈的童年,让他们的一生都因此而温馨。

作者:胡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理事。2022年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得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