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的酒局——渑池之会

[复制链接]
作者: 发如雪 是纷飞了谁的泪、 | 时间: 2024-7-5 10:20:16 | 历史|
0 99

3238

主题

3238

帖子

971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714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渑池之会”出自《史记•颇蔺相如列传》,为古代敌对国之间以弱胜强"的外交范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的是经过谈判最终达成了共识,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和平友好。
但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即使当时秦赵达成了共识,也只是让赵得到了短时间的和平。

《渑池之会》所暗藏的深意,甚至在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依然在国际局势上上演着,那就是弱国无外交!以强欺弱亘古不变!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实力永远决定着尊严,只有强大才能赢得别人尊重。
两千多年前的渑池会盟之局,赵惠文王和蔺相如,战术对抗秦国实现了当下的和平,却导致了后来的战略被动没有成功破局,以史为鉴,再看现在的世界格局,我们更要防患于未然!
那么《渑池之会》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历史事件?

/  壹  /
事件背景:公元284年,五国伐齐,东方头号强国齐国,几近灭国,后虽勉强复国,但是元气大伤,只剩下名义上的存在。另外六国中,燕国本就是秦国的跟班,三晋的另两家韩与魏衰弱得不值一提。大国只剩下秦楚赵,一超二强,秦国一超与赵楚二强。
秦国意图统一六国。站在秦的立场,只要赵楚不结盟,或战略上不有效配合,赵楚任一家单独去和韩魏连横,都不足为虑,秦国都能战而必胜之。

即便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同一年,秦国还是迫不及待地攻打了赵国,占领了石城(今河南林州西南)。
次年(公元前280年),秦国白起率军再次攻打了赵国光狼城,杀二万人。
赵国虽然打了败仗,可是赵军继续英勇抗击秦军,秦军的攻势被遏制了。秦昭襄王认为双方相持不下,倒不如先和赵国讲和,腾出力量去攻打楚国。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臣到赵国去,约赵惠文王会盟于渑池,互相修好。

秦王邀请赵王会面,一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拆解掉赵楚同盟关系。
赵国内部对于是否参加渑池之会是存在争议的。一方面,有人认为秦国狼子野心,言和只是暂时的,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应该趁机与秦国言和,大力发展国内生产。但廉颇和蔺相如觉得应该去,在安排好一切后,才有了《渑池之会》。

蔺相如在此次会面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不仅陪同赵王前往渑池,还在会上勇敢地对抗秦王,保护赵王不受羞辱,展现了其智勇双全的形象。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前往渑池(秦国县城,今河南渑池西)进行一次元首级别的友好会晤。

/ 贰 /
事件经过:秦国一向倒行逆施,赵王本来不想去,想着楚怀王不就是被秦国扣留的吗?但是廉颇、蔺相如跟赵王商量,如果大王您拒绝会晤,就是示弱,显得赵国害怕秦国了。赵王接受了廉颇、蔺相如的意见,决定去参加会晤,蔺相如随行。

廉颇送他们到边境,与赵王告别,廉颇说,大王的此次行程,计算来回路程加上会晤的时间,大概也就需要三十天左右,如果三十天以后你们还回不来,说明秦国有可能又在使用阴谋诡计,扣留你们,借此要挟赵国,如果你们三十多天还回不来,咱们赵国这边是不是就确立太子,以便粉碎秦国要挟赵国的阴谋?
如果一个国家确立了太子,那么按照惯例,一旦国王有什么不方便,太子就可立即上位,主持国家大事,如果敌国想要通过扣留国王的诡计来要挟,有太子执政,又有原班大臣团队主政,敌国就不会轻易得逞。
赵王同意了这个预案。并出发赶往渑池,与秦昭襄王如期在渑池会晤。

