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秦战神白起为何最后被赐死?

[复制链接]
作者: 发如雪 是纷飞了谁的泪、 | 时间: 2024-7-15 13:32:26 | 历史|
0 51

3365

主题

3365

帖子

1万

积分

博士后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0095
发表于 2024-7-15 13:32:2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分享,又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非常感谢!
谈古论今说英雄,倘若真的找一个人能完全符合战神二字,那大概就是白起了。
俗话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白起一生还真的没有败绩,
倘若大秦是一把宝刀,那白起一定是刀尖上最锋利的部分,他一生为秦国攻下70多座城池,虽不说是战功赫赫,但也是功绩累累。

可是这位大秦战神常胜将军,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史书对他的记载也只是寥寥数笔:
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介之过,赐死杜邮,秦民怜之,莫不陨涕。
他为了秦朝一生征战,甚至年过半百,依旧在行军打仗,可最终却只是一柄长剑赐死杜邮,这个结局是令世人唏嘘感叹的。
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最终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

落魄贵族,变法重兴
白起虽然是贵族后裔,但也是个落魄的贵族,所以当时只担了一个贵族的身份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
他真正的踏入历史舞台,实际上是在秦昭王时期,秦朝实行商鞅变法之后,尤其是军功爵制度的推行,许多平民阶级通过获得军功获取钱财逐渐发迹。
白起通过军功逐渐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白起虽然战无不胜,可是当时也有一个针对于他所作战的言论,那就是:白起出征,寸草不生。

白起百战百胜,但从来不征收俘虏,所有同白起作战的人,一旦失败,最终等来的只有一个死字,白起会屠杀战场上的所有俘虏。
据不完全统计,白起从出征打仗到后期被赐死,中间经历的大小战役共在战场上杀死俘虏超百万人。
当时获得军功后,他迅速升迁,当然让他升迁最快的也是他为秦朝做的最大的贡献,那就是迅速削弱了楚国和赵国。
三国关羽有水淹七军,白起也有水淹楚国国都郢城,他更是凭着这个战役,让楚国迁都,从此之后,楚国在秦国面前可谓是一蹶不振,接下来的长平之战,打得更加精彩。

秦国先是想方设法实际,让赵国将原来的廉颇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廉颇作战经验丰富,老将着实可畏。
但是赵括纸上谈兵之人,平时又是骄纵惯了,傲气十足,相对于廉颇,当然是极其容易处置的。
针对于赵括的性格特点,白起甚至专门制作了新的作战方案,白起采用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
前沿部队后退给了赵括他能打赢这场仗的假象,以至于赵括真的派兵跟进,由此前沿部队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顺利完成,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预先构筑的坚固营垒,紧接着便是关门打狗。
赵括误以为前方部队败退,哪里想到这是一个计中计,满心满眼想着自己的胜利,最终被关起来围打的时候,他甚至还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一心想着追求胜利,赵括果然不出白起所料,派出了所有的士兵,以至于后方守卫空缺,兵力薄弱的后方给白起的另一个计谋做好了准备。
白起派出一小队,向后迂回直接占了赵国后方,而且切断了赵国前线与后方的联系,顺便也切断了赵国国内与赵国前线的联系,断了赵国的粮草供应。
我们都知道,征兵打仗一向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断了,赵国的45万大军真可谓是彻底的没了后路,他们只能就地安营扎寨,然后慢慢的等待死亡。
后来赵军被围四十六天,被断了粮草的他们彻底崩溃了,最终赵括被射杀在乱军当中,剩余40多万人前来投降。

但是白起出于防患于未然,不想之后可能会存在弊端,所以下令坑杀了这40多万的将士,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5万士兵,这次可是正经的一蹶不振。
毕竟全国的青壮年差不多都被坑杀完毕,留下国内老弱病残上战场都是一件困难事儿。
两场战役让秦国的两个老对手一蹶不振,顺利帮秦国占领上风,按理说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一鼓作气。
白起也认识到了此时作战的时机,他给秦王上书,希望能利用此时军心振奋的时机再次作战。

但是接下来的回书却为他最后的死亡埋下了引线。
在回书中秦王驳回了白起的建议!

