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厉害的“嘴炮”——战国的说客们

[复制链接]
作者: Kanna Jeyaseela | 时间: 2024-7-5 15:40:04 | 历史|
0 81

3084

主题

3084

帖子

9252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52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客是凭“嘴巴”吃饭的一种职业。在我国战国时期,曾涌现出一大批以游说为职业的人,即说客。那时候的中国,列国并立,诸雄争霸,及其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才能让国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说客因此应运而生。最著名说客的无疑是“连横合纵”的苏秦和张仪等人。
合纵就是从南到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东边的齐国或西边的秦国;连横就是齐国或秦国联合一些弱一点的国家对付其他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对付连横,连横的目的在于对付合纵。合纵连横的局势本来变化无常,后来随着秦国的不断崛起,合纵成为东方六国的战略选择。其中最著名的纵横家是苏秦张仪及公孙衍。

一部《战国策》,记录了无数说客的故事。
苏秦有个本家弟弟叫做苏代,洛阳人,也是一名牛逼的说客。鹬蚌相争这个成语就是他“发明”的,他用这个成语成功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苏代还有一个经典的事例,就是避免韩国欺负有名无权的东周王朝。有一次楚国攻打韩国,相持了五个月没有结果。韩国也在苦苦支撑,后勤出现了困难,怕有闪失,于是对周赧王提出要求,让周王朝提供一些盔甲和军粮。周王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本来是名义上的中央王朝,但是现在已经弱小到连韩国都可以去欺负。
周赧王束手无策,只好去找苏代想办法,苏代拍着胸脯表示,不但可以不用提供这些东西,反而可以获得韩国的土地。周赧王半信半疑。

苏代到了韩国,对相国说,楚国打韩国打了这么就还没有打赢,说明楚国自己有问题。如果这个时候韩国向周王索取东西,意味着给楚国发出错误信号,即韩国也奄奄一息了。本来楚国想退兵了,现在这么一来,给楚国信心。韩国一听很有道理,于是不再向周王索要东西。
苏代接着说,韩国不但不应向周王要东西,而且应该给周王一座城池,这样等于向天下宣示,周朝和韩国是一边的。当时秦国想争取周王,当它发现周王和韩国关系很好的话,就会断绝和周王的关系,这样周王就完全支持韩国了。韩国的相国连连竖起大拇指。这样苏代不负使命,而且让周王白得了一座城池。
另一个说客陈轸,贡献的成语两个著名的成语——画蛇添足、卞庄刺虎。
有一次,楚国打算攻打齐国。齐国于是派陈轸去游说楚国不要出兵。陈轸找到了楚国的令尹昭阳。令尹是楚国最大的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陈轸很客气地向昭阳请教一个问题,陈珍说:你们楚国是如何奖励战场上立功的人员呢?昭阳回答说,如果战功显赫,就可以升官,甚至可以升到柱国。陈轸又问,在楚国,有比柱国地位更高的人吗?昭阳回答,除了楚王和我,就是柱国地位最高了。

陈轸于是用“画蛇添足”去说明这次讨伐的不必要性。如果这次攻打齐国,胜利了,您也无法升官了,总不能去当楚王吧。万一如果输了,你还得承担责任,小则丢官,大则丢命。这和画蛇添足有什么区别呢。还不如撤军,这样齐国还欠你一个人情,而你的官位又没有任何风险。昭阳接受了陈轸的意见。
其实,战国时候还有一位说客,常常让人忘记了他是一名说客,他就是《触龙说赵太后》故事里的主角触龙。
话说公元前226年,赵太后刚刚在赵国当政,国王年幼,政局不稳。强大的秦国借这个机会攻打赵国,想趁乱捞点便宜。赵国不是对手,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同意出兵,但是要求把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心疼长安君,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很多大臣出面劝说,反而惹恼了赵太后。

