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齐王知道“示弱”,何至于国破家亡?

[复制链接]
作者: 拨云见日 | 时间: 2024-7-4 19:37:33 | 历史|
0 75

3225

主题

3225

帖子

968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685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齐国吞并宋国以后,引起诸侯国的忌惮,夹在秦齐之间的三晋这时候甚至认为齐国带来的威胁已经超过了秦国带来的威胁。宋国可不是什么弱小国家(如果不是灭亡的早估计比韩燕还要强一点),在宋康王的统治下,国力强大,主动进攻齐、楚、魏等国都取得胜利,史称“五千乘之劲宋”,经历实力也很强大,宋地陶邑是天底下最富庶的地方。这样一个国治兵强的宋国,居然被齐国轻而易举消灭,怎能不被列国忌惮?齐国今日敢灭宋,明天就敢灭别的国家,而秦国想削弱齐国坐收渔翁之利,燕国生怀国恨家仇,就这样在苏秦的组织下,燕、秦、赵、魏、韩合纵伐齐。
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史记》
及愍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盐铁论》
秦国同样受到各国忌惮,各国多次组织合纵联合进攻秦国,可是秦国都支撑下来了,为什么当时国力比秦国更强大的齐国仅仅经过一次列国合纵抗齐,就没能支撑下来而一蹶不振了呢?真的是因为秦国占据函谷天险么?可是,百二秦关,不也没能阻止大秦帝国的覆灭么?蜀道艰难,不也没能阻止蜀汉政权的覆灭么?

函谷关属于河西之地,而河西之地长期以来处于魏国控制之下,可是秦国面临三晋的打压依旧生存下来了。即使拥有函谷关以后的秦国,也不能说高枕无忧。秦国历史上几次被攻破函谷关,进入秦国腹地一马平川,和现在的齐国处境何等相似,不也坚持下来了么?公元前296年,在齐相孟尝君的组织下,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共率领三国联军,攻打秦国函谷关。结果秦国在函谷关坚持不到一年就被联军攻破。但是秦国立即想到了应对之策,割让了部分土地给韩魏,韩魏两国因此退兵。同时取消西帝之号,向齐国称臣,三国联军退兵了,秦国得以安然渡过亡国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仅仅12年以后的公元前284年,燕、秦、赵、魏、韩在济西大败齐军。齐闵王退守临淄,燕将乐毅乘胜追击,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闵王出逃到莒(今山东莒县),却言语傲慢,骄横跋扈,激怒了前来支援齐国的楚将淖齿,被楚将淖齿所杀。
试想,如果齐闵王知道“示弱”,何至于国破家亡?

战争初期,齐闵王完全可以效仿12年前的秦昭襄王,与三晋和谈,给予韩、魏、赵三国利益,割地赔款都行。当时赵国权臣李兑都明确说了,只要割让陶邑(齐闵王消灭的宋国最富庶的一块地方),赵国就退兵还和齐国结盟。韩赵魏本来就是想趁机捡便宜的,不费一兵一卒,齐国直接把肥肉送上门怎么可能不接受?
向来朝秦暮楚又极易被利益驱动的的三晋必然会退兵,三晋一旦退兵,本来就是想依靠东方列国互相攻伐削弱齐国,而不是齐秦二虎相争让东方列国渔翁得利的秦国也不得不撤退。本来就各怀鬼胎的五国伐齐自此轻松瓦解,弱小的燕军孤军深入,即使乐毅有孙武、吴起的军事才能,如何独立抗衡强齐呢?到那时候,别说攻破临淄下七十余城,就连燕国也会被恼羞成怒的齐国灭亡。那时候,齐国国力愈发强大,齐闵王进可统一天下,退可独霸诸侯,又怎么会身死国灭,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呢?

试想,如果齐闵王知道“示弱”,即使济西战场齐军溃败不可避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齐王这时候如果懂得审时度势,就应该立即割地求和。齐国人才国力基础尚在,暂时求和换的更多生存空间养精蓄锐以待时机报仇不好么?
可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齐闵王至死都不明白,宁肯一路逃亡,也没有派出使者求和。当初“东败于齐,西失秦地七八余里,南辱于楚”的魏惠王,尚且知道主动放弃霸主的姿态,“五国相王”,怎么唯独齐闵王不懂这个道理呢?
参考文献:
《盐铁论》
《史记》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