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的第一功臣,唐朝被列为武庙十哲,但被宋太祖踢出去了

[复制链接]
作者: ejifahudu | 时间: 2023-5-4 18:09:33 | 历史|
0 38

3056

主题

3056

帖子

9170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70
发表于 2023-5-4 18:09:3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南朝周兴嗣在编撰《千字文》时这样形容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廉颇、李牧二人在史书上的地位之高自然不必多言,然而名列在前的白起、王翦评价却多为低下,尤其是位列其首的白起,更是有“人屠”“杀神”之恶名,他也算得上是秦朝统一的第一功臣。
至于“人屠”的恶名是怎么来的?主要还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此战中白起大破赵国赵括,并在一夜之间活埋赵国近40万俘虏。

这一战不仅造就了白起战神之名,还诞生了被后人贻笑大方、纸上谈兵的赵括。从此白起就被冠上了“战神”“杀神”这对既褒又贬的称号。
唐朝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为了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建立武成王庙,白起以战国名将的身份位列武庙十哲之首,然而到了宋代,白起却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就被踢出了武庙。
那么白起究竟算是“战神”还是“杀神”呢?宋太祖赵匡胤究竟说了什么话?白起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踢出武庙的呢?
01 战无不胜,崭露头角
武庙就是武成王庙,而武成王则是姜太公,武成王这一称号是唐肃宗对姜太公的追封。

唐朝素来崇文尚武,孔子作为文圣有十大弟子号称十哲,那么作为兵圣的姜太公自然也需要人来陪祀。
于是,唐朝玄宗皇帝从历代名将中挑选了10人配享武庙,就是“武庙十哲”。这十个人从左列至右列分别是: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ji)、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rang ju)、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白起的坐像仅仅屈居于武圣人姜太公和亚圣张良,以上诸位皆是擅长排兵布阵之人,那么白起是如何跻身于武庙十哲之首的呢?
公元前294年之前有关白起的史料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记载,公元前294年,秦国决定进攻韩国,白起第一次现身于历史舞台,以左庶长(中级将领)的身份指挥新城之战(新城当时是韩国的领地,今在河南伊川附近),正式开启了白起的征战时代。
白起首战就迎来大捷,短短时间内就拿下韩国新城,韩国自然不甘心就此落败,于是找到老伙计魏国帮忙,两国在伊阙(河南洛阳龙门阵)集结了24万兵力,于白起队前叫阵,白起手中的秦军部队人数不足12万,兵力相差十分悬殊。

此等情况下,白起仍旧镇定自若,冷静地分析韩魏两国关系,利用两军合作、谁也不敢贸然开战的心态,先用少量兵力牵制韩军,集中主要兵力绕到魏军的背后发起突袭,一举歼灭魏军,然后又收拾了仓皇失措的韩军。
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令白起的威名远扬天下。韩魏两国经此一战实力大大削弱,不但丢了5座城池,还被挤出了强国圈子。
以至于第二年白起奉命攻打魏国时,魏军一听是白起杀过来了,竟然望风而逃,硬是将61座城池拱手相让。
接连的胜利使得秦军士气大涨,很快就把目光瞅准了楚国。公元前279年,对楚战争正式打响,这起战争的主角仍是白起。

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楚国显得有些不堪一击,都城很快沦陷,楚王也连夜仓皇逃走,消息传回咸阳后,秦昭王欣喜若狂,即刻封白起为武安君。
02 长平之战,千古罪证
对付完楚国,接下来秦国要面对的绝对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块硬骨头就是赵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而赵国也不甘落后,赵武灵王极力推行胡服骑射,成为秦国最为强劲的对手。
战国时期的四大战神,前面我们说到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秦国拥有两大战神白起和王翦,而赵国则拥有廉颇和李牧两员大将,他们分属秦赵,势均力敌。