正在众大臣一筹莫展之际,左师触龙前来拜见赵太后。赵太后当然直到其来意,但又不能不让他来,于是满脸怒容地坐在那里等触龙前来。
古代大臣拜见国王或太后,必须小跑向前,触龙腿脚不便,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触龙说,我很久没有见到太后了,是因为腿脚不便怕失礼。但是又担心太后身体,所以冒昧来见太后。太后回答说,我只能依靠车子行动。触龙又问起太后的胃口,太后说,只能喝点稀粥。触龙介绍自己的经验,说胃口不好的时候,就去散散步,尽量多吃一点。太后感慨自己做不到。
接着触龙又提出让太后为自己15岁的小儿子“开个后门”,让自己的小儿子担任宫中卫士。触龙说自己年纪大了,想早点给儿子找个事情做做。太后答应了,并有感而发地问,男人也这么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回答,男人比女人更宠爱自己的儿子。太后不禁笑了,说怎么会呢?触龙说,我认为您宠爱女儿燕后生过小儿子长安君。太后更是笑了,你搞错了,我肯定更宠爱长安君啊。
触龙说,父母宠爱子女,必定会为他们长远做打算。您送女儿嫁到燕国当王后的时候,内心祝愿她永远安稳做着王后,子子孙孙做着燕国国王,所以临别的时候,祈祷她不要被赶回赵国,想到再也见不到自己女儿了,不禁在她上车的时候抓住她的脚后跟在哭。难道您不是这么想的吗?赵太后说是的。

触龙接着说,从赵国开国迄今,被赵王封侯的子孙还有后继者吗?赵太后说没有了。
触龙说,为什么没有了呢,是因为赵王的子孙特别不能干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这些子孙仅仅是血统因素继承父辈的爵位,享受着荣华富贵,但是对国家却没有寸功,这样以来德不配位,非常危险。所以封侯的子孙没有后继者了。现在太后同样要给长安君最好的土地,最多的金钱,最大的权力。但是不给他立功的机会,一旦太后不在了,长安君无功于国家却享受荣华富贵不是很危险吗?
赵太后一听,马上醒悟了。于是答应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秦国直到齐国即将出兵,于是主动退兵了。
上述这些优秀的说客,不仅贡献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同时也给我们后人带来很多智慧。虽然说客具体做法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规律或共同的说服艺术。
第一步,营造融洽的沟通气氛。
要顺利说服对方必定要有好的沟通气氛。因为彼此一开始的立场不尽相同,甚至观点处于“对立”状态,如果不营造好的气氛,很可能对方不愿意接受你的观点,甚至连交流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触龙这个故事中,一开始几乎是“剑拔弩张”。稍微不慎,极可能发生冲突。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自取其辱。触龙在得到见面的许可之后,并没有开门见山说自己的观点,而是从日常生活开始唠嗑。解除了太后的戒备心理,初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气氛。营造良好的气氛,主要要以同理心理解对方,铺垫出一个融洽的气氛。

第二步,要掌握对方的关切点,或者是对方的“需求”。
在这个故事中,赵太后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最宠爱的小儿子长安君的前途及安危。触龙巧妙地为自己小儿子找工作入手,让太后起了恻隐自信,触景生情。不禁主动提起宠爱自己子女的事情,这样触龙有了说服太后的切入点。
第三步非常巧妙,就是站在对方角度分析利弊。
触龙通过分析太后对待女儿燕后和儿子长安君不同的态度,来证明太后更加宠爱燕后。同时用赵王子孙的例子来证明让儿子为国家立功的重要性。指出不能因为“短视”而误解了宠爱儿子的真谛。在不知不觉中,赵太后接受了触龙的观点。最后使齐国愿意出兵,赵国危机解除。
第四步,要采用高超的语言技巧。
很多说客喜欢用讲故事的方法,暗喻事情的本质,由此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很多成语。触龙虽然没有发明成语,但是他不是直截了当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长安君的利益,即赵太后最关切的地方。触龙把对国家利益的关系,融入对长安君的“前途”当中。最终让赵太后折服。
可惜到了后世,说客虽然仍然时常出现,但是特别知名的似乎不多了,像陆贾、郦生这样屈指可数了。甚至《三国演义》还杜撰了一个曹操的“说客”——蒋干,用来抬高周瑜和孙刘联军,贬低和丑化曹操。说客到了现代,似乎是贬义词了,但是在战国时代,那确实是令人钦佩的职业,毕竟是高智商人群之间的博弈。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