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背负千年“纸上谈兵”的黑锅,长平之战的失败其实另有原因

[复制链接]
作者: <逆流佳人身旁> | 时间: 2024-7-4 14:59:23 | 历史|
0 96

3191

主题

3191

帖子

9573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73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说起赵括,首先想到的就是四个字“纸上谈兵”,由此引起赵括在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不懂实际作战经验,而只是根据从兵书上学到的理论来指挥军队打仗,导致赵军精锐在长平一战损失殆尽,由引揭开了赵国灭亡的序幕,把赵括定为赵国衰弱的罪魁祸首,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然而历史的真相真是这样吗?
在回答问题前,先简单了解一下赵括家世及事迹。虽然纸上谈兵的赵括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但赵括的父亲赵奢更是赵国历史上的全能型名将,赵奢原本只是一个征收田租的下层官吏,因为秉公执法杀了赵国国君弟弟平原君家中九个管事的人,而得罪平原君,平原君想要杀赵奢,却被赵奢的大义和才能所折服,反而向赵国国君赵惠文王推荐赵奢是个人才。
赵惠文王起用了赵奢,先是管理国家租税的征收,后来赵奢又成为领兵作战的将军,赵奢的才能在赵国得到了验证,先后数次立下大功,比如阏与(èyǔ)之战、麦丘之战,赵奢先后都立了功,而且还是在赵国名将廉颇认为不可能取胜的情况下取得的,赵奢在赵国的地位与蔺相如和廉颇平级。

赵括就是赵奢的儿子,虽说虎父无犬子,但并不是说父亲厉害,儿子就一定厉害,相反赵奢就觉得自己的儿子赵括有些不靠谱,认为赵括理论强,实践弱,虽说知子莫若父,但赵括在麦丘之战的表现,完全就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麦丘之战发生在燕国名将乐毅伐齐之际,乐毅一举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仅剩下三座没有攻下,而当时的赵国也是趁火打劫,攻打齐国的麦丘城,也就是今天山东省商河县,赵国久攻不下,于是赵惠文王派赵奢率领大军攻打麦丘城,限期一个月拿下城池,而赵括则跟随父亲参战。
麦丘城由于城内粮食充足,再加上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子弟协助守城,赵国攻打了很久都没有拿下,赵奢到来后,先是强攻麦丘城,仍然和前任赵国将军一样损兵折将也没有攻下,于是赵括向父亲赵奢建议不要强攻,先了解情况再作决定。

这天,赵军抓到几个齐国俘虏,赵奢准备拷问俘虏城中的情况,但是齐国俘虏怎么都不肯说,于是赵括出场了,建议优待俘虏,每天给俘虏好吃好喝,时间一长俘虏就招供了城中百姓的粮食不足,已经快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于是赵括利用城中缺粮食为突破口,想出了一条计策。
赵军释放了抓到的俘虏,让他们回到城中,同时用投石机向城中投射粮食,而这些投到城中的粮食就被百姓疯抢,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粮食就是救命稻草,而齐国守军将领并不希望百姓来抢这些粮食,因为会扰乱军心,百姓又没饭吃,只有赵国投进来的粮食才能救命。
另一方面,放回城中的俘虏也开始说赵国的好话,与齐国守将逐渐产生矛盾,这些俘虏就被齐国守军抓起来了,然后齐国将领又不准百姓抢粮食,就这样百姓与齐国守将逐渐离心,终于在一天,百姓趁机杀死了齐国守将,打开城门投降赵军,而这一切都是赵括的计谋,前后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就破了城。
这是赵括在长平之战唯一的一次在历史上的露面,在麦丘之战中,赵括的表现并不完全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形象,至少他的计谋成功地实施了。

再来说长平之战,为何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要用赵括当主将?
赵孝成王是赵武灵王的孙子,赵惠文王的儿子,赵惠文王当政期间,提拔起用了一大批名将,有蔺相如、廉颇、赵奢、平原君(战国四君子之一),除了平原君是赵国公族外,其他人都是出身低微提拔起来成为名将的,说明赵惠文王有识人之明,除了赵奢去世之外,赵惠文王时期的名将都留到了赵孝成王时期。
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最初起用的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廉颇抵抗秦国所用的计谋就是利用城池与险地与秦国打消耗战,虽然廉颇损兵折将,但好歹没有丢失城池,从长平之战后来的数据来看,长平之战的规模算是战国晚期投入兵力最多的战争。
赵国先后投入45万军队,基本这是赵国全部的青壮年了,而秦国前期大概是20~30万军队,等到换帅白起时,差不多有50~60万军队,差不多也秦国全部的青壮年了,双方投入的军队数量总和超过了一百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双方在早期又打成了消耗战,所以对于粮食等物资供应绝对是极其紧张的。

