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传》:世人笑我忍饥寒,我叹世人太可怜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2-12-20 00:49:32 | 有声读物|
0 181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45
发表于 2022-12-20 00:49:3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不有趣灵魂

来源:玩你自己(ID: Gosoul624)

任何一种生活,都有相应的代价。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

在魏晋那个大梦沉沉的年代,很多读书人一面向往着归隐,一面挣扎在名利场里。

只有陶渊明清醒而独立。

在十二年的徘徊矛盾之后,在归隐和出仕之间,选择了彻彻底底归隐。

归隐,同样也意味着清贫,甚至还有可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但陶渊明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

世人笑他忍饥寒,他叹世人看不穿。

在种种不理解的声音中,他毅然选择了沉淀内心,成为诗人陶渊明,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传》这本书,一起去感受他那淡泊却又壮阔的一生吧。



01

有人问,生活是什么?

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再加上爱恨情仇,就是生活的全部,说起来一句话,做起来一辈子。

人这一生,都在为这些东西买单。

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就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家里没有余粮,就要揭不开锅了,再不出去上班,家人就要挨饿了,自己也没有酒喝了。

另一方面,对于性本爱山丘的陶渊明来说,出去上班,就得和一些油头粉面的家伙打交道,实在是讨厌得很。

怎么办呢?

为了生活,陶渊明还是选择去上班,可是上了没有多久,就实在心累得受不了了,又辞职回家种地。

可那年头,庄稼收成不好,陶渊明靠种地,没多久又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

亲人朋友劝他出去找个公司上班,多挣一点钱,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看着面黄肌瘦的妻子,他又出去了。

反反复复,连续几次,陶渊明发现,违心做事,哪怕是穿着华美达衣服,有着吃不完的粮食,自己也不会快乐。

人这一生,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真正快乐,内心才能真正平静。



02

陶渊明虽然家世显赫,可是到了他这一代,家世早已没落了,除了几亩薄田,钱财是没多少了。

陶渊明又不是一个懂得生财之道的人,日子越过越穷,穷到快吃不上饭了,又开始出去打工上班,可是遇见的老板,要么是野心家,要么是画大饼。

他见到的人,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见到有钱有权,有人就低眉顺眼,有人就阿谀奉承。

反正,在名利场中,人们盯着的无非就是钱权名等东西。

对于陶渊明这等老刁民而言,淡看日出日落,闲看云卷云舒,哪里习惯得了这等束缚。

他放眼望去,只觉得这些人,活得真复杂,活得真累,为了一些身外之物,劳神伤力。

陶渊明是个简单的人,可受不了这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要找几个简单的人,一起数星星看月亮,有酒时一起喝酒,喝完酒就各自回家睡觉。

哪里受得了职场当中这些弯弯绕绕,非要把一些人招呼好,就因为那人是客户,是上级。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也是因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再不出去上班,就得出去要饭了。

在他叔叔的推荐下,做了彭泽县令,离家近,俸禄除了吃饭,还有多余的粮食可以酿酒。

他勉勉强强做了八十来天,上级来人督查他的工作,陶渊明也觉得,来就来吧,反正工作都干了,于是他心安理得地等着。

可是同僚告诉他,上级来了,你得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人家都到来,然后吹一堆彩虹屁,把人吹舒服了,工作也就没问题了。

天哪,这对有轻微精神洁癖的陶渊明来说,简直不可理喻。

我拿了你的钱,我替你办事,可是要让我违心去逢迎别人,那实在抱歉,不在工作范围内啊。

然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你只要还在上班,不管这是不是工作职责,你都必须这样做,要不然就别干了。

连同僚之间的关系都处理不好,还干啥呢。

若是一般人,打碎牙齿和血吞,忍忍就过了,忍着忍着,要么学会了这一套,慢慢地就习惯了,要么永远学不会装不来,便一直痛苦着。

陶渊明虽然穷,但精神洁癖逼着他,不干。

总共做官三个月不到,粮食还没熟,酒还没酿,就收拾包裹走人。

这还不算,他还写了一篇宣言,名叫《归去来兮辞》,宣布自己从此与田园作伴,再也不让自己的内心被形体所奴役了。

简简单单,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



03

回首一看,三十年啊,本性爱丘山的自己,竟然在尘网里挣扎了三十年。

这三十年为什么挣扎呢?

