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提出计划生育的第一人,为何自己有八个子女,引人非议

[复制链接]
作者: Carlos Andres M | 时间: 2024-7-5 17:11:01 | 母婴|
0 62

2055

主题

2055

帖子

6165

积分

研究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65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任先生编辑|任先生
在今天的中国,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已成为了每一位共和国公民的基本共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下一代,是现代社会的大势所趋,这一思潮为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说到计划生育这一思想的提出,就不得不提及中国“计划生育”的第一人,新中国的第一代人口学家:马寅初。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够有严密的人口计划生育体系,马寅初堪称功不可没。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提出“计划生育”第一人的马寅初,竟然娶了一妻一妾,膝下一共有八个子女!如果放在今天的中国,绝对是生育超标的典例。
那么,人口“超生”的马寅初,为何会在当时提出“计划生育”的概念?他在历史上又曾面临过怎样的非议?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马寅初?
爱国志士马寅初
在往昔的绍兴,一个繁荣的商人家庭迎来了马寅初,一位注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烙印的人物。
他的远祖,是那绍兴酒业的巨头,不仅商业繁荣,更有学问深厚的底蕴,曾祖更是九品官员。家族之中,有二十位堂兄弟,十五位同辈亲人,大多从商转而执掌文墨,投身科举的壮阔旅程。
年仅十七岁之际,马寅初完成了他在绍兴县学堂的学业,随后迈入上海的中西书院(今之东吴大学),在那里汲取知识的养分。1904年,他的学术旅程带他至天津北洋大学堂,专攻冶金学,并以举人的荣耀毕业。
但命运的轨迹,往往出人意料,1907年,他被派往美国深造,原本专注于冶金,最终却在耶鲁大学转向经济学的怀抱。1910年,他以硕士学位的光环归来,继而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于1914年摘取经济学与哲学双博士的桂冠。

他的毕业论文《纽约市的财政》更是学术界的佳作,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的教材。此后,他又在纽约大学深入研究会计及统计学。
归国后的1915年,马寅初应蔡元培之邀,成为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不久又晋升为经济研究所所长。在那动荡的时代,他公开支持俄国十月革命,与李大钊结为挚友,于1918年更是成为大学评议员。
五四运动期间,他对学生们的行动给予深切的同情与支持,甚至在学生被捕后通过交涉助其获释。他那时已经开始钻研中国人口问题,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计算人口的数学》。
1920年,马寅初南下上海,创办了东南大学商学院(后变为上海商科大学)。随后他回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经济学会会长。在中国经济学社成立的1923年,他担任社长,并出版《经济学专刊》。

1927年,北京政府的张作霖封锁北京大学,马寅初随蔡元培至杭州,参与浙江省的建设工作,致力于禁烟委员会的工作并筹备农民银行的创立。然而,政治风云变幻,马寅初不久被迫离开浙江省政府,转而在杭州财务学校任教,并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担任总稽核。
1928年,马寅初步入政坛,成为立法院的一员,并在翌年担任经济委员会及财政委员会的委员长。他同时还兼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上海国立交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发表《长期抵抗之准备》一文,批判蒋介石的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成为重庆大学教授兼商学院院长,发表抗日言论,并对官员腐败发出猛烈批评。

1941年,马寅初因批判国民党被逮捕,后被软禁在重庆。1944年,他重获言论自由,其反对国民党的态度愈发坚定。1946年,他成为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的经济学教授。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最终在共产党的庇护下逃至华北解放区,成为为我党建言献策的新知识分子。
提出计划生育的第一人
在1949年的金秋时节,马寅初被委以浙江大学校长的重任,他的步伐随后踏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殿堂,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1年春天,他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的掌门人。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曾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一员,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马寅初以他的智慧和远见,在稳定物价和防止通货膨胀方面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苏联的斯大林对于每年净增人口约三百万表示欢迎。
而当时学习苏联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则表态反对计划生育,1952年《人民日报》更是发表了《限制生育会灭亡中国》的社论。
到了1953年,共和国在人口学家马寅初等人的倡议下,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突破6亿,自1949年以来增加了超过1亿。