两国相互对峙,即便是强大的秦国也不敢贸然出兵进攻,可没成想韩国倒是成了秦国发兵赵国的理由。
公元前262年,白起再次率兵攻打韩国,一举夺取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与都城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如热锅上的蚂蚁焦躁不安,连夜召集部下商讨应对办法:
“通向都城的道路已被秦军彻底切断,韩国肯定是无法保全我们了。如今秦军日益逼近,我提议不如归附于赵国。如果赵国答应接纳我们,秦国必然会攻打赵国,届时赵国受到武力威胁一定会和韩国结盟,这样就能阻止秦国入侵的步伐。”

上党的归附在赵国内部掀起一阵惊涛骇浪,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朝中多番争议后,赵王最终还是接纳了上党这块烫手山芋。
眼看着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就这么被赵国窃取了,秦昭王怒不可遏。但此时韩赵结盟,并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于是白起建议养精蓄锐,来日方长。
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秦国实力迅速恢复,秦昭王下令王龁(he)出兵攻占上党。上党百姓无力抵抗纷纷逃往赵国寻求庇护。
赵国派大将廉颇在长平驻军,接应上党的百姓,一场关乎两国生死存亡的战争就此开展。

廉颇自知赵国实力可能会稍稍逊色于秦国,于是借助长平的地形优势,坚守清野,企图通过持久战拖垮秦军。
廉颇坚守清野,双方僵持了整整三年,从长平到秦国路途遥远,长时间的后勤补给将秦军拖得疲惫不堪。
无可奈何的秦国灵光乍现,上演了一场著名的反间计。秦相范雎派人带着千两黄金悄悄入赵,“卧底”逢人便说,秦军根本就不怕廉颇,廉颇老矣,只知守而不知攻,不如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有为,不恐战不惧战。
流言喧嚣而上,赵王果真中计,即刻调遣赵括奔赴前线。可赵括兵法学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未亲身经历过战争不知战场上瞬息万变。

而秦国这边立即起用白起为主将,王龁改任副将,同时下令任何人都不得泄露武安君担任主帅的秘密,违令者斩首示众。
白起采用后退诱敌的方法吸引敌人出城,资历甚浅的赵括以为敌军真的疲惫不堪开始撤军,在率兵追堵的过程中陷入了敌人的埋伏圈。
赵军被围困了46天,狼狈不堪,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一箭射死。主帅阵亡,剩下的40万士兵抱头鼠窜,纷纷投降,长平之战最终以白起的胜利告终。
如此庞大的俘虏数目该怎么处置绝非一件易事,如果留着,这么多人的口粮都难以解决,但如果放他们回去,他们又会成为秦国棘手的敌人。
为了防止俘虏产生暴动,白起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除了派遣240名尚且年幼的士兵回到赵国报信,剩下的40万人全部坑杀。

七国都为白起这个决定而感到震惊,白起纵然战功卓越、骁勇善战,但是这件事却成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了白起万世难辨的罪证。
03恃才傲物,君王赐死
经长平一战,白起名声大振,令人闻之丧胆。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白起的累累战功成功引起了秦相范雎的嫉妒之心。
范雎唯恐朝堂之上出现一个威胁到自己实权的武将,恰逢此时,回过神来的赵国也想到了反间计这一招。
公元前259年,赵王委托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苏代秘密抵达咸阳,与范雎密谈称:“若白起乘胜灭赵,必能位列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紧接着苏代又说:“上党百姓宁可归赵也不愿向秦国投降,可见天下百姓并不愿意归附秦国,如果秦国灭赵,赵人将投奔燕国、齐国、魏国,届时秦国又能得到什么呢?不如此时叫赵国割地求和,秦国既得到了城池也不会对您产生威胁。”
范雎听后果然动心了,他上书劝秦昭王和谈。秦昭王听从范雎所言同意撤兵,并应允韩赵两国割地求和,割让韩国垣雍、赵国六城给秦国。
一年后,秦昭王欲再度伐赵,令白起领军出征,但白起却拒绝了任命,他对秦王说:“邯郸不易攻下,各国救兵纷纷驰援赵国,他们对秦国怨恨已久,长平一战赵军虽然损失40万,但是秦军也损伤过半,现如今国库空虚我们还要远征别国,赵国与各国援军里应外合,我军必败。”
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秦昭王根本不听,派五大夫王陵伐赵,大败。