在那个战火不断的战国时期,粮食产量并不高,又有如此之多的军队在前线作战,战争打的其实就是后勤供应和综合实力,赵国主帅廉颇采用的又是消耗战,这个时候赵国的粮食真的是不够吃了,全国出现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如果廉颇继续采用消耗战,赵国已经没有实力支撑下去了。
秦国经济远强于赵国,秦国有关中粮仓和巴蜀粮仓,经济实力超强,国内又奖励耕种,粮食对于秦国来说,比赵国相当要充足得多,赵国在缺粮期间,曾经向魏国和齐国借粮食,可是魏国和齐国没有借给赵国,在如此的情况下,赵孝成王无法继续支撑廉颇打下去,必须改变策略,主动出击,击败秦军才有活路,如果继续消耗下去,赵军都得饿死,到时候还是失败。
关于长平之战持续的时间中,有的书上说是三年,有的说是一年,不管时间是多长,可以肯定的是赵国缺粮食是事实,于是赵孝成王就想改变廉颇的战略,而实行激进的主动攻击秦军战略,廉颇作为赵国名将和前线主帅,肯定对赵孝成王的命令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而拖延,就算是范睢没有施行离间计,赵孝成王换掉廉颇已是箭在弦上的事了。

至于为什么用赵括,显然是当时赵国没啥人才了,那个时候李牧还小,也不出名,而赵括作为赵奢的儿子,又参与过战役,况且用赵括是赵国君主与大臣商议的结果,那个时候蔺相如还在,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赵括能实行赵孝成王主动攻击秦军的命令,如果把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廉颇说成是范睢离间计的作用,那也太小看赵国君臣了。赵孝成王再傻也不会把整个赵国全国的军队都交到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手上吧!
赵括在长平之战的失败,显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忽视了自已的对手是谁。
赵括以为他的对手是王龁,其实秦国既把主帅换成了名将白起,又大举增兵,想一举解决赵军。白起可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虽然仗着秦国实力强大打了不少胜仗,可你看看白起打的大胜仗几乎都是以少胜多的,比如伊阙之战白起率领不到十万秦军,全歼24万韩魏联军,华阳之战白起率领数万秦军斩首13万13万韩赵魏联军,淹死2万赵军,白起还曾经率领十万秦军攻破楚国都城,这和后来王翦灭楚要60万人形成强烈对比。
可以说白起是整个战国时期最能打仗的将军,战绩颇为出色,一个首次领军打仗的赵括,第一次出战就遇到身经百战、赫赫战功的白起,哪怕赵括是韩信,也不可避免地会战败。

更加错误的是赵括还以为他的对手是王龁,所有的战争都是根据对手是谁来制定策略的,赵括一开始就搞错了对手,难免会有更加错误的策略,而白起又是打歼灭战的高手,在策略上甚至都不输韩信,一步一步地把拥有丰富战争理论知识的赵括引入了秦军的包围圈。
白起的最终战争目的就是全歼赵国军队,而且白起的胃口一向非常大,想把45万赵军全部吃掉,将赵军分割包围,围了赵括46天,赵军原本就缺粮,再加上被包围更加缺粮了,赵括最终铤而走险,强行突围,身先士卒,战死沙场,赵括仍然不失为一名热血军人。
虽然长平之战赵括本人负有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但把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赵括一个人身上,这是不公平的,同时把“纸上谈兵”的黑锅扣在赵括身上两千多年,也是不公正的,赵括确实有错,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谁成为赵军的主帅,都很难在白起率领的秦军下取得战争胜利,更别说是赵括了。

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1、赵国经济实力弱于秦国,在如此高强度大规模的战争面前,维持赵国继续打下去的关键物资粮食开始不足,又从其他国家借不来,逼得赵国决策者改变策略,必须尽快结束战争,只有主动出击打败秦军,继续消耗下去,赵军只能饿死。
2、秦国将白起换帅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括的战争策略,麻痹不赵括的思想,让赵括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3、赵括本人确实存在实战经验不足的情况,没有发现秦军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导致赵军陷入秦军包围无法突围,再加上缺粮,赵括除了拼死突围,已无路可走,可是名将白起搭起的分割围歼之策基本无解。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