政场谋略,骄傲自满
秦昭王之所以驳回白起上书恳求一鼓作气继续攻打的要求,源于另一个重要的人物,那便是范雎。

范雎是秦朝宰相,帮秦昭王清除四贵,掌握秦国政权,这位可谓也是风风火火的大人物。
这里跟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四贵:秦国四贵,是指秦昭襄王时期的四位权贵,包括穰侯、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
他们四个都是秦朝宣太后的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芈月。
白起能入朝为将还是穰侯保举的呢。
范雎先是献计解除了穰侯的兵权,紧接着,趁太后芈月的离世,一鼓作气夺回了这四个人手中的权利。
秦昭王60多岁才正是掌握了政权,所以对于这个帮助他夺回政权的人,他也是格外信任的。

赵国就是看在了这个情况,他们深知白起如何出身,出于对原来四贵的芥蒂,秦王心中最害怕的就是再次卷土重来。
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范雎对秦昭王的重要性,所以赵国花重金买通范雎。
范雎拿了钱财自然也是要办事的,范雎先是说秦军征兵作战这么长时间,士兵也是会疲惫的,所以以士兵疲惫为理由,让秦昭王暂时停下进攻的脚步。
而且他还指出赵国愿意割让城池,比起继续耗费人力物力进行攻打,这种割让城池反而是更合算的。
在白起依旧坚持要攻他赵国的情况下,范雎搬出了一个几乎无法用来拒绝的理由,那就是提醒秦昭王不要忘记白起最初是通过谁的力量站起来的,他可以有军功,但不可以军功过甚。

秦昭王最终还是选择相信了自己的丞相,而放弃了常年在外为他征兵打仗的白起,白起清楚的意识到错过了这次机会之后,很难有如此合适的机会再继续攻打赵国了。
果不其然,在赵国割让城池不久之后,秦昭王想让白起再次带兵去攻打赵国,可是这是白起却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首先,秦国刚接受赵国城池不久,倘若再次攻打,恐怕是有损秦国的威名,做了小人形象,第二点就是秦国一而再再而三的贪婪,极有可能造成赵国人民的反感,赵国人民如果举全国之力来反抗秦国,那这场战事胜算不大。
可是秦昭王依旧不听取他的策略,秦昭王反而认为白起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在刻意推辞,白起的确存在置气的嫌疑,但更多的是对于当时的形势审时度势,认真观察之后给出的答案。
秦昭王虽不愿意听取他的策略,但最终还是要拜他为帅,可是这时白起早已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战事打的绝对不容易,所以他称病,没有挂帅出征。

秦国派去攻打赵国的军队接连失利,秦昭王不得不再次去派人请他,甚至秦昭王派遣范雎请白起出征。
可不论是谁,哪怕是秦昭王自己过来,白起也绝不会打这场战争,他早已经看透这场战争的本质。
秦国一而再再而三,言而无信,拿到城池之后再次攻打赵国,赵国人民一定会拼死抵抗。
前面的接连失利,就已经说明了这一件事实,此时再继续攻打,只会更加引起逆反心理。
白起甚至还跟身边人说起当初秦昭王不听我的话,非要去选择城池而不继续进攻,现在突发奇想又想继续进攻,惹得赵国百姓产生了逆反心理,如今全民皆兵,秦朝怎么可能获胜呢?

白起说的话虽然都是事实,但是经过别人加工改造,再传到秦昭王耳朵里,便会变了另一番风味了。
范雎将这段话不改其言,更改其意,传到了秦昭王的耳朵里:他此时为了跟大王置气,证明自己是对的,竟然置前线的军队将领于不顾。
最关键的是,他几次三番不听从大王的命令,自以为是,内心估计是早有反心大王,不要忘了他最初的出身,此人心中倘若有了反心,夺了权利,可是最难处置的。
白起的最初“出身”一直是被秦昭王芥蒂的,毕竟当时的四贵可是把握了朝政几十年,以至于秦昭王60多岁才亲政。

身边最亲近的人说着这样的话,而且当时的确是秦国接连失利,白起也的确称病不对外出征,这些事情均符合事实。
秦昭王当时心里所想的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既然此人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就干脆不要留下他,所以他当即决定赐死白起。
简单的寥寥几句,记录了一个君王对一名为他征战几十年的将领的不信任,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令人心寒。
“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赐剑自尽!”

公元前257年,白起被赐死,令人可叹可悲的是,临终之前,他还为自己的君王找好了理由。
他说,自己一生征战多年,杀死诸多无辜之人,坑杀诸多俘虏,如今只是一出死罪,也算是死有余辜。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