随后秦昭王又派出王龁,继续增兵,但是仍旧没有办法攻下邯郸,还遭到魏国公子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数十万大军夹击。
白起得知前线的情况不免有些自鸣得意:“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恼羞成怒。再次下令白起出兵并让范雎前去请,可白起性子倔强、仍旧不为所动。
白起的行为彻底激怒了秦昭王,秦昭王下令免去白起的一切官职和爵位,降为士兵行列,发往阴密(今宁夏泾川南)囚禁。
此时白起大病,未能立刻启程,三个月后秦军大败,范雎趁机向秦昭王进献谗言,秦昭王气急败坏,进一步迁怒于白起,白起不得不带病启程。

即使这样还不算结束,盛怒的秦昭王连夜召集臣子商讨如何处置白起,范雎进言说白起对王上的惩罚心有怨恨,其意怏怏,于是秦昭王下令赐白起死。
白起在行至咸阳城外十里处,接到了赐死的命令。性情刚烈的白起遂引剑自刭,自刎前说:“我犯下了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沦落至此?”
沉默许久,白起叹息:“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一战,降者数十万人,我欺骗他们将他们都活埋了,足以致死。”说罢将剑对准了自己。
04踢出武庙,真相揭秘
白起被赐死后,秦国的百姓大都认定这是一场冤案,他的墓地香火不断。关于白起的死,有人认为是秦昭王的刻薄寡恩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被范雎的谗言所害。

在秦人眼中,白起是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然而在后人的眼中,白起大多是以一个“杀神”的形象出现的。
但不管是哪种看法,白起所具备的军事才能都是无可比拟的,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离不开白起征战数十年的浴血奋斗。
唐玄宗李隆基为了祭祀历代名将,设立武庙,除了主祭姜太公、副祭张良,还设了武庙十哲,白起就是十哲之首。
到了宋朝,赵匡胤按照惯例祭祀文庙、武庙。
《续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赵匡胤祭祀武庙的场景:宋太祖赵匡胤幸武成王庙,立观两廊所画历代名将,以杖指白起曰:“(白)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意思就是说,白起杀害已投降的俘虏,不讲武德,这样的人怎么配享武庙呢?史书上虽然没有详细描述赵匡胤的言行,但从他以手杖指画像就足以看出他对白起的不满。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对白起如此不满呢?
如果单从表面来看,是因为白起杀害受降俘虏一事,但事实的真相真是如此吗?结合接下来发生的事,其实原因远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这次祭祀之行结束后,白起就被赵匡胤从武庙十哲中踢出,文武百官通过猜测宋太祖的心思,对武庙重新审视,之后又把韩信、吴起二人请了出去。
通过对白起、吴起以及韩信的分析,不难看出三人之间存在一些共性。

白起确实善战,军事才能卓越,但是性格倔强、不知变通。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要乘胜追击,一举灭赵,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与秦王之间生出龃龉。
当邯郸之战陷入危机,秦王下令白起出兵,秦相范雎两次相请,但白起坚持己见、拒不出兵,最后被秦王赐死。
再来看韩信,韩信才华出众,为后世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表露心迹的美谈,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韩信却在刘邦身陷危难之时索要齐王封号闹独立,刘邦虽然不愿但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不封韩信为齐王。
最后是吴起,吴起一生颠沛流离,为了成名不择手段,先后投奔鲁国、魏国、楚国,多次更换主子,最后在楚国弄得身败名裂、客死他乡。

作为皇帝,赵匡胤自然对白起这类功高震主、威胁皇位之人心中不满,更何况张匡胤自身就是通过“陈桥兵变”自立为帝的,或许是看见白起等人又揭起了内心深处的伤疤也未可知。
对此,你怎么看呢?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