此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开始倡导改正限制节育的政策,而马寅初,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也领导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并多次向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提出实行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的建议。
然而,马寅初在1955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但由于时机未到,他主动收回了他的发言稿。自1920年代起,他对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表示了深切的忧虑,并在1954年至1955年期间三次前往浙江省进行实地调查,为他的理论构建做准备。
1957年,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提案,获得了多数的支持,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一文。

在1958年,中国开展了民主党派整风和高校“双反”运动。同年,马寅初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出版。紧接着,《计划经济》、《经济研究》和《教学与研究》杂志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商榷。
1958年4月19日,《光明日报》在其新开辟的“读书”栏目上刊登了批评马寅初的文章,由此拉开了对他的批评序幕,这让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一度面临雪藏。
1959年,马寅初依然活跃于国事活动中,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然而,仅有少数报纸和杂志发表了批评他的文章。马寅初本人虽然提出计划生育,但自己却妻女成群也一时间成为了当时人们批评他的要点之一。
1959年3月,他要求《北京大学学报》全文转载其在《光明日报》刊登的《再论平衡论和团团转》一文。

然而,1960年1月,马寅初主动请辞北京大学校长职务。此后,他仍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务。1962年,他前往浙江嵊县视察,不幸患上肺炎,从此身体日渐衰弱。1965年,他一条腿瘫痪。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两会上,马寅初卸任全国人大常委,改任全国政协常委。同年8月7日,周恩来主持的茶话会上,他应邀出席,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变迁。
马寅初的贡献
后来中国迅猛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为共和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证明了马寅初当时理论的先见之明。

在1971年,中国大地上生机勃勃,人口如浪潮般涌动,达到了8.52亿之巨。这一年,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如同两匹奔腾的骏马,分别高达30.7‰和23.4‰。
在1970年代的初期,之前并不认同计划生育的毛主席等人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开始转向计划生育的推行,政府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如同晨钟暮鼓,回响在亿万家庭中。
1971年7月8日,就像夏日的朝阳初升,中国国务院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1973年7月16日,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如同引路的星辰,指引着新的方向。
在这一年的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中,“晚、稀、少”的政策首次提出,像是对未来的呼唤,号召着晚婚、生育间隔超过三年、不超过两个孩子的家庭规划。
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马寅初理论的正确性,因此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70年代,马寅初的生活一直风平浪静。然而,在1972年,直肠癌这一无情的疾病向他袭来。
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天津市人民医院的院长金显宅率领医疗团队为年近九旬的马寅初进行了切除手术。手术后,马寅初的下半身不幸瘫痪,他的生活被困在了轮椅之中。
1976年1月,当周恩来逝世,马寅初挣扎着到医院告别这位老朋友。1977年的五月,春风拂面,马寅初参加了由华国锋主持的游园活动,这是1976年以后后,社会各界首次举行的重大活动。

1978年初,随着邓小平再次崭露头角,马寅初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常委,并成为全国政协大会执行主席之一。
由于对马寅初的人口理论的批判,中国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主持平反冤假错案的胡耀邦在审阅马寅初的资料后,感慨地说:“如果当年共和国肯听马寅初一句话,中国的人口何至于会突破十亿大关!我们再也不能犯这样的错误了。要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家!”
1979年7月的某一天,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贵来到马寅初的家中,带来了重大消息:“1958年以前和1959年底以后这两次对您的批评是不对的。实践证明,您的节制生育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组织上要为您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马寅初回应:“我很高兴。20多年前中国人口并不多,现在太多了。要尽快发展生产才行啊!”此次会见被新华社报道,并刊登于《人民日报》。
1979年9月,马寅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1981年2月,随着中国人口学会的成立,他被推举为名誉会长。
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他的一生,像一部历史巨著,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变迁和成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