秦王和赵王饮酒,都有些喝多了,秦王就请赵王参与奏乐助兴,他请赵王鼓瑟。瑟是一种用来弹拨演奏的古琴,鼓瑟就是弹拨那个琴奏乐,赵王就很高兴的鼓瑟演奏了。
接下来,蔺相如就建议秦王也来参与演奏,让他击缶(fǒu)。
缶是一种口小肚大的陶罐,平时主要用于当容器,可以用来装水或装酒,但是奏乐的时候,也常用来轻轻击打,让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或一种特有的闷罐声音。但秦王不肯击缶。

蔺相如生气了,他跟秦王说,五步之内,属下可以用自己自杀的血飞溅到大王您的身上!秦王的左右卫士一看这是闹翻了啊!就赶紧靠上前来,做出要拔刀相向的姿态,蔺相如丝毫也不慌乱,他只是瞪大眼睛怒斥他们退下,因为蔺相如离秦王更近,他们没有得到命令,没有十分把握,也都不敢轻举妄动。
秦王被搞得很尴尬,下不来台,他也只好参与了一下击缶。
直到宴会结束,秦国始终没能羞辱赵王,在赵王身边守护的卫士也都始终严阵以待,因为秦王也在现场,秦国的人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 叁 /
事件解析:渑池会盟后,赵国确实得到暂时的和平,秦国却得以抽身全力伐楚。秦国安排渑池之会的目的并不是要威胁赵国,而是安抚赵国,从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楚国。
公元前278年,秦兵攻占楚都郢城,楚国元气大伤,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见好就收,又回头对付赵国,公元前273年,秦击败赵国,赵军2万人被沉溺于黄河,而更狠的,也是大家更熟悉的是,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40万人被坑杀。

此时,楚国与魏国皆不肯救赵,因为赵与秦曾言和休战,赵坐视秦攻打楚与魏。长平之战三年后,即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这会儿赵国是真的要亡了,赵国君臣上下都痛感:联楚抗秦才是救国保命之道,只是,实在不好意思向楚国开口。
好在平原君赵胜有一门客,毛遂自荐前往楚国说和,而楚国也知道要是赵国真亡了,楚国也就不远了,于是答应联合,发兵救赵。面对赵楚联军,秦军没反应过来,秦军小败,赵国也在邯郸保卫战取得全胜。事实证明,只有赵楚合力,才有可能对抗秦国。
但是局部胜利,改变不了大势了,赵国明白得太晚了,邯郸保卫战虽胜,但赵与楚都已是疲惫之师,国家伤痕累累,国本摇摇欲坠,经不起秦国之后的屡屡进犯,最终,赵于前228年亡国,楚于前223年亡国。

纵观整个秦灭赵楚,动摇楚国的国运之战为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的秦楚鄢郢之战,瓦解赵国国本的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的秦赵长平之战。
而秦国之所以能无后顾之忧发动这两场大规模歼灭战,终究是从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在渑池喝了一场酒开始算起,彻底瓦解了赵楚联合抗秦的战略联盟,使得秦国有机会对东方两大军事强国进行一一歼灭。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渑池会这场酒局,你还以为就是秦王为了羞辱赵王,蔺相如为赵王挽回颜面,秦国来组织一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酒局么?
《渑池之会》经不起深究,深挖下去,会发现它隐藏着一场天大的阴谋!
在渑池会盟之前,赵楚是明确的同盟关系。秦国只要拆解掉赵楚战略协作的有效性,就意味着战略上必将赢得天下。秦国主动发起渑池酒会,它的目标就是“拆解掉赵楚战略协作”。

但是随着渑池酒会的正式召开,秦国居然得到了“秦赵结盟休战,秦避免两线作战,可以全力伐楚”这一超级巨大的大礼包。
明明事实摆在眼前,不管是赵王,还是蔺相如,廉颇都不是傻子?为什么促成了这场“抱薪救火”之蠢事?
那么一直被称颂的“将相和”换一个说法会是,“官僚层联手架空赵王。以牺牲赵国的长远利益,来换取本阶层的短期私利吗?”

《渑池之会》作为一个故事,确实值得推崇,但把历史拉长来看,总觉得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当然,这只是根据后来历史事件的发展,做的猜测性推敲,真相也早已不再重要,秦统六国更是历史所趋!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