表面看来是为生活所需驱使着向前的,全身心的投入,就为了活下去,就为了温饱,可事实上,生活真正的需要是很少的,只要一点点就足够了。

回到田园后,陶渊明种了几亩地,每天早晨出去,戴月回来。

可他实在也不善于种地,辛苦经营的豆子还没野草长得茂盛。

长大了,又担心会不会突然来一场冰雹,那所有的希望都将落空。

在决定跟随内心,回归自然的时候,陶渊明就已经知道,要追随内心回归自然,贫与饥是在所难免的。

可是在陶渊明看来,饥饿和寒冷虽然令人难受,但如果违心做事,只会让事情更糟糕。

而回到自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天大地大,没有人事纷扰,更不会有车水马龙的喧闹,白天掩着柴门,对一壶老酒,虚度一天都光阴。

邻居告诉他春耕时节快到了,地里还有一大堆事情,就扛着锄头,慢慢准备。

耕地一天天扩大,庄稼不断长高,可是大自然的威力又时时挂在心头,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场冰雹,就摧毁所有。

陶渊明也希望有好的收成,看见庄稼长得好他也高兴。

但他还知道,人生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走到了尽头,努力活好今天,才最重要啊。

尽力了,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陶渊明,一个老农,踏踏实实地种地,简简单单地活着,他把自己的生活写成诗,就是归园田居。

自己简单了,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事实上,生活的样子就是人内心的样子,内心简单,生活也会跟着简单,内心复杂混乱,生活也会乱七八糟。



04

陶渊明爱酒,爱得不行。

他把饮酒的所思所感写下来,就是《饮酒》诗篇。

可陶渊明并不是经常有酒喝,大多数时候根本就是穷得喝不上酒。

有一天,陶渊明还没起床,就听见有人敲门。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邻居大早上拿着一壶酒来了,为什么拿着酒来呢?

因为听说了陶渊明的事儿,怀疑陶渊明愤世嫉俗思想古怪,特来开导他。

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整个世界都这样,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和别人一样,谋一个好差事呢?

就像当年屈原遭遇放逐,在江边,渔父劝告屈原那样。

世上的人都这样,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活着呢?为什么要想得这么多,又自命清高,让自己活成这样呢?

屈原回答说:宁愿葬身鱼腹,也不愿同流合污。

面对这样的话,陶渊明当然理解,放着好好的官不做,非要到这儿来种地受穷,这不是心里有病是什么。

可是他天性如此,官场那一套,不是学不会,只是违背本心,难道就是应该的?

酒喝着喝着,陶渊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吝惜自己的真性情,只惦记世俗的名利,有酒不肯喝,一辈子患得患失,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可以说,如果陶渊明也患得患失,想到归隐之后要受苦,要喝不上酒,那么他可能就要在世俗中挣扎一辈子,也活不成自己真正喜欢的样子了。

人生无常,未来千变万化,人想掌控未来,终究只是一个妄念,只有不喜不惧,坦然处之,才能活得尽兴。



05

不管过怎样的生活,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陶渊明走进官场,付出的代价是违背内心生活;走进田园,付出的代价是饥寒贫苦。

最终,他宁愿保有自己的内心,即便饥寒交迫,也要走进田园,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回归田园后,陶渊明家遇过大火,把房子烧没了,遭遇过灾年,总之,生计窘迫,几乎伴随着陶渊明的整个田园生活。

他的诗中有写自己乞食的场景,他描绘自己的难堪,表达自己的苦楚,还有自责。

这就是他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

就像今天很多选择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他们活得很累,但是这就是代价。

任何一种生活,都有相应的代价。

但就像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所表达的那样,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负责。

所以,如果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那就喜欢自己选择的。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过好这唯一的一生。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