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托孤的可不仅仅只有刘备,还有一个比他早了六百年

[复制链接]
作者: 发如雪 是纷飞了谁的泪、 | 时间: 2024-7-2 17:48:13 | 历史|
0 60

3222

主题

3222

帖子

966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666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可能大家都有所耳闻,展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之情与臣属的忠义情怀,但是,刘备可不是这第一位临危托孤的帝王,早在六百年前的大秦皇宫,也曾上演过相似的一幕。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毕竟能做到如此大度的帝王也是十分少见的,但是,我们在后面的历史记载中也了解到,当时的诸葛亮面对的可是一场隐藏的刀光剑影,稍稍有所迟疑,自己也就成为了这位心思缜密的帝王的陪葬品。只是,怪这时代太不幸运,辅助的刘后主太过碌碌无为,让诸葛亮一世英明与才华只能沉寂于历史之中。

但是,六百年前的大秦皇宫,有一个帝王也面临着这个同样的问题,对自己的儿子不太放心,自己的臣子才能又太过突出,于是就给了他“彼可取而代之”的劝告,我们不妨一起看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公元前359年,一心希望回复秦国大业的秦孝公希望力图进行改革,但是,秦国素来人才匮乏,只得向山东六国招揽人才,此时,以法家思想为代表的商鞅逐渐进入到孝公的视野之中,在进行一系列的进程之后,商鞅也是最终来到了秦国,在秦国施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改革,让秦国由一个落后小国逐渐成长起来,不仅收复了由魏国长期霸占的河西失地,还使国家的政治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孝公的宏图霸业逐渐有了一个稳固的基础,秦国的崛起也是有了很大的希望,只是,天命好像总是事与愿违。

在秦国一天天富强起来的过程中,积劳成疾的秦孝公却因身体支撑不住,卧榻不起,生命也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这对于新崛起的秦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噩耗,朝野之中,山东六国也是时刻关注着这个力行改革的君主的性命,希望能给这个国家以打击。

孝公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是很有信心。秦惠文王小时候可是个坑爹的主,公然与自己父亲要进行的变法作对抗,也是受了自己老子的一顿揍,最后还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流离于当时的秦国村野之中,即使回来之后,孝公对自己的这个儿子还是不是很放心,毕竟他对这些年的政事他都不甚了解。而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自己的妹夫,商鞅甚得君心,更重要的是商鞅主持的变法正是关键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孝公也是在弥留之际,对商鞅也上演了一场托孤的戏剧,但是,他不像刘备那样对诸葛亮还有一定的提防,而是想尽办法为商鞅去掉敌对势力。

孝公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时候,想到的依然是怎样让自己的国家富强,虽然没有见证“秦王扫六合”的壮阔,但也是为秦国的江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在商鞅面对公子虔、甘龙等守旧势力的威胁时,不惜动用自己的君主权力,破坏商鞅制定的法律,可见他对商鞅的一篇赤心,可是天不作美,在巡视函谷关的时候,孝公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倒在了自己的国土之上,只是他不知道,这之后的结局到底会是怎样,又会上演怎样的恩怨纷争。

商君已去,即使结局不幸,但是,他依旧感谢于秦国,感念孝公的知遇之恩,如果没有孝公,世界也只不过多了个庶子罢了,但是却少了一位旷古绝今的